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華雄斬殺了很多十八路諸侯,在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時,曹操手下的武將為什麼一個都不上呢?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先看看正史的記載:

華[huà]雄(?-191),中國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三國演義》是小說,為了突出關羽的人物形象而進行文學的改動,所以就有了流傳於後世的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


不論從正史與小說演義,殺華雄的都是當時三國的頂尖武將,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華雄的武力值至少是接近頂尖武將的水準。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會束手無策,同時曹操手下的大將也不輕易冒頭。


01 華雄武力值高,曹操不想冒險


《三國演義》中華雄被描述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的猛將,關西人。就這樣的體格,在與人格鬥時力氣上就不會輸。而當時的關西是出戰馬的地方,華雄做到將軍位置,其馬戰技巧自然不低。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敢自告奮勇在汜水關抵擋,說明其“勇”。


到了汜水關不是一味的死守,而在恰當時機偷襲了孫堅所部並大敗之,說明其“智”。


在偷襲的混戰中斬殺孫堅四大部將之一的祖茂,而在武將單挑中接連陣斬俞涉、潘鳳兩員大將,說明其武力值確實不低。



此時的曹操才剛剛從老家募集了的軍隊,帳下大將都是夏侯家族或曹氏家族的人,都沒經歷過殘酷的戰場磨礪,曹操肯定不想自己的部將去冒險。


02 諸侯之間都希望保留實力而看對方消耗,曹操自然不派出自己的武將

十八路諸侯並不是一條心,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盤,在俞涉、潘鳳兩員大將被華雄斬殺之後,誰也不想再拿自己的家底兒去冒險了。


作為盟主的袁紹在這樣的關頭肯定要表態,他說“要是顏良,文丑一人在此,華雄豈能如此囂張?”從這句話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條重要信息:

  1. 十八路諸侯之間在合作的同時也在彼此防範;;

  2. 討伐董卓並不是十八路諸侯的頂尖戰力,都是在做樣子撈名聲而已。



曹操正是看透了這些諸侯的小算盤,以其精明,自然不會去冒損失自己戰將的風險做為他人火種取慄的事情。


03 董卓手下還有呂布,誰知道幹掉華雄是否會引來更難對付的呂布呢

要知道此時董卓陣營真正能打的可是打出了三國第一武將名聲的呂布,如果此時把華雄給斬殺了,惹得董卓把呂布派來,那誰知道還要犧牲多少戰將呢。



總結面幾點淺析,在複雜的鬥爭中,更多更殘酷的鬥爭都是在臺面上的,擺上桌面的都是用來趟河踩雷的小卒子,譬如華雄、俞涉、潘鳳等。卒子要遇到好的棋手,才能有更多的保命機會,譬如曹操手下的戰將。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曹操當時手底下有6員大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

這幾個當中,數夏侯惇最猛,這時候夏侯惇還沒瞎,戰鬥力槓槓的,遇到呂布都敢衝上去,從後文來看,夏侯惇不止一次和呂布交手,對自己武藝很有自信,也很有膽量。所以,如果說曹操手底下的這些人,是讓華雄嚇住了不敢出戰,我認為是不大可能的。

那麼,就是曹操故意不讓他們出戰。為什麼呢?

首先,應該是不想提前暴露實力。

諸侯會盟,基本上都帶了兩三萬人,曹操的部隊只有五千人,屬於比較薄弱的。曹操是會盟的發起者,他支持好朋友袁紹當了盟主,曹操的本意,應該是更多發揮自己的智謀,而不是拿自己的這點家當去拼命。

曹操人少,不起眼,但如果他真讓部下出戰,夏侯惇出去至少能打平。那麼,各地諸侯一看,原來你的部隊這麼有戰鬥力,以後有硬骨頭你先上!曹操何其精明,絕對不讓這種事發生。

另外,容易得罪人。

你看,關羽斬了華雄,劉備得到了什麼呢?啥也沒得到,反而是惹火了這些諸侯,為啥呢?因為打了諸侯聯軍的臉啊!

所以,關羽立下大功,袁術反而要把他們趕出去,這群人把面子看得很重,關羽、張飛都是直性子,不懂這些彎彎繞,所以鬧了個灰頭土臉,費力不討好。

我們可以看到,在諸侯聯軍討伐董卓的過程中,曹操更多是扮演了參謀的角色,給大軍出主意。直到最後他的意見不被採納,曹操也終於衝動了,罵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然後自己帶兵衝了出去,去追殺董卓,在那場戰鬥中,曹操手底下的這群將領才登場,夏侯惇刺殺徐榮,展現了威風。


歷史都付笑談中


曹操手下的武將不上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把握和華雄打,自然只能選擇沉默是金,一聲不吭了。

華雄雖然出場時間不長,但是根據他的表現,他的武藝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在十八路諸侯起兵反董卓,孫堅為先鋒,率軍攻打汜水關時,本來是呂布請戰前去救援。但是華雄卻說“割雞焉用牛刀”,請纓前往。

華雄一到汜水關,就斬殺了鮑信的弟弟鮑忠,接著又夜襲孫堅大營,孫堅的部將祖茂被華雄一刀砍死。意猶未盡的華雄還殺到聯軍營前挑戰,三個回合殺死了袁術的部將俞涉,冀州刺史韓馥的上將潘鳳前去迎戰華雄,也是沒多久就被殺死。直到關羽出馬,才搞定了華雄。

在華雄斬殺的四人裡,雖然都沒有和其他人交過手,不好直接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祖茂間接比較一下。

祖茂和程普、黃蓋、韓當四人是孫堅手下的大將,程普、黃蓋、韓當在後來都有不俗表現。

程普在汜水關曾經輸合就殺死了胡軫,後來又幾個回合擊敗蔡瑁,與太史慈大戰三十合部分勝敗。

黃蓋也是數合就擊敗蔡瑁,兩個回合活捉了黃祖。韓當斬殺過張虎、焦觸,和曹洪打三十合曹洪詐敗,和周泰一起迎戰許褚,打了三十合許褚退走。

從三人戰績看, 其水平並不差,大致和太史慈、張遼等人相當,即使有所不如,也相差有限。祖茂和程普等人並列,其武藝應該也和他們接近。但是祖茂在對戰華雄時,直接被一刀斬殺,可見華雄的武藝非常了得。

此時曹操手下的夏侯淵、夏侯惇、曹洪等人,不要說一合殺死程普等人,就是擊敗對方也需要廢些力氣,面對在外面逞威的華雄,自然不會出來請戰。


不沉的經遠


我們只按照《三國演義》這本演義小說來討論,曹操在書中一世奸雄,他怎麼可能讓自己本來就不多的部將出陣去為18路諸侯戰華雄呢,這與曹操自己的利益不符的。

曹操自刺殺董卓失敗,逃離洛陽後,歷經艱辛才逃回自己的老家,組建了一支反董的隊伍,其實他此時的實力並不強大,手下部將也多是些自己的宗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曹操拉扯起這麼一支隊伍很不容易,可以說是砸鍋賣鐵。

曹操帶著他的宗親隊伍來參加袁紹會蒙的18路討董諸侯,從實力上來說,曹操其實是沒有資格的,自己要地盤沒地盤,要兵力沒兵力的,他能夠在18路諸侯佔有一席之地,完全靠兩件事情:

1、曹操因為刺殺董卓,名聲大震天下,曹操作為一名朝廷中、低層官員,能夠在都城洛陽刺殺董卓,足以讓天下諸侯記住了曹操,並且曹操的家世算在東漢末年有一定的知名度,重要的是曹操逃離洛陽後,想各路諸侯透露他帶有漢獻帝的口詔,令天下諸侯軍民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2、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從小光屁股長大的朋友。

那麼曹操帶領著他的隊伍加入18路諸侯如果從實力來說,他絕對是打腫臉充胖子,但是一代梟雄利用自己的刺董光環以及皇帝的口詔,足以讓他受到各路諸侯的重視,至少能承認他是一方諸侯。

是不是諸侯,有沒有實力,別人不清楚,曹操能不清楚嗎,作為《三國演義》小說裡的最大反派人物,他的陰險狡詐是直接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

18路諸侯遇到董卓的大將華雄,折損了各路諸侯幾員大將,大家都束手無策,曹操為什麼不派出自己手下的猛將出陣呢?

曹操不傻,這種所謂的倒董聯盟,其實大家都是各懷鬼胎,大家都帶著自己的目的而來,袁紹、袁術兄弟倆其實就是為了搶董卓的位置,馬騰,公孫瓚等人領軍而來其實為了擴展中原勢力,侵佔地盤而來。

遇到了強敵,肯定是誰想得到最大的利益者最著急,曹操這種座山觀虎的態度以及心如明鏡的觀察是絕對不可能出頭來冒損兵折將之險的。其實持有曹操這種態度的還有另外一路諸侯——

東吳孫堅

從曹操當時的隊伍實力,以及自己奸雄本色來看,他絕對不會去做那個出頭鳥,更不可能拿自己有限的實力去為一盤散沙的18路諸侯打前鋒的。

既然談到曹操不會派出部將出戰華雄,一定會就提到後來關羽出戰,溫酒斬華雄的千古佳話了。為什麼劉備派關羽出戰呢,劉備為啥要冒這個風險呢?

劉備與曹操此時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他本是一介草民,關羽賣棗,張飛賣肉。兄弟三人恰逢亂世想有一番作為,無奈既然無名聲,又沒本錢,劉備帶領兄弟三人來參加18路諸侯,本身就是投機,最多頂著的是皇室後裔的身份,來會盟的時候讓所有的諸侯看不起,甚至連坐的機會都沒有。


劉備需要一個機會讓天下諸侯認識自己,這是他撈取政治本錢的最好的機會,所以他才令關羽出戰,當然劉備還是非常清楚關羽的實力,斬個華雄是完全沒有問題。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老話說得好,《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既看權謀,更看人性!


沉墨I方之城


因為這個是在三國演義裡的,那我們就按三國演義的邏輯裡來講。

我們來看看,曹操在這個時候手下都有哪些武將,三國演義,明確說的,有樂進,李典,曹家宗族,有曹仁、曹洪,夏侯宗族的,有夏侯敦,夏侯淵,由此可見,曹操此時的武將,不算多,也不算少。

有些人會問,那徐晃,典韋,許褚這些人呢?這些人有的暫時還沒有上場,有的還在其他諸侯手下,還沒到曹操這邊來。

那我們來看看曹操的兵力如何,曹操在衛茲的幫助下招兵買馬,而曹家、夏侯家各帶一千兵馬相助,可以大概知道曹操的總兵力應該在五千至八千左右,不到一萬。

而其他路諸侯,要麼是郡太守,要麼是州刺太多,基本都在一萬以上,兩萬的也有,三萬的也有,比如袁紹,所以總的來說,曹操的實力相比比較差。

那我們再來看看都有哪些諸侯的武將上場了,最開始是孫堅是前部,但是鮑信不服,就派弟弟鮑忠先挑戰華雄,被華雄斬殺。

孫堅帶著四員大將:程普、黃蓋、祖茂、韓當來挑戰,結果呢?本來程普殺死胡軫取得首勝,袁術嫉妒孫堅,沒有及時給孫堅發糧草,最終華雄偷襲孫堅軍,最終祖茂戰死。


袁紹說,鮑信輸了,孫堅也輸了,大家說說看,該怎麼辦?大家都不說話。沒多久,傳來消息說,華雄前來挑戰。

這時候,袁術部將俞涉出來,前往挑戰,不至三個回合被殺。

接著,韓馥說他有武將潘鳳,可以斬華雄,但是沒多久,潘鳳也被華雄斬殺。

這個時候,大家都比較吃驚,華雄這麼厲害?袁紹說:可惜呀,顏良與文丑沒在,否則就不怕這個華雄了。之後,關羽就站出來說,他可以斬華雄。

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出戰的諸侯的實力都比較強,而曹操的實力相對比較弱,而華雄的武藝高強,曹操不敢讓自己的愛將,尤其很多是自己的親戚,前去冒險。

很多人說曹操在保存實力嗎?其實也並非如此,因為不管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真心討伐董卓的只有曹操與孫堅兩人,他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曹操只是不想讓自己的武將白死而已。


歷史簡單說


十八路諸侯圍攻董卓時,曹操剛回鄉募集鄉勇招兵買馬而來,羽冀未豐。身邊既無一象樣的謀士,武將只有夏侯惇、夏侯淵、及曹仁曹洪兄弟。並無一成名之將,可謂未知虛實,不敢輕用。

實乃十八鎮諸侯之中最弱的一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他必須審時度勢,謹慎行事。保存實力,便是保全亡命天涯,無處棲身的自已。當見到華雄短時內輕易斬殺了已然成名於一方的俞涉和潘鳳,心中自然對華雄的武藝有所忌憚,更不會使夏侯惇等輕易涉險。所以當其聽聞作為馬軍之末的馬弓手關羽請戰,管你三七二十一既未見過關羽武藝如何,便力排眾議慫恿關羽出戰。關羽若勝,以解燃眉;關羽若敗,於已無損。

這正符合“世之奸雄”的性格特點與所思所想。否則,若是華雄再多活五年,曹操羽冀豐滿,麾下猛將雲集典韋許諸張遼徐晃張郃夏侯惇之輩時,曹操必如迎戰文丑來犯那樣發出接戰怒吼:文丑乃河北名將,誰敢擒之!迅有張遼徐晃猛將雙出!

所以,為帥者,成事皆賴人才之豐也!勢單則力薄耳!

我想,這就是曹操當時所慮之因。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沂水關外,華雄一路過關斬將,一斬鮑忠,二斬祖茂,三斬潘鳳。十八路諸侯見者,皆不願舉薦部將出戰華雄。盟主袁紹無奈感嘆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催軍未還,得一人在此,豈容華雄施威哉!”

袁紹為何發此一嘆?

第一,維護袁盟主的尊嚴,不是我手下沒有精兵猛將,只不過我上將催軍未還,如果他們有一人在,區區華雄不在話下。

第二,抱怨各路諸侯包藏私心,不肯為討董出力。


十八路諸侯,雖然名義上聯合討董,名義上要匡扶漢室,實則各懷鬼胎,各自爭奪地盤,彼此都防備著對方。看起來聲勢浩大,實則一盤散沙。所有人都希望利用別人的力量去消耗董卓的實力,然後坐收漁利。

本來憑孫堅之力就可以擊敗華雄的,程普一度斬殺華雄副將胡軫,威震沂水關,打得華雄都不敢下關。不想卻被自己人袁術算計,使得孫堅糧草不足,在被燒掉了僅剩的一點餘糧的情況下,眾將士不戰自亂,不戰自敗。導致孫堅在僅剩數十隨從逃跑的途中,被華雄提鐵騎趕上,十餘合擊敗,完全是輸在了心態。


按武力值來說,華雄一定不是孫堅麾下第一上將程普的對手。看程普沂水關的精彩表現,原文如下:

華雄副將胡軫曰:“某下關必斬孫堅首!”雄與兵三千,排列出關。堅見胡軫出馬,卻欲自出。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鬥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於馬下。一陣直殺上關,關上矢如雨下。

華雄見副將死了,壓根就不敢下關廝殺。反而是程普勇不可當,一陣直殺上關。如果華雄有把握擊敗程普,肯定會出關廝殺,而不是窩起來射箭。


所以!孫堅之敗,就是敗在了這些諸侯們的手上的。這些人不但不願意出力討董,而且也不希望孫堅因討董強大。


剿除國賊大戰在即,袁紹的上將顏良、文丑為何不在討董戰場,難道真的只是崔軍未還?那麼韓猛、淳于瓊又去了哪裡?韓馥的第一上將真的是潘鳳嗎?那麼張郃、鞠義二將又去了哪裡?曹老闆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樂進、李典六員猛將,為何聯盟會場上從來不見蹤影?

還有西涼馬騰,西涼軍以驍勇著稱,難道馬騰麾下就沒有精兵猛將嗎?另一個是公孫瓚,公孫瓚是當時天底下的第一大諸侯,袁紹都不敢與他爭雄,他手下會沒有能人嗎?

這些將領都去了哪裡?真相只有一個,他們都不在討董戰場,被自己的主公留在了後方,去為主公經營地盤,順便調集兵力,準備下一場戰爭,去接收勝利的果實。

所以!當華雄無限囂張叫陣的時候,十八路聯盟軍中,甚至連一個能撐得住場面的大將都沒有。因此!在眾人束手無策之際,關雲長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主動站了出來。然後“溫酒斬華雄”一戰聞名天下。


愛尚文史


如今網絡上莫名出現了一個梗“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用來形容某人不自量力。這句話的出處,在羅貫中老爺子所著《三國演義》之第五回,這一回中出現了兩個後世樂道的名場面,分別是關公溫酒斬華雄和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華雄此人,在整部小說中的戲份雖然不多,且主要作用是作為炮灰襯托關二爺,但就他的表現而言,足以稱得上是一個高級炮灰。

當時,十八路諸侯組成聯軍,盟誓討伐漢賊一代目董卓。沒成想董太師反客為主,先發制人,在擊敗了十八路諸侯聯軍的先鋒孫堅之後,董卓帳下名將華雄率領西涼軍的先頭部隊率先抵達了虎牢關下,向 十八路諸侯聯軍發起挑戰。華雄作為董卓帳下的大將,果然名副其實,此人先憑藉一己之力擊敗了孫堅,斬殺了鮑信和孫堅手下的江東名將祖茂,並且奪取了孫堅的兜鍪(頭盔),之後帶領大軍來到虎牢關下,向聯軍挑戰。

首先請求出戰的,是袁術手下的將領俞涉,此人名不見經傳,貿然出站,必然要領盒飯。果然,俞涉不負眾望:


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這就是年輕的代價。見此狀況,太守韓馥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潘鳳不愧為上將,與華雄交手的情況果然要好於俞涉:

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

上將軍好歹 多撐了會兒,“不多時”才被斬殺,顯然好於“不三合”。

見此情形,眾多諸侯皆大驚失色,袁紹也開始感嘆:

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話還沒說完,本章主角關二爺請戰,在關二爺強大的氣場之下,華雄沒撐幾個回合便領便當了,這便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

整個過程,諸侯聯軍一共三名將領出戰,分別隸屬於袁術,韓馥和劉備。奇怪的是,作為一方諸侯的曹操,居然沒有任何動作,他手下的將領沒有一位請戰,在“眾皆失色”之時,曹操似乎在跟著眾人一同失色。那麼,為何曹操不派自己手下的將領去迎戰華雄,在諸侯之中立威呢?

實際上,當時曹操的手下,人才是有限的曹營為後人稱道的猛將,如許褚,典韋,張遼,張郃,此時都還不是曹操的部將,曹營將領,僅有夏侯兄弟,曹氏兄弟以及李典和樂進,這些人中除了夏侯惇的單挑能力稍強外,其餘都不是以個人武功著稱。自然,在面對連敗孫堅,鮑信,斬殺祖茂的華雄面前,這些人不敢輕易出戰。

當然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曹操看透了十八路諸侯聯盟的本質,他壓根不想出全力。孫堅的前鋒部隊,一開始連戰連捷,但畢竟人數有限,於是孫堅派人告知袁紹,現在形勢一片大好,請繼續派兵,一鼓作氣消滅董卓。然而,袁紹絲毫沒有行動,使得董卓有了充足的反應時間,調集大軍擊敗孫堅。可見,十八路諸侯,雖然號稱聯軍,但實際上各自心懷鬼胎。

再者,袁紹作為諸侯盟主,在討伐董卓如此重要的軍事行動中,顏良文丑兩位名將居然一人都不帶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可惜有什麼用?以顏良文丑的能力(文丑曾與青年趙雲大戰數十回合),解決華雄必不困難。可見,諸侯,包括袁紹在內,都在保留實力。因此,有理由懷疑,韓馥所謂的“上將”潘鳳,水分究竟有多大?

曹操或許就是在此時,徹底看清了所謂的諸侯之嘴臉和能力,或許也就是在此時,原本只是想做“漢徵西將軍”的曹操,有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大家都保存實力,那曹操自然不會去傻到去自己消耗實力。因此,曹操也隨著諸位諸侯一起“大驚”起來,大家一起演戲。反正以諸侯聯軍的勢力,即使打不倒董卓,求個自保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此,曹操部將,無一請戰。


庭州行者


先看這時候曹操手下武將,有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便是曹操剛起兵時的初代目,樂進,李典剛投奔曹操,曹操自己還不清楚他們能力如何,自是不問,至於本家兄弟,夏候惇少年殺人,勇烈過人,曹氏二兄弟弓馬熟嫻,這曹操自是知道,不過哪有人上場就梭哈,又不是周星馳,再說自己親戚,萬一打不過,被殺了,丟的不僅是面子,心裡也難受,而且自己十幾個盟友,也輪不到自己出風頭,一切全看盟主袁紹的表演了。

再看華雄,先斬鮑忠,再敗孫堅,威勢驚人,袁術手下驍將愈涉自願送人頭,羅貫中用兩個字表現,紹喜,袁紹為什麼高興,有人主動出戰,不用自己這個盟主黑著臉問人,部下積極性高,自己這個盟主也領導有方嗎,誰知愈涉是個菜幾,被秒了,然後二傻子韓馥主動為上將潘鳳請戰,潘鳳也是命苦,自己領導話都撂這了:“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自己什麼本事,心裡沒點逼數嗎,這個時候,硬著頭皮也要上。然後就黃河入海流,淚灑氾水關!

這時候袁紹急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懼華雄!”,這不是袁紹吹牛逼,這是真急了,看著豬猴不肯出力,傳出去人家笑話的可是四世三公袁本初,什麼垃圾盟主,小小華雄都搞不定。

華雄還真是小角色,諸候們心懷大志,什麼華雄都是小角色,我們的目標是殺呂布,誅董卓,匡扶漢室(吞併漢室),華雄,對不起,你不值得我們出全力。

然後我們就看見虎牢關前,面對呂布的赫赫威名河內名將方悅,上黨槍神穆順,北海神錘武安國打了雞血一樣亢奮,(打華雄是可不見你們這麼有興致,是不是看不起我華大都督),基至一方諸候,白馬小郎君公孫贊都親自上場了,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我華雄再努力,都比不過人家呂布千分之一,他這諸候都親自上了,合著我就配個馬弓手)。

不過正史中華雄死於孫堅之手,三國演義主要是為了給二爺加戰績,華雄越牛逼,諸候越low,關二爺的光環越閃亮。




老白的歷史課


其實華雄也並非什麼厲害的角色,之前有些諸侯手下的將領盲目自大,其實都是些無名之輩,出戰不久並被斬於馬下,這也助長了華雄的氣勢。



十八路諸侯,有許多諸侯手底下也不乏能征善戰的將才,西涼馬騰,麾下馬超可以叫板呂布,區區華雄更不在話下,公孫瓚手下常山趙子龍,也是當世名將,曹操手下更是戰將如雲。


但是在華雄連續斬殺盟軍派出的戰將時,各路諸侯束手無策,無將可派時,曹操的部下也有請命出戰的意圖,但是都被曹操否決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盟軍的盟主是袁紹,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兵強馬壯,身為盟主,處理這類問題應該身先士卒,曹操不宜強行出頭,撈不著好處還惹得一身騷。


其二是,掩藏自身實力,不宜太暴露,因為曹操處於起步階段,正處於發展萌芽時刻,過早暴露自身實力,可能會樹立勁敵,不利於自身發展壯大。

其三是,從側面也可以看看這個十八路諸侯到底是些什麼貨色,對各路諸侯有個充分的瞭解,以便日後自己強大了,有針對性的進行逐個擊破,為自己的雄圖霸業掃清障礙奠定基礎。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華雄追隨董卓東征西討,可以說是能征善戰,作戰經驗豐富,而諸侯聯盟抗擊董卓時,曹操剛剛起兵,兵微將寡,加之手下將士缺乏作戰經驗,冒然出擊,萬一吃了啞巴虧,損兵折將,那就得不償失,曹操惜才如命,這麼明顯的道理,曹操如此睿智,自然是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的,故而阻止部下出戰。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