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張愛玲人醜還愛出風頭,作品意境低,筆下女性多被扭曲

楊絳:張愛玲人醜還愛出風頭,作品意境低,筆下女性多被扭曲

民國時代多才女,林徽因、阮玲玉、張愛玲等,她們因緣際會不同,性格秉異。張愛玲的才在於她的文筆,寫出了多部經典小說,有人喜之有人厭之,眾口難調,她的作品也不是為了某一部分人而寫,所以大家對她的評價也是參差不齊。

另一位同時期大才女楊絳先生在給友人的信件中曾提到,對張愛玲的評價就是,人醜還愛出風頭,作品意境太低,筆下女性多被扭曲。這個私人信件後被人爆了出來,引起一片譁然,但這也只是她私底下與友人討論的話題而已,並不是兩人有什麼恩怨情仇。

楊絳更多的是對張愛玲的怒爾不爭,認為她的作品很多,文筆可嘉,但是她文著扎的人物都過於刻薄,尤其是許多女性人物的描寫,簡直是扭曲了女性行為特點,是在給女性抹黑。

楊絳:張愛玲人醜還愛出風頭,作品意境低,筆下女性多被扭曲

楊絳是如何認識張愛玲的

楊絳與張愛玲本身是不認識的,她年長十九歲,家世很好,學識淵源,後又與大才子錢鍾書成婚,一生甚是順遂。楊絳本身多才多藝,她語言天賦能力強,會好幾種外語,同時也是筆耕不輟,她的文章更多的以清韻質樸中彰顯大道理。

楊絳與張愛玲兩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筆鋒也迥然不同。她倆並不認識,甚至沒有見過面,楊絳對張的認識是通過她的小說文章、他人的描述,還有張愛玲的感情生活。

恰好楊絳先生的外甥女與張愛玲同讀一所學校,在外甥女的描述中,張愛玲人緣不怎麼好,而且奇裝異服、特立獨行,以此來博取大家的關注

張愛玲小時候的經歷人們也知道,她是極度缺乏關愛的,那麼是否可以理解她的一切奇怪行為都是為了贏得更多人的關注?寧可怪異的活躍在大家視線中也不要孤獨一人的做個背景板?如同一個調皮的孩童各種的捉弄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偏偏她還有作為文人的倨傲,孤僻的性格也使得她不善交際,與同學們合不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當時張愛玲又與汪偽政府的要員胡蘭成交往成婚,使得大家對此厭惡不已。楊絳在信件中更是稱她為,生活在"中亞共榮圈"裡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

喜歡張愛玲與討厭她的人一樣多,作為看客我們無從評價,不要做人云亦云的跟風行為,如果你想要評價一個人就必須先了解她。

楊絳:張愛玲人醜還愛出風頭,作品意境低,筆下女性多被扭曲

瞭解張愛玲

張愛玲的整個性格塑造受家庭環境所影響頗深,從小父母感情失和,母親忙著追逐自己的夢想,對於子女更是疏於照顧,常常把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中,以至於張愛玲在小的時候就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父母離婚後,跟著父親生活的她並沒有得到細緻的照料,直到父親再婚,她簡直就是家裡的小透明。她的性格孤僻,與人交際的能力也直線下降,也因此由愛生恨,她恨自己的母親

即使母親臨終前將自己所有的財產留給她,她依然制止不住對母親的憎恨,她總要為自己生活的不幸福找個源頭,這個源頭就是母親。

她雖然是七歲就能寫文章,後更是在校刊報紙上發表的才女,但依然只是天真孩童。在她發表的第一篇故事文章中,該女主人翁的形象就是可悲的。也許在那個時候,家庭生活的不美滿已經滲入到她的思想中。

張愛玲一生最為受人病逅的就是她的第一段婚姻

,當時她已小有名氣,與胡蘭成相識相戀。胡蘭成人品很差,為汪偽政府職員,當時他已有家室,為與張結婚拋家棄子,行事作風為人不齒。此人雖有才華,文筆俱佳,但是因為他的國家叛徒行徑,遭文人墨客的鄙視。

感情匱乏的張愛玲則墜入胡蘭成精心編制的情網,不顧他人眼光,也無視他這種出賣祖國的可恥行為,毅然決定與他並肩而立。在兩人的婚姻期間,也是張愛玲作品的盛產期,胡蘭成給了她很多的創作靈感。也是因為這段情,致使張愛玲在文雅圈中受到鄙夷,為她的一生抹上了灰。

正如張愛玲在自己的小說中所言,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她的愛情在她自己個人看來是摒棄世俗的眼光,努力追求真愛的新思想女性。但在他人看來,這便是不辨是非,拎不清,有點一丘之貉的意思。

在文人眼中,作家的作品可否在其次,首要的還是節操,高尚的道德層面的情操是底線。顯然張愛玲明顯觸碰了這一底線,自然為他們所不喜。

楊絳:張愛玲人醜還愛出風頭,作品意境低,筆下女性多被扭曲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

張愛玲也許是顛沛流離的生活所影響,她筆下的人物更豐滿,愛恨糾纏,卻很多無法突破封建枷鎖,最後的結局多屬悲劇。

以翻拍過電視劇的《金鎖記》中曹七巧為例,本是性情單純與三公子相愛,奈何兩人錯過後嫁於其哥,但後來逐步扭曲,既貪戀與三少私下偷情,又不捨離婚放棄家產,整個人也越發惡毒,在孩子的婚姻上也是強行破壞。她是悲慘的,但同時又是令人憎惡的。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多以扭曲化處理,又如《半生緣》中喪失人性的姐姐,無一不揭示著人性的醜惡,而且有誇大之嫌。

在她小說裡的女性,有不少都是出身低微,愛慕虛榮,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出賣自己的的靈魂、肉體,甚至是自己的親情、愛情,無所不用其極。這也是因為張愛玲從小缺乏溫柔暖心的母愛,出於對母親的憎恨,使得她筆下的人物也多是自私自利,沒有親情可言物質欲與性慾支配下的傀儡而已。

她的筆風偏差,描述人物上過於刻薄,但文筆極佳,卻奈何受自己個人經歷與感情所限,始終的跳不出這個格局,固步自封。倘若她的幼年生活幸福美滿,感情順遂,是否還能寫出這麼多的佳作,是否會在文壇之上有更大的作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