英國為什麼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凝祥聚瑞


日不落帝國”這句話被用來解釋大英帝國的遼闊。

18至20世紀,大英帝國獲得了更多的領土,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帝國在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島嶼都建立了機構。歷史學家證實,大約25%的地球陸地由英國人控制。這個地區非常廣闊,任何時候都有一個地區有日光。

誰想出這個短語的?

這句話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弗雷·弗朗西斯科·德烏加德對國王查爾斯一世說的。這個短語後來在英國獲得其他領土時使用。1852年,亞歷山大·坎貝爾用這個詞來表達英國和美國的統治。

大英帝國有多大?

大英帝國由殖民地、保護國、領地和由聯合王國管理的授權組成。到1913年,帝國人口超過4.12億。這幾乎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總面積估計為1370萬平方英里。

帝國的形成

征服世界的基礎是在1497到1583年間。1496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委託第一批探險家。在約翰·卡博特的帶領下,這些探險家於1497年開始了旅程,任務是發現一條穿越北大西洋到達亞洲的較短路線。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鼓勵探險,從而征服更多的土地,從新世界獲取寶藏。

儘管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通過航程進行全球探險的國家,但英國超過了它們,成為海盜,並強行從已建立的海外哨所出發。英國士兵更有組織,襲擊了其他歐洲人的貿易要塞和哨所。

著名的征服者發生在1583年至1783年間。這是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繼承人詹姆斯六世統治期間,英國佔領了北美和一些加勒比島嶼。

1651年,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只有英國船隻才能在英國殖民地進行貿易。這項法令確保貿易路線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帝國的擴張

帝國在1815年至1915年間經歷了快速擴張。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英里,新增人口約4億。這一時期也見證了作為主要挑戰者的拿破崙的征服。英國在海上也是無與倫比的,併成為第一個經歷工業革命的國家,因此主導了世界貿易。輪船和電報技術使英國成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

帝國面臨的挑戰

海上和陸上的持續戰爭以及與西班牙、葡萄牙、俄羅斯和法國的競爭削弱了帝國。到了20世紀,從英國獨立出來的美國開始挑戰英國的經濟實力。英、德、法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英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了更多的領土,但是財政、軍事和人力都非常緊張。一些國家開始獲得獨立,使帝國失去了寶貴的資源。後來的冷戰削弱了英國。


走進伊拉克


英國之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是因為他有廣闊的殖民地,廣闊道,一天24個小時都能有陽光照耀在他們的領地上。

當然這也許有誇張的成分。

但是他它間接的表明了,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以後所擁有的稱霸世界的力量,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概。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分享一下英國的殖民地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盧,所羅門群島,薩摩亞,瑙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塞舌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伯利茲,圭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林納達,巴哈馬,安提瓜和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文萊,民主也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

注: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津巴布韋,民 主也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格魯吉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英國的領土可謂是十分的寬廣,但我認為日不落帝國的叫法更多的是對其軍事經濟力量的肯定。

但是歷史的車輪終究是要向前的,英國由於尾大不掉沒能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日不落帝國光輝也變得越來越暗淡。經過世界大戰,他們的實力也進一步衰弱,再也沒有什麼日不落帝國了。


王建國xxy


18-19世紀中葉,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這個時期,英國就是強權的標誌、實力的象徵,因太陽無論什麼時候都會照在英國的國土上,所以又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在西方殖民時期,並非英國一家發展海外殖民地,為何英國能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先進的政治體制造就強大的經濟實力

1640年,在英國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史稱光榮革命),在英國新舊勢力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較量後,在1688年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前提。

光榮革命後,英國又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使國內資金主義發展突飛猛進。這讓英國工業處於了世界領先地位,英國的機器、機床、機車等不斷銷往世界各地。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個時期英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木材造船改為金屬造成的國家,造船業十分發達,其船廠為世界各國建造船隻,壟斷了國際航運業。

工業的飛速發展和海上運輸業的獨特優勢,保證了英國商品在世界上的壟斷地位。

二、強大的經濟勢力造就雄厚的軍事實力

英國經濟飛速的發展為其壯大軍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憑藉著對國際航運業的壟斷以及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制海權”,在當時英國的軍事實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之抗衡。並與19世紀中期軍事實力達到頂峰。


1840年對中國發動第一次侵略戰爭——鴉片戰爭;1851年,入侵澳洲1856年為保護東方航道參加了克里木戰爭;1856年聯合法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同時期一併發動了對波斯的侵略戰爭;1857年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把整個印度變成了殖民地,並向緬甸等地侵入;

三、獨有的資本剝削

英國在殖民地的發展靠的是資本剝削,為配合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早期英國在暴力掠奪資源的同時,更多的是把殖民地當做為一個生產基地,生產國內所需要的原料。並鼓勵殖民地之間貿易往來等經濟交流,形成了一個為母國(英國)所服務的網絡,不同的殖民地在不同的方面為英國做貢獻。

第二階段,大力發展自由資本主義。這個階段,英國各個殖民地就成為了本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從殖民地把源源不斷的原料運輸到英國,在英國加工成產品又返銷會殖民地。商品的大量銷售,使得資金可以快速回籠國內,對於英國而來,如此的良性循環,使其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

第三階段,壟斷資本主義。此階段英國的主要剝削手段為資本輸出,主要是在殖民地建工廠、辦種植園、修鐵路、開礦井等,充分利用殖民地所有的資源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生產的產品在當地銷售,節省了大量運輸資本,資金回籠週期進一步縮短,利潤更是在瘋狂增長。這樣可促使英國國內的經濟產業擴大再生產,可促進英國國內工業向多領域、高層次發展。

四、因地制宜的統治方式

隨著英國殖民地越來越多,為了更好的統治殖民地,英國採取了不同的統治方式,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區別統治。英國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從人種上來分有白色人種殖民地和有色人種殖民地;從勢力上看,有強大的有弱小的。另還牽扯有宗教之分,如此繁雜,整齊劃一的統治方式顯然是不行的。為此,英國殖民者就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統治方式,具體表現為:對於白色人種殖民地承認其為英國臣民,給予了部分的憲政權利;對於有色人種殖民地,認為其不開化,控制十分嚴密;利用強大的殖民地來控制弱小的殖民地(如在非洲利用埃及控制蘇丹,在亞洲利用印度控制緬甸)。

2、不再一味鎮壓。隨著英國殖民地的不斷擴大,英國殖民者認識到即便再強的軍事力量也不能一味的鎮壓維持殖民地的統治,因此他們從政治上找到了一種適宜的辦法,即逐步實行一些帶有資產階級民族色彩的政治改革。這一點在印度應用最為典型。

具體表現為:(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定各種法典、法令;(2)建立教育體系;(3)允許辦報,允許自由言論;(4)將英國文官制度搬到了印度;(5)實行由大選產生的責任政府制,建立憲政政府。

3、捆綁一體。英國為進一步掠奪資源和本國經濟的發展,把自己殖民地建成了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利益共同體。其目的就是逐步模糊、淡化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縮小雙方之間的距離,加強雙方之間的親情,以便於英國的管理和統治。

總結:英國在18-19世紀中葉,憑藉小小的英倫三島,變成歐洲強國,進而成為世界霸主,其崛起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難逃歷史的宿命,在外部和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雙重壓力下,轟然倒塌。

現在,似乎也只有當下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英語能印證英國曾經的國際影響力了吧!


歷史長河緩緩淌


題主好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經濟實力,十八世紀六十年年代,英國率先發起了工業革命,通過這次革命英國開始正式逐漸開始又資本主義農業國向資本主義工業國開始轉變,國家的生產力逐步的提高,經濟實力自然也提高,這一時期的英國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自身國家的市場已經不能夠滿足英國本土的需求,所以就逐步開始尋找外國市場,也就是開始了殖民活動。

經濟的發展的使得國家的軍備武力上升,畢竟有槍有炮了,就需要找個地方試一試,英國找到了印度,中國,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盧,所羅門群島,薩摩亞,瑙魯等等其他一共52個國家。


二,資本家的野心,通過工業革命的發展,造就了許多大的資本家,英國的政治制度的決策力,不在國王而是手裡擁有大量資產的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不能夠滿足自身的發展時,資本本家們就需要更大市場,他們和國家的決策者們聯合,一方面英國通過殖民可以獲得經濟,科技,榮譽等等,另一方資本家就可以掙更多錢💰。資本家的野心就這麼簡單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是歷史規律的選擇,英國當年也順應了歷史的規則。


小歷史課堂


16世紀之前,英國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國,然而到了19世紀,它成了世界上的頭號強國,其殖民地幾乎遍佈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

從地球北極附近的加拿大,到南極附近的阿根廷,從非洲的剛果河,到亞洲的東南亞都有大小不等的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人沾沾自喜地說:“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之濱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給我們放牧牛群,秘魯人送來白銀,南非和澳洲人送來黃金,印度和中國為我們提供茶葉,東印度群島給我們提供咖啡、甘蔗和香料。”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太陽一天24小時都能照到英國的殖民地上,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根據史料記載分為三個步驟: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

一、海盜起步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這80年的戰爭,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二、戰爭開路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併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第一鴉片侵略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並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1857~1859年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此外,英國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佔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參加1884~1885年列強分贓的柏林會議(1884~1885)。1899年爆發英布戰爭,英國併吞奧蘭治和德蘭士瓦。19世紀末,在亞洲控制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

三、工業革命

英國的迅速崛起與1688年的“光榮革命”密不可分,通過這次革命英國率先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民主的君主立憲制度。此後英國國內穩定,人心思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對外積極開展貿易活動,爭奪殖民地,18世紀後期,英國率先開工業革命之先河。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大量的財富,彷彿像變戲法似地冒了出來。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大量原材料和農副產品,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濟中心。1851年,英國商船數量佔全世界商船總數的一半,工業製成品佔領了50%的世界市場,生鐵產量佔世界的53%,煤產量佔世界的50%。另一方面,英國在“炮艦”之後,強迫弱小國家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對英開放,英國的廉價商品如潮水般進入,摧殘了當地的手工業,而英國人則把大把的銀子運回了老家,一躍成為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有了經濟實力與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為建立強大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

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美國和德國的崛起,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一戰結束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經濟中心也轉移到美國。二戰結束後,英國地位進一步下降,淪為二流強國,日不落帝國解體。


熱愛生活努力工作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帝國主義”早已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日不落帝國”多半是春秋大夢。而對於如今的英國來說,脫歐後的未來,正如泰晤士河上的星光一樣令人迷惘。





阿狸阿


說到英國,除了大不列顛及其愛爾蘭王國這個全稱以外,大家一定還聽過一個詞是用來代表英國,那就是“日不落帝國”,那麼在聽到這個名稱的時候,會不會也和我一樣在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別稱呢?

所謂日不落,就是說英國這個帝國永遠有著高高在上的太陽,以此來形容英國永遠繁榮強盛。為什麼英國能夠這麼囂張的說自己是日不落帝國呢,這也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支撐的。

在英國自稱為“日不落帝國”以前,還有一個國家就已經自稱為是“日不落帝國”了,那就是西班牙。在西班牙逐漸衰落,而英國憑藉著哥倫布開闢的新航線,以此開闢了非常遼闊的版圖,獲得了非常多寶貴的資源,如果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就能發現當時的英國的版圖真的極度遼闊。這龐大的版圖給其做了一個基礎。

再後來,英國擊敗了西班牙艦隊以後,控制了海上貿易航線,成了海上強權國家,往後開始了自己的海上殖民擴張之路,在不斷努力之下,打敗了荷蘭,就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海上霸主。再往後,不斷地掠奪其他國家,建立殖民地。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英國曾經在法國、美國、中國、荷蘭等多地都有自己的殖民地,並且英國的殖民時長可以說是最長的,殖民地也是最多的,在每個國家的殖民地上都會豎立英國的國旗,使得無論是在哪裡,都會有陽光普照在英國國旗之上,就如同太陽不曾落下過。因此就稱為“日不落帝國”。



風起雲湧小明哥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稱呼“日不落帝國”。不落帝國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仍然高掛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要想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需要足夠的繁榮強盛,並且能在全世界均擁有大量領土並掌握當時全球性霸權。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


趙小三與戰神們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但是,16世紀葡萄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東西航路一條線,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羅馬教皇聖諭的“光”,為時不長。17世紀荷蘭的殖民霸權靠轉運貿易起家的,也是曇花一現。至於16、17世紀俄國的殖民侵略,屬於區域性的陸地蠶食。法國的霸業,目標在於歐洲大陸,儘管它到處侵略擴張,在海外也佔領過廣大的殖民地,但卻處於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

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大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過了一條火與血的路程,豎著三個路標: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就依靠商業冒險家、遠征隊到各地建立“貿易據點”。比較早的殖民據點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愛爾蘭的一些地區。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問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的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這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國之所以能佔領最多的殖民地,不僅因為它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且還因為是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必須以海軍來保衛它的領土,而侵略它國更不能缺乏海軍。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海軍建設。伊麗莎白時代,曾打敗了當時一流海軍強國西班牙。17世紀克倫威爾又與荷蘭開戰,結果當時的海軍強國荷蘭戰敗。至此,海上霸權完全落入英國之手。英國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英國掠奪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利用自己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賤價收買落後民族的領土,或進行經濟滲透,或採取借貸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對不願意打開商業大門的國家則用大炮轟開閉關自守國家的大門,然後在控制這些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上實行軍事佔領。有些地方則是直接派海軍打敗弱國,強行佔為己有的。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歸納總結其成功原因如下:

  1. 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建立君主立憲制,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強大的海軍保證了遠洋貿易和殖民掠奪

  3. 眾多的殖民地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原料地和商品傾銷地

  4. 工業革命開展,發展了生產力


大黃扯點歷史


因為近代殖民主義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佈全球,無論何時都能在某個殖民地看見太陽,所以稱為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語: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英國殖民歷史: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範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丘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