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在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為何嘉慶帝不許拔?

成雪濤


我們在遊覽故宮的時候,發現在“隆宗門”的匾額上殘存著一支箭頭。(其實最早有許多,只是後來保留了一支)

相傳這是在嘉慶皇帝當政期間,京城發生了“天理教之亂”,嘉慶皇帝為了警醒自己和後世子孫,傳旨不許把箭頭拔下來,因此一直保留到現在。(如圖)

有些教訓是終生難忘的,“天理教之亂”是嘉慶皇帝永遠抹不去的心中之痛,是他永遠的惡夢。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53歲的嘉慶帶著皇子、嬪妃和一些大臣去木蘭圍場打獵,宮中只剩下了部分官員留守。

當時嘉慶的二皇子,31歲的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因為身體不舒服留在了宮中。

就在京城空虛時,天理教河北分教的教首林清,和京城的太監勾結,裡應外合預謀攻進皇宮,伺機奪取大清江山。

當時林清派200人分成兩個小隊混進北京城,100人攻擊東華門,100人攻擊西華門。

由於攻擊西華門的教徒,在混進皇宮裡的太監教徒帶領下,很快攻進了隆宗門。東華門的教徒進展卻沒有這麼順利,因此西華門的教徒等於孤軍深入。



這時旻寧聽到了喊殺聲,他登高遠望,發現幾百人要跳牆進入隆宗門。這時皇宮裡的太監宮女嚇得四處亂竄,口裡喊著:“不得了啦,天理教攻進來了。”

旻寧急忙從書房裡提著他那支鳥槍上了大殿頂,裝上火藥,瞄準要越牆而過的的教徒,“啪”,一槍一個打死了教徒。

教徒發現了旻寧,用箭射擊。總的來說弓箭不如火槍,教徒始終沒能打開隆宗門,只是在門匾上留在了許多斷箭。

就在旻寧和教徒交火時,宮中的禁衛軍得到了消息,迅速出動八旗軍把200多個教徒包了餃子。

暴亂很快被鎮壓,林清最後被捕殺。

嘉慶回京後心情很沉重,覺得很後怕,幸虧自己的二皇子機智勇敢,用鳥槍打退了教徒的進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從此確立了旻寧做自己接班人的地位。

說實話,嘉慶從老爸乾隆手中接過來的其實是個爛攤子,加上他資質平庸,清朝千瘡百孔,就像一艘漏水的大船。加上嘉慶疏於修補,大船沉沒是早晚的事。



史學家一致認為,大清是從“嘉道”(嘉慶、道光)開始走下坡路的。嘉慶萬萬沒想到,區區幾百人差點顛覆大清政權。

事後他做了自我批評,向全國發出了罪己詔。其中這樣寫道:“天理教人數之少,動靜之大,前所未有,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實乃吾之過也”。(天理教、白蓮教當時人數不少,後被嘉慶鎮壓。天理教起事時大多教徒被鎮壓)

有鑑於此,為了吸取教訓,嘉慶沉痛地說:“留下幾支斷箭吧,讓它時時刻刻警醒我們!”這就是我們至今能看到隆宗門箭頭的原因。


秉燭讀春秋


前幾天我去故宮遊覽的時候,發現在隆宗門的匾上有一個大大的“釘子”,當時覺得很奇怪,難道是製作的工匠因為疏忽留下了這麼一個“大釘子”嗎?於是我拿手機放大拍照,仔細看去,這才發現,原來匾上留下的不是什麼“大釘子”,而是一個弓箭的箭頭!

這隆宗門的匾上怎麼會留下一個箭頭呢?難道是哪位遊客的“傑作”嗎?為此,我還特意去找了工作人員告知他們這個情況,結果工作人員說那是特意留在上面的箭頭,是當年嘉慶皇帝親自下令這樣做,到今天也就沒人取下來。

這位工作人員還給我講解了這枚箭頭的來歷,當時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有一支名叫“天理教”的起義軍,在當時的京畿天理教“坎卦”頭領林清的帶領下,橋抓打扮後,同時收買了太監劉得才,這樣裡應外合之下,林清的二百餘起義軍,順利攻入了紫禁城。

原來,林清進攻紫禁城做足了準備,他選擇進攻紫禁城的時間,正是嘉慶皇帝帶著紫禁城守軍出去狩獵的時機,在內應的幫助之下,這支起義軍一路殺到了隆宗門。

這隆宗門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它的門內外挨著軍機處和太后的慈寧宮,同時連接內廷與外廷,是一道內廷的重要屏障,一旦起義軍攻破此門,則內廷就會失守,後果可想而知。

這道門即使王公大臣,沒有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過,當時林清帶領的起義軍正是攻到此處,紫禁城危在旦夕。

幸運的是,在此危急時刻,智親王帶領軍隊到來,由於智親王軍隊的火力裝備明顯優於林清的起義軍,所以智親王最終打敗了林清,守住了紫禁城的隆宗門,這場激戰之中,隆宗門的匾額上中了數箭。

當嘉慶皇帝知道此事後,龍顏震怒,他沒想到的是,偌大一個紫禁城,居然受不住一個二百餘人起義軍的進攻,看著隆宗門匾額上的箭矢,他覺得有必要給後世留下點警示,於是他命人取下隆宗門匾額上箭矢的時候,讓人特意留下一個箭頭,作為後世的警鐘,時刻敲響在後人的耳畔。

這件事情,被稱為“釀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也成為了嘉慶皇帝的一個汙點,嘉慶皇帝的大清,差點被幾百人捅破,天下都為之一震,民間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令嘉慶感到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痛心疾首的嘉慶皇帝,最後決定寫一份“罪己詔”,以此來減少自己內心的慚愧。

只是嘉慶留下箭頭警示後人的好意,他的後人卻沒能領會多少,從他開始,大清走上了下坡路,專家稱為“嘉道中衰”,隨後,大清在腐敗中走向滅亡,辜負了嘉慶皇帝留下箭頭的一片苦心。

工作人員給我講完,他一陣唏噓,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心中為嘉慶皇帝感慨萬千!


野史日記


去過故宮的朋友們不知道有沒有留意過隆宗門門頭上的那塊匾額,在"隆宗門"三個字中的"宗"字左側,一根折斷的箭頭十分顯眼,如下圖:

不知道原因的遊客可能會疑問:如此莊嚴且受保護的古建上怎麼會有一枚礙眼的"釘子"?其實,這不單單是一枚折斷的箭頭,而且還承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紫禁城之變。

話說嘉慶時期,中原盛行"天理教",也就是當初"白蓮教"的後期衍生分支教派。當時"天理教"十分猖獗,在各地起義攻擊衙門官府。

很快,"天理教"的勢力通過傳播和起義迅速蔓延開來。其中一個長住大興名叫林清的浙江人是京城周邊"天理教"的頭目,他為了響應組織遍地開花的起義,竟然把目標瞄準了紫禁城!於是,林清挑了一個吉時:嘉慶十八年陰曆九月十五,準備在這一天舉兵起義!前一天,林清集合了一支兩百多人的"天理教"信徒隊伍,一支喬裝打扮後帶著武器潛入北京城,一支則早早地埋伏於地安門。

第二天近午之時,內應太監帶領著一百多人直奔東華門,另一支則同樣在內應的帶領下取道西華門。誰知奔向東華門的這幫人途中與人起了爭執,憤而拔刀相向。此景正好被守軍看見,守軍見狀立刻關門,慌亂中只衝進去了十幾個人,這十幾人一路殺到景運門便被降服,其餘都逃回了老窩。

再說西華門這一百多號人,一路還算順利,不一會兒便殺到了隆宗門前,並在此處和皇城禁軍展開了一場血戰!不過,當時嘉慶並不在皇宮,所以綿寧(即道光)臨危受命指揮殺敵。而匾額上的箭就是混戰中射上去的。

後來嘉慶皇帝為了警醒自己和後人,故意沒有將箭拔下,甚至宮中的史料中這般說道:"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可見嘉慶帝對於"天理教"殺入紫禁城倍感丟人……

如果你有機會去故宮遊玩,不妨親自去隆宗門前找一找這個保留了兩百多年的警醒之箭吧!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答: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最先是連著箭桿、箭羽一起插在那兒的,非常惹眼,有礙觀瞻,很多內侍都提議要將它拔去,但嘉慶堅持不許。

這麼著,由於箭桿是木料、竹料做成的,箭羽就是鴿子羽毛,那麼,經過長久的風吹雨曬,箭桿和箭羽都沒有了,卻還剩下那枚已經生鏽的箭頭牢牢釘在“隆宗門”的匾額上。

嘉慶帝為何不許拔掉呢?

都是給氣的。

要知道,清朝定鼎中原,從順治算起,緊接著的康、雍、乾三朝被稱為“盛世”,大清朝鼎盛威武,天威不可冒犯。

但到了嘉慶當家了,卻是冏事頻現,讓嘉慶煩透了。

插一句,嘉慶帝后來駕崩了,他的廟號居然是“仁宗”。

歷史上的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都是仁政愛民;尤其是宋仁宗,更是把一個“仁”字推到極致。

但是,這個清仁宗嘉慶帝,唉……

嘉慶帝不但是清朝諸帝中遇刺客最多的人,也是中國歷史上諸帝王遇刺客最多的帝王。

早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嘉慶從圓明園回宮,剛進入神武門,就遭遇到了一個名叫陳德的剌客的行刺。

嘉慶九年(1804年)冬十一月,有一個法號為了友的妖僧竄入大內,不知意欲何為,同樣是在神武門被巡夜護軍擒獲。

嘉慶十年(1805年)春二月,又有一個姓名為劉士興的刺客肩扛一杆用袍子裹著槍頭的鐵槍闖入神武門,先用槍刺傷了值班護軍圖塔布,後又從腰間抽出了兩把殺豬刀,守門章京舒當阿的帽簷被砍破,護軍莫爾根的手指頭被砍傷,另一護軍校八十四的頭臉也被砍傷,且傷勢嚴重。

嘉慶十六年(1811年)十二月初十,在景運門內值班的內閣中書屈廷鎮的海龍皮褂後襟竟被潛入宮中的賊人用刀割開了一道口子。

……

所有的一切,明擺著都是衝著嘉慶帝來的。

嘉慶帝為此大動肝火。

但讓他在大動肝火之餘,又悲憤莫名,並且傷心透頂的事,是發生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的“紫禁城之變”。

該日,北京天理教教首林清悍然發動起義,以200人潛入城內,分由東華、西化門攻進清宮。

當時,宮廷內的皇子、顯貴大臣、武將勳戚等驚慌失措,哭爹喊娘,亂成了一鍋粥。.

負責守午門的清將策凌竟然在親兵的保護下開門首先開溜。

所幸,當時有火器營、健銳營留駐京師,他們入宮與天理教眾在隆宗門外展開激戰,最終平息了這場變亂。

但嘉慶帝一想到二百人的“烏合之眾”竟然可以如此順利地攻入了由八旗軍層層守衛的皇宮,火急攻心,氣不打一處來。

他痛斥臣下,聲稱這是漢、唐、宋、明從來未有之事,竟出大清朝,實是大清朝的奇恥大辱。”

作為對愛新覺羅皇室的一個警示,他下令誰也不得拔去混戰中釘在隆宗門上的那支箭鏃。


覃仕勇說史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隆宗門“上的箭頭,現在去故宮,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附上我自己拍的圖片。像素雖然有點渣,但是還是可以看見,“隆宗門”的匾額上有個箭頭。嘉慶為什麼不許拔掉這個箭頭呢?他是想用這個箭頭警醒皇室和大臣,想讓龍子龍孫和滿朝文武有危機感。跟乾隆比,嘉慶是個清醒的皇帝,但是他生不逢時,乾隆丟給他個爛攤子,他身為皇儲23年,三十六歲登基。漫長的“待機時間”已經磨掉了少年人的火氣和勇氣,以致於他繼位之後,雖然發現大清帝國已經病入膏肓,但是沒有改革的魄力。嘉慶皇帝雖然勤政節儉,但是他不能破舊立新,眼睜睜看著大清帝國沒落下去。

來看看隆宗門上箭頭的來歷: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六日黃昏,嘉慶由避暑山莊返回北京,在京城外就接到一個驚人的消息:兩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兵分兩路於頭天上午攻打紫禁城,他們和一些信教的太監裡應外合,一直攻打到儲秀宮附近。

儲秀宮是什麼地方,這可是皇后寢宮!幸虧留在皇宮裡的皇子綿寧組織守皇宮守衛全力抵抗,才全殲了起義軍。隆宗門上的箭頭,就是天理教信徒攻打皇宮時留下的,綿寧這方之所以得勝,因為用了火槍(鳥槍),起義的教眾沒有如此先進的武器。如果千夜沒有記錯的話,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這個梗,被tvb的經典電視劇《金枝欲孽》借鑑了,爾淳等人能出宮,就是因為天理教之亂。

嘉慶知道這件事之後,當即淚流滿面,然後徹夜未眠。這是亙古承平之世,都沒有過的事情,正應了那句話:“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嘉慶為了此事,寫了《遇變罪己詔》:

朕以涼德,仰承皇考付託,兢兢業業,十有八年,不敢暇豫。即位之初,白蓮教煽亂四省,黎民遭劫,慘不忍言,命將出師,八年始定。方期與我赤子,永樂昇平。忽於九月初六日,河南滑縣,又起天理教匪,由直隸長垣,至山東曹縣,亟命總督溫承惠率兵剿辦,然此事究在千里之外;猝於九月十五日,變生肘腋,禍起蕭牆,天理教匪七十餘眾,犯禁門,入大內,有執旗上牆三賊,欲入養心門,朕之皇次子親執鳥槍,連斃二賊,貝勒綿志,續擊一賊,始行退下,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隆宗門外諸王大臣,督率鳥槍兵,竭二日一夜之力,剿捕搜拿淨盡矣。
我大清國一百七十年以來,定鼎燕京,列祖列宗,深仁厚澤,愛民如子,聖德仁心,奚能縷述?朕雖未能仰紹愛民之實政,亦無害民之虐事,突遭此變,實不可解。總緣德涼愆積,惟自責耳。然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較之明季梃擊一案,何啻倍蓰?言念及此,不忍再言。予惟返躬修省,改過正心,上答天慈,下釋民怨。諸臣若願為大清國之忠良,則當赤心為國,竭力盡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則當掛冠致仕,了此殘生,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筆隨淚灑,通諭知之。”

嘉慶為何不讓拔除隆宗門上的箭頭,在他的《遇變罪己招》裡有答案。

“然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奈何諸臣未能領會,倏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唯有之事。”嘉慶認為,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朝廷上下都“因循怠玩”,釀成如此民變。他留下這個箭頭,就是想讓諸臣以此為戒,不再“倏忽為政”,勤政愛民力挽狂瀾。

只可惜,大清國積弊已深,乾隆晚年縱容的腐敗,已經腐蝕了大清官僚體制的根本,大多數官員只想著怎麼斂財,由於人口暴增的壓力,流民越來越多,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身為皇帝的嘉慶,也拿不出一個治本的辦法,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不可逆轉的衰落。


在此之後,嘉慶去祭掃東陵,路上兵部尚書奏報,兵部大印丟失。嘉慶大怒,下令徹查,才發現大印三年之前都丟了,一直被隱瞞至今。之後這事不了了之,查不到大印的具體下落,也不知道是誰幹的。嘉慶二十三年,武科考試後,皇帝按照慣例進行傳臚大典。不過搞笑的是,嘉慶自己起了大早,早早候場,不過武狀元和武探花遲遲不到,皇帝空等一場,大典只好中止了。事後調查,竟然是太監忘記開了宮門,武狀元和武探花找不到門,自然也進不了宮。嘉慶二十四年四月,又有一名普通老百姓,乘守門者不當班,潛入紫禁城,一直走入大內右門,才被太監發現。

從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皇帝身邊的近侍都有消極怠工的,皇宮原本森嚴的守衛都漏洞百出,大清的官僚體系已經開始失去控制。天理教徒能夠攻打進大內,是因為宗室之中也有天理教徒,不僅如此宗室中不少人開始吸食鴉片,腐化、墮落、散漫……嘉慶皇帝不拔隆宗門箭頭的苦心,也是惘然!


千夜看世界


在故宮的隆宗門裡面朝西的一個門額上有一個黑色的點,若是近距離看的話就會看到那是一個箭頭,這個箭頭是嘉慶年間有個叫白蓮教的組織,因為當時清朝入關很多百姓都對清朝的改革非常的抗議,所以他們就一起組織起義,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想要推翻清朝的統治,想要將滿族人趕回到關外去。

原來嘉慶十八年(1813年)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當時中原一帶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天理教”(清時稱“八卦教”是元末白蓮教的一個分支)起義。其中京畿天理教“坎卦”頭領林清(祖籍浙江,久居北京大興黃村宋家莊)策劃並組織了一支隊伍直接發起了攻打紫禁城的戰鬥。

9月14日天理教教徒二百人分兩隊,暗藏武器,化裝潛入北京,另有一支隊伍埋伏於地安門。次日中午,攻打東華門的100人,由內應太監行引路至東華門外,因與運煤人爭道引起矛盾,吵鬧中忿而拔刀爭鬥,被守門的禁軍發現,急欲關閉東華門,忙亂中只有幾十人衝入,其餘被關在門外的人,逃回宋家莊。衝入東華門的數十人,一路拼殺到了景運門,被堵截在門外。西華門的這隻百人隊伍則在內應太監的帶鄰下攻打到隆宗門,結果可想而知。

那隻斷箭就是在打鬥的時候留下來的。後來白蓮教打敗,二百人都死在了紫禁城中,等嘉慶回來的時候,有人要將斷箭取下來的時候,嘉慶拒絕了,而且下旨任何人不得動那隻斷箭,否則就是死。

為何當時的嘉慶帝不讓人將這隻箭拔下來呢,按理說,這支箭正位於門額上,這不是對皇帝是一種恥辱麼,再加上當時的起義更是清朝的一次動盪,對此,有關人員表示,這應該是嘉慶想要給自己提個醒,以防止之後在發生這種事。此次紫禁城之變也"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



92麗哥


公元1820年,嘉慶皇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跪在床邊的二皇子愛新覺羅·旻寧已泣不成聲。大臣們此時將養心殿圍堵的水洩不通,大家默默不言。”永不忘十八年之變...\

本草百曉生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89歲高齡的太上皇乾隆帶著對帝國和權力的萬分不捨與世長辭,清王朝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乾隆時代”就此謝幕。乾隆皇帝駕崩後,已經繼位四年的嘉慶皇帝終於親政,這為乾隆皇帝再三選擇出來的皇帝,此時面對的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國,康乾盛世的餘暉似乎還能夠照在這位中庸保守亦步亦趨的皇帝身上,但是若想再造一個王朝的盛世,顯然他是做不到的,嘉慶皇帝也深知自己的能力無法皇祖皇父匹敵,所以在他的執政方式就是在修修補補中持續著先祖們的政策。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嘉慶皇帝的執政能力非常一般,他既沒有改革創新的精神,也沒有大刀闊斧的決斷,對於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不斷激化的局面,嘉慶皇帝總是顯得手足無措,並無法制定解決的辦法,他將王朝內部臣民的反抗歸咎於和珅之流的貪腐,卻又無法制定出根治貪腐的政策,所以嘉慶皇帝執政的二十五年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進行的。

嘉慶皇帝雖然能力一般,但是其在位期間並沒有暴政,他雖是庸君,卻不是暴君,作為皇帝來說他的能力在清朝諸帝中位居中游,不要說像雍正皇帝那樣的大手筆改革,實際他的改革力度連咸豐皇帝都還不如。嘉慶皇帝執政時期,清王朝在乾隆時期就愈演愈烈的內部矛盾開始得到了總體的爆發,發生於嘉慶十八年的林清之變就是嘉慶執政時期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民變。

紫禁城中的隆宗門:

相比紫禁城中很多著名的城門不同,隆宗門的明年起是在小的很,它是指乾清宮廣場西側的一個便門,隆宗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明萬曆年間進行過重修,清朝入關之初的順治年間,進行了翻修,從此歷經將近三百年,直到清朝滅亡,隆宗門的規制再無變動,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既不壯觀,也不雄偉的城門,卻在嘉慶十八年時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鉅變,這場鉅變在當時讓朝野上下倍感震驚。它就是嘉慶十八年發生的“林清之亂”。

”漢、唐、宋、元、明未有之事”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農曆九月十四日,天理教首領林清決定派教徒進攻紫禁城,教徒大約200人被林清分兩小隊,這些教徒化妝成北京普通百姓的模樣,但是每個人身上的衣服裡都暗藏著武器,就這樣,在暴亂的前一天,教徒們暗中潛入了帝國的都城北京。

第二天,天理教教徒大約有九十餘人在陳文魁率領下,由信教的太監張太、劉得財等引導接應,分別從東、西華門攻入皇宮,實際上如果這些教徒們在宮中沒有內應的話,是很難進入固若金湯的紫禁城的,當然,內應是一方面,守城的兵丁的麻痺大意和翫忽職守也讓教徒們有機可乘。當時負責守衛紫禁城的都是八旗宗室子弟,常年的承平讓這些兵丁早已經失去了警惕性和防範意識。就這樣,天理教教徒並沒有太大的傷亡,便攻入了紫禁城中。

這些教徒攻入皇宮的目的實際上並非搶劫財物,不為濫殺無辜,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殺掉當時的嘉慶皇帝,因此他們入宮後便四散開來,到處尋找嘉慶皇帝,但是此時嘉慶皇帝並不在宮中。教徒們在宮中廝殺的過程中遇到抵抗的宮中侍衛,他們便大開殺戒,因此內廷之中的侍衛們大多死的死,逃的逃,僅有少部分在隆宗門外與義軍激戰,家百年來安靜肅穆的紫禁城就這樣在沒有任何徵兆額之下迅速的陷入了一片混亂。天理教的一部分教徒甚至衝至養心門,這實際上距離皇帝日常居住的養心殿已經很近了。當時宮中本來準備開赴保衛皇帝的火器營正在紫禁城內休整,聞訊後被緊急調來鎮壓起義軍,由於當時攻入紫禁城內的起義軍人數較少且人員分散,武器裝備又多位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在經歷了一番激戰後,被逐漸趕來的侍衛官軍團團圍住,最終。這不到一百人額天理教徒全軍覆沒。

當時由於現場十分混亂,教徒們的一支箭射到了隆宗門的牌匾上。事後嘉慶皇帝回宮後還親自來到了隆宗門視察從現場,當他抬頭看到了隆宗門上的箭時,沉默良久,並特意囑咐人麼不要摘下這支箭,目的是讓自己和後代子孫引以為戒,時刻警醒。

林清之亂髮生後,嘉慶皇帝還專門下了《罪己詔》特意強調這一事件為"漢、唐、宋、元、明未有之事。”起義軍打進皇帝居住的皇宮,這確實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第一次。但只這也說明了嘉慶時期的官逼民反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歷史課課代表


故宮是歷史上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叫紫禁城,現在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我們在遊覽故宮的時候,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在故宮隆宗門的門牌匾上,插了一根斷箭,這支箭被深深的插在“宗”字的旁邊,據說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啦。


故宮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禁地,那麼這支箭又是怎麼插上去的呢?又為什麼會保留這麼多年不拔掉呢?

我們翻開歷史資料查詢,對於隆宗門牌匾上的這支箭有很多個版本說明,但說法也大相徑庭。大家普遍認為的一種說法就是,當年在嘉慶年間,民間出來一個叫白蓮教的組織,其成員大部分都是窮苦百姓,在白蓮教有個下設的支派名為天理教,天理教聽名字就有些霸氣,無理也佔三分。當時天理教的負責人叫林清,這個人對朝廷極為不滿,於是就蠱惑天理教門徒試圖謀反。


在1813年的時候,林清得知嘉慶皇帝去熱河避暑山莊的消息後,精挑細選了二百名教徒,夥同李成文兵分兩路來到了北京,趁著大部分皇家侍衛都隨嘉慶去了熱乎,故宮人員空虛這個機會,對紫禁城進行圍攻。據說這些人是憑藉著城牆外的大樹,翻牆進入皇宮的,由於皇宮戒備森嚴,不久他們就被守衛發現,兩軍對峙戰在了一起。

在後來又被聞訊趕來的清兵包圍,慌亂之中不知是誰把一支利箭射在了隆宗門的牌匾上。林清這夥人最終以失敗告終。後來插在隆宗門上的這支箭時間久了上面部分也斷掉了,成了一支斷箭。當時有人建議嘉慶皇帝把斷箭取下來,嘉慶沒有同意,說要以此為戒來警示後人,並下令誰要是動力這支箭必死無疑。

那麼這個說法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經過分析,這種解釋雖然合乎情理,但是也不乏缺少可信度,因為皇宮一直是禁地,一般人是很難進去的,天理教能這麼輕鬆的進去有點神乎其神了,不太符合邏輯。因此這個說法也不成立。

於是後人結合當時的環境和局勢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就是這支斷箭並不是天理教留下的,也不是人們傳聞的李自成,八國聯軍入侵時留下的等等,而是清朝末年皇室子女在隆宗門院內玩耍,不慎射箭射在了隆宗門牌匾上去的。因此留下了這支斷箭。



如今,無論這支斷箭是怎麼留下的,隆宗門作為故宮的一個景點,我們都應該愛惜維護歷史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任馳贏天下


在北京故宮的隆中門匾額上,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明顯插著一根箭頭,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嘉慶在位期間,這個箭頭頭的由來是,當時的天理教起義進攻皇宮,在與皇宮的侍衛們廝殺時射進去的。嘉慶皇帝不允許將這個箭頭取下,主要是為了警示後世子孫要記住這樣的恥辱,但是他的子孫們好像並沒有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回事,依舊選擇閉關鎖國,最終導致了清王朝滅亡。

公元1813年,嘉慶皇帝率領八旗軍隊來到熱河的木蘭圍場,參加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獵。由於皇帝離開北京,所以整個城內的防務比較空虛,駐守的人員比平時少了一半。這時候的天理教可能覺得這是反清復明的好機會,於是就收買了幾個宮中的內侍太監,糾結了200多人的隊伍,進攻皇宮。由於當時皇帝不在北京,再加上城防很鬆懈,所以這支起義軍在整個進攻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遇到太激烈的反抗,直接衝到了故宮的隆宗門位置,想要攻打紫禁城。毫無疑問,這就像在清朝的核心重地上插進了一把尖刀,讓人不寒而慄。

當時的天理教頭目林清很敏銳地發現,嘉慶皇帝外出打獵後,整個城內的防務相當空虛,是發動暴動的好機會。他糾結200多人組成了攻城大軍,兵分兩路一路攻打東華門,一路攻打西華門。事實證明,林清的這種佈局是相當合理的,起義軍在東華門遭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相反在西華門就非常順利,很快就攻進去了。

其實起義軍之所以能這麼順利,是因為策反了宮內的小太監,在對方的配合下,才能夠那麼快的攻入城門。一路上義軍見人就殺,一直到達了隆宗門。聽到動靜的禁衛軍迅速包攏過來,很快就把這些烏合之眾全部絞殺,在戰鬥結束的時候,隆宗門的牌匾上才出現了那個箭頭。

嘉慶打獵回來的時候,聽說了這件事情非常生氣,龍顏大怒。如果是區區的200個散兵遊勇就敢攻打紫禁城,那麼可見北京城的守衛是如何的不堪。他感到非常的痛心,當年曾經靠在馬背上建功立業的八旗子弟已經腐化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連京師的大門都守不住了。所以為了給後世更大的警醒,他特意讓人留下了這隻箭頭,同時還下發罪己詔。

朕以諒德,仰承皇考付託,兢兢業業,十年有八,不敢暇豫。即位初,白蓮教煽亂四省,命將出師,八年始定。方期與或赤子永樂昇平,忽於九月初二日,河南滑縣又起天理教匪,然此事究在千里之外。猝於九月十五日變生財腋,禍起蕭牆,天理教逆匪犯禁門,入大內。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