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傳統服飾髮型是什麼?

漢化失敗


中華歷史悠久長遠,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漢服在保持其寬大飄逸、流暢拔俗的基調下,發展出了幾百種款式。雖然款式多樣,但是最主要的特徵一直在,沒有丟失,那就是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

交領右衽,交領是指衣服前面的兩片前襟左右相交差在一起。這種樣式的服飾在東亞的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只是其它民族左衽右衽都有,只有漢服是明確只採用了右衽制度的。衣服的左前襟有繫帶,拉至右腋下,將兩個帶子繫好,右襟在下,左襟在上,左襟蓋在右襟上面,稱為右衽。反過來,稱之為左衽。在古時中國,左衽右衽有著不同的含義,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左衽是古代有蠻夷的意思,中原漢人都是右衽,而邊塞遊牧民族是左衽。這也是區分華夏民族和其它民族的重要標識。到了明朝,道家學說以左為陽以右為陰,衣服的左衽在上右衽在下表示陽氣蓋過陰氣,你是生人;反而你是故人。所以壽衣都是左衽,也就有了現代漢服年輕人中關於鬼節的玩笑話。自從右衽的形式和含意被確定後,不論是改朝換代還是清朝的剃髮易服後漢服的消亡,漢民族的服飾右衽這一特點從沒有更改過,就算是民國時期的長袍也是如此。

無扣結纓。是指繫帶隱扣,不同於現代服飾,漢服幾乎沒有釦子,都是用兩條帶子一系,也叫“結纓”有些人認為漢服用繫帶是因為沒有發明釦子,其實不是的。隱扣是指暗釦,表面看不出是釦子,其實裡頭是有一顆布紐,多出現在賀領衫上。“繫帶”和“右衽”都是漢服服飾的的顯著特徵。

褒衣大袖,是指衣服寬大袖子長、大。當然,這只是相比現代西方的服飾而言。漢服也有便於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小袖和短袖。衣寬袖大一般是漢服禮服的特點,漢服的袖子長過手臂,如深衣就規定要加挽至肘,袖子快寬的有四尺,都快拖到地上去了。這樣的衣服平日穿當然多有不便,不過穿上後姿態優雅,舉手投足之間如仙人下凡。

漢服的款式

漢服雖然樣式多繁雜,也是能分類的,可以分常服和禮服,按形制分有衣裳制、深衣制、衣褲制三種

衣裳制,是指上衣和下裳分體,沒有邊在一起的衣物。這裡的裳指裙子。衣裳制扣來發展成了冕服,玄端,成了帝王統治階級出席重要場合的專用禮服。衣裳制還有顏色的規定:衣正色,裳間色”。這段句的意思是說,上裳顏色單一而純正,下裳(裙 )彩色相間。其寓意“天玄地黃”,盤古開天闢地時清輕之氣上升是為天,得濁之氣下沉是為地。晚服有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如今市面上漢服最常見的“襦裙”是衣裳制的一種衍生款式,襦裙是指短上衣加下裙。常見的有齊腰襦裙、齊胸襦裙和對襟襦裙。襦裙不同於冕服、玄端,沒有禮儀制度的約束,顏色花樣也多。主要是女子日常穿著。幾千年來,襦裙一直深受女子喜愛,就是如今的漢服市場上,絕大部分售賣的也是襦裙。

深衣制,是指把上衣和下裳分別剪裁再縫合在一起,最終衣裳連成一體。是漢服中的經典款式。在古文獻中,《禮記·深衣第三十九>中雲:“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

深衣的下襬有12片布縫合而成,代表一年有12個月,衣袖成圓弧狀,交領處又成矩形狀,代表做人有要規矩。衣帶下重至腳踝處,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與地面平行,代表權衡。一件衣服有這麼多的含義在裡面,明白了這些含義,也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衣褲制,是指上衣、下褲分開製作,分開穿著,主要有短褐,是平常勞作時穿著,如今能買到的宋褲+褙子的組合應該也算是衣褲制。

漢服除了衣裳的美外,在髮式、穿戴和配飾上也是五花八門。女性發式多樣多樣,髮飾的樣式顏色更是百花齊放。當然,女子愛美,髮飾雖然多,也不要學電視劇插到滿頭都是。而腰多可佩玉、香囊。而男子佩寶劍、摺扇,都是風雅的體現。只是現代人人手一臺手機,大概是除了拍照時,再也沒有人再拿那東西了。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很多的古文和詩句都有關於華夏華美衣裳的描述,而今,我們能再次看到古文古詩中描寫的衣裳。服飾的變遷,也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漢服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又有其獨特的文化含義在裡頭。漢服有著獨特的結構特徵和外觀形式,我們瞭解這些,除了區分自已民族與其它民族外,更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


坐井觀海


來歷: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特色: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複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

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

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閒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瑤峰頑石


服裝: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漢朝服飾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一、曲裾深衣:曲裾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這種衣服男女皆可穿著,是最常見和盛行的一種女裝服飾。二、漢代直裾女服:直裾直裾下襬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直裾起初是一種非正式裝扮,古代的褲子大多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然後用帶子繫於腰間,若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但是,隨著漢代服飾的日益改善,有襠褲出現,直裾逐漸普及,最終並替代了深衣。三、襦裙: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上衣叫作“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襉,裙腰繫絹帶。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漢代由於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

妝容1)漢代面妝從漢代開始,女子們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妝為美了,而流行起了“紅妝”,即不僅止乎敷粉,而且還要施朱,即敷搽胭脂。漢時婦女頰紅,濃者明麗嬌研,淡者幽雅動人。依敷色深淺,範圍大小,妝制不一,產生出各種妝名。如“慵來妝”,襯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淺畫雙眉,鬢髮蓬鬆而捲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傳始於漢武帝時,為武帝之妃趙合德創。2)漢代唇妝點染朱唇是面妝的又一個重要步驟。因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力,故可改變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了崇尚婦女唇美的妝唇習俗,如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讚賞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紅潤而鮮明。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樣式,一般以嬌小濃豔為美,俗稱“櫻桃小口”,漢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妝粉時常常連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後以唇脂重新點畫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的點唇形狀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櫻桃。3)漢代面飾面飾,即粘帖或繪製於面頰上的妝飾,是中國古代女子化妝中很重要的一個門類。其在先秦時就已有濫觴,至漢代逐漸趨於成俗。花鈿花鈿,亦稱面花或花子,是一類可以粘貼在臉面上的薄型飾物,大多以彩色光紙、雲母片、昆蟲翅膀、魚骨、魚鰾、絲綢、金箔等為原料,製成圓形、三葉形、菱形、桃形、銅錢形、雙叉形、梅花形、鳥形、雀羽斑形等諸種形狀。當然,也有直接畫於臉面上的,色彩斑斕,十分精美。花鈿,也泛指面部妝飾,在這裡特指飾於眉間額上的妝飾。面飾花鈿之俗,在楚時已有之,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臉上就點有梯形狀的三排圓點,在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當是花鈿的濫觴。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虎鳳飛昇。”面靨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渦,因此面靨一般指古代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老的面靨名稱叫“的”(也作“旳”)。指婦女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商周時期便已有之,多用於宮中。早先用作婦女月事來潮的標記。古代天子諸侯宮內有許多后妃,當某一后妃月事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啟齒時,只要面部點“的”,女史見之便不列其名。


子楠先生


漢服的起源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



“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我們可以理解為漢服是集漢民族服飾之至美而成的。


上圖是漢民族主要服飾的演變

漢服濃縮了華夏文化的

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漢服的構成

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這也就是最基本的漢服結構。



漢服分類與形制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複雜,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見圖)


漢服的配飾

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可以說沒有配飾的漢服是不完整的。大到鳳冠佩劍,小到木簪步搖。


頭飾

女子所佩戴的這些首飾,材料金貴,樣式華美精緻。

不僅能夠對她們的容顏多有助益,同時也能夠彰顯她們雍容華貴的社會地位和氣質。


漢風的妝造


歷朝歷代的服飾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

漢服包含的文化內涵,體現特有的審美意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漢服也是我國民族的象徵,對我國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傳承傳統文化,對作為漢文化的一種的漢服加以深刻研究,展現我國華夏的璀璨文明。


漢服欣賞










敦煌煮文


漢服的主要特點

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 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 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比如我們常說的“衣裳”二字,就來源於漢服中的“上衣下裳制”,是漢服最基本、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制式,上下分裁,代表天地兩極。“衣”指 上衣,包括襦、衫、襖、半臂等,“裳”指下衣,包括下裙、脛衣、帷裳等。與此搭配最重要的就是髮型了。

古代女子髮型變化

髮型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髮型主要是探討其梳 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當下流行的空氣劉海與古典漢服搭配起 來也是蠻美的,輕薄的劉海與臉頰側的發縷相搭配起來,發頂扎髮髻的半扎發都看起來甜美好看了不少,配上粉色的漢服,窈窕淑女既視感。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 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 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髮式妝飾 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髮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 的一種髮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髮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哲學智慧


服飾:

漢服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夏朝出現以前,形成部落的人們,就有了穿衣的概念,只不過當時沒有布料,用的是獸皮或是樹葉,進入奴隸制王朝以後,古人們已經學會了如何養蠶織布,進入西周之後,在貴族仕女中間,出現了上身衣服,下身裙子的形式,春秋戰國時期,直筒式的長衫成為士族們的最愛,這種衣服主要把衣與裳連包住身體,史書也給此類衣服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深衣。

在秦朝的時候,曲裾成為貴族的禮服之一,並且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便規定了黑色為上品,三品的官員皆穿綠袍,庶人則穿白袍,一般用於祭祀與出席重要的場合,而發展到了兩漢後,出現了一個左右漢服發展的歷史名人,這個人比那時漢明帝,春秋末年禮崩樂壞,中原各大諸侯王開始不遵從周王室,出現了割地自治的局面,也開始不遵守周禮,摒棄了周天子曾定下的冕服制度。到了漢明帝這一代,他開始重視冕服制度,不僅將此規定重新制定起來,還頒發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恢復冕服制度的舉措,也是繼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的重大舉措之一,更是一次有關傳統服飾的偉大復興。漢明帝參考了秦朝與漢朝三代的服飾制度,對服飾冠帽制定了明確的等級。

所以秦漢時期的男人們,基本衣服是寬衣大袖的長袍,女人們則是以曲裾為主,曲裾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曲裾袍,另一種則是直裾袍,衣裳從整體上來看,呈現出一種莊嚴、典雅的厚重感,不過這是針對於貴族而言,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短衣短褲才是最方便的衣裳,畢竟平時還要下地幹活,如果穿曲裾大袖的話,不僅不方便,還會成為一種累贅。所以漢服在古代中,也分為平民漢服與貴族漢服,我們後世所看見的長裙飄飄,十分優雅美麗的衣裳,在古代那是貴族的專屬,漢代人除了對服飾有要求,髮型也是重點之一,漢代的女子髮型,大多是將頭髮往後梳,把大部分的頭髮挽成髮髻,髮髻樣式多變,同時還會配上金釵、步搖、蝴蝶釵等做裝飾,但平民一般是用頭巾裹,或者直接挽髮髻。

與戰國時期不同的是,漢代男女子的禮服是曲裾,並且平常還可以穿襦裙或褲子,而且對於鞋子也有嚴格的等級要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漢服出現了較大的變動,主要原因是邊境胡人的入侵,帶來了不同中原的文化,大量西域的少數民族遷居中原,於是胡服成為了當下最為時髦的服裝。胡服與漢服差異較大,由於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草原、邊塞地區,環境比較的惡劣,因此它的衣服更加強調實用性,所以胡人入侵之後,漢服變成了緊身、圓領、褲腳袖口全部變窄。由於胡人首領仰慕中原文化,於是也弄了一套冠冕朝服,古代人認為,越是繁瑣的東西,就越能體現出統治者的風範,所以五胡十六國時,漢服並沒有被捨棄,而是融合了胡人文化,婦女們的服裝承襲了秦漢的風格,一般上身是穿長衫、襖、儒衣,下身則穿裙子。

隋唐時代是中國傳統服飾發展的一個全盛期,當時長安作為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吸引了無數的外國人,開放的社會風氣,包容一切的外來文化,也因此聚集了一大批外國商人,所以隋唐的服飾在某種方面,還受到了其他國家的影響。隋朝時期,女子們大多穿窄身的交領短衣,再配上一條高腰長裙,腰上再繫上兩根飄帶,所呈現的效果是上衣緊身合體,下襬寬鬆曳地。進入唐代後,漢服在隋朝原有的基礎上,發生了一點小變動,法服與常服同時進行發展,法服是我們口中常說的禮服,其中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則是古人日常穿的衣服,在非正式場合中,可以穿圓領長袍衫、戴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同時唐代對品色形成了制度。

這個時期平民大多穿白色,只有貴族才可以穿多色衣物,唐朝女子髮髻樣式也是各種各樣,除了在髮髻上插金釵、點翠,女子們還學會了化妝,通常她們將自己的面部,化成鵝黃色以及粉白色,然後再額頭上點上花鈿。唐朝還出現了一種齊胸襦裙,上身穿各種顏色的短衣,配上一條從胸部垂直向下的裙子,顯得整個人身材修長,並且齊胸襦裙領子比較低,故而前胸有些暴露,搭配上一條薄如蟬翼的絲帛,整個人如同隨風飄揚的柳絮,在服裝顏色上面,已經有了明確規定,黃色除了皇室以外,其他人不可以穿,紅色、紫色則是貴族的專用顏色,普通老百姓只能穿白色、灰色的麻衣。

宋朝之後,程朱理學的流行,導致整個社會開始閉塞起來,在小部分地區開始有女人裹足,為的是滿足男人三寸金蓮的幻想,裹足是一種陋習,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廢除。宋代男子以圓領袍子為主,官員們除了祭祀、出席重大場合之外,穿的全是袍衫,並且以不同的顏色區分,宋代女子常穿褙子,髮髻以高髻為主,髮簪配花朵已成為當時的流行趨勢,宋代裙子比唐代要窄一些,有多個細褶,上衫多為對襟,不像前面幾個朝代是紮在裙內,而是直接覆蓋在裙子外面。宋朝滅亡元朝建立,這時的漢服沒有多大進展,主要是元朝建立者為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服飾習慣,因此漢服在此之中,還融合了元朝的文化色彩,直到明朝建立起來之後,漢服才再一次發生大改變。

朱元璋坐上皇位後,上採納周漢禮服制度,下取唐宋服飾的隨意性,確定了明朝漢服的基調,由於與周邊國家往來親密,棉花得以在中國紮根,棉布也得到了不計,朱元璋本就是布衣出身,所以對百姓較為寬容,在服飾用料上極為寬容,允許民間百姓穿棉布絲綢,除了明黃色衣服以外,其他的顏色基本可以使用,明代官員官服也是用顏色區分,文官衣服上繡有飛禽,武官則繡猛獸,與宋代官員的官服略微有些不同,雖然百姓的衣服材料略有改善,可大多是以上窄衣、短衣為主,基本承襲了前面幾個朝代的衣服樣式。明朝婦女常穿襖裙,上衣寬鬆顏色較深,多桃紅色、墨綠色、以及少量的淺色,下身配百褶長裙,十分端莊,明朝讀書人則是青布長衫,還會帶頭巾等。

由於清朝時滿族人統治,因此傳統服飾分為滿漢兩種,滿族的婦女一般穿寬長袍打底,外面再套上一件坎肩,也叫做馬甲,之後此類服飾演化為旗袍,男子則穿長袍麻瓜,馬褂是長袍外面的短褂子,也是經過滿族統治者的改良,總的來說,清朝的服飾較為複雜,一方面滿族貴族們基本穿自己的傳統服裝,漢族老百姓們則是穿改良後的漢服,直到民國改革之後,西方文化進入了中國,中國人的服飾才得到了統一。

髮型:

今天我們的髮型是從五四時期形成的,那時的國民將那條辮子看作腐朽的標誌,所以演變成了如今的西洋髮型,那如果中國沒有經歷那個時期,如今的服飾髮型是否會保留中國傳統的風格呢?我們不妨先看一下古代漢族人的髮型是什麼樣的?

關於古代漢族男子的髮型,很多人都以為就是電視劇裡演的那種,把頭髮幫到上邊,沒有這麼簡單,中國古代漢人的髮型,真是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畢竟男的也愛美,同一種髮型看久了也是很膩的。

古代男子過了二十,也就是及冠之年,就要戴上帽子並且要把頭髮豎起來,以後就再也不能剪頭了。平民老百姓的髮髻用布包著,這塊布叫做幘。如果是當官,髮髻外面戴冠,就是烏紗帽之類的。因此,影視劇中披頭撒發都是胡扯,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頭髮都得往上盤起來。所以,古代人洗頭髮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古代沐就是洗頭,浴就是洗身,到了現在就是一個詞語了。

自夏、商起至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已經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水平。統治階級愈益注重自身的儀容。而髮式及其裝飾尤為顯著。及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興起,百家爭鳴,社會思潮趨於活躍,衣冠服飾亦呈百花齊放之態。所以也有半束的,當然也會稍作修飾的。比如編一點頭髮之類的。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什麼髮型?造型之多,你可能不信!

秦漢時期,各類髮式及其裝飾日趨講究。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隋唐年代,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生活充裕。而且到後來,漢族人的鬍子也是不能剪得,剪別人的鬍子是對別人的侮辱。而且人去世之後髮髻要散下來。


希倫寶貝


旗袍之魅,是一種雍容典雅的美,旗袍所決定的文化品位,不僅僅表現在穿著者的身材氣質上,同時也表現在穿著者內涵修養上~而且,旗袍的對於背景、環境的特別講究,不僅是一種文化的沉澱,也是一種靜止的典雅。

搭配旗袍的髮型,一般鬆散的,簡單的將頭髮盤在腦後,自然隨意的流線型髮髻,將大家閨秀的氣質,展現的韻味十足。

所以說,漢族傳統服飾與髮型,首推旗袍與搭配旗袍的髮髻!


午夜的維納斯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並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薙髮”)。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偶然回眸


漢服和配飾,在華夏整個歷史進程裡,經歷過太多朝代,每個時期都有獨一的特點,春秋戰國秦漢制,南北朝,五代十國,唐宋明清等等,元統治太短,且元朝沒繼承漢元素,倒是滿清學把漢學研習的透徹。所有朝代,就元清是異族統治,也只有清才嫁接了服飾,所以後來以中山裝和旗袍作為民族服飾,準確說不算漢民族服飾,旗袍、長衫馬褂那是滿族服飾,滿族是華夏其中一個少數民族,自古漢族統治,那麼漢服解析就是漢民族的服飾,漢民族穿旗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漢服興起喚醒和迴歸,矯枉過正。

漢服講究禮儀,衣,裳,裙,帶,配飾,髮飾,妝容,全都有規制,男性有冠,古時無論男女都不剪髮,沒有理髮店,崇尚的孝道文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清朝也有講究,雖然他們剃髮,但是婦女不能隨便剪頭髮,那代表著喪偶。


白鷺午午


漢族已經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了。不過,在雲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的博物館裡,你還能看到流落到異地的一支漢族的服飾,有很多當地民族服飾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