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在聚集著很多陌生人的社交場合,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難以應付,甚至想要逃走?

即使你參加的是熟人的聚會,你是否也常常感到精疲力盡,並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想外出?

與那些精神飽滿、口齒伶俐、行動敏捷,喜歡四處晃盪並樂於交友的人相處時,你是否會有壓力,感到精神緊繃、氣力耗盡,甚至想要趕緊抽身,找一個地方自己待著?

在開工作或學習討論會的時候,主持人突然請你發言,你的腦袋是否總是一片空白,但事後經過一段時間,你又發現自己對先前的問題其實有很多想法可以說?

面對外界所發生的事情,你是否常常“面無表情”,或者說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外在反應,但其實你的內心波濤洶湧,你在自己的腦海裡激烈地表達著觀點或情緒?

總的來說,你並不是對一切漠不關心,你也不討厭與他人來往,雖交友不多,但都是摯友;不過很多時候,比起與人相處,即使是摯友,你好像更願意獨處?

而回顧上述這些情境時,“看見”這樣“格格不入”的自己,你是否總是感到懊惱、羞愧,甚至產生負罪感?苦惱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缺點”——內向?

然而,內向真的是“缺點”嗎?或者說,為什麼“內向”總是包含了一種負面的、消極的,甚至是病態的意義?比如說,“孤僻”,“無聊”,“不善言辭”,“反應遲鈍”等等。

因為,“我們的文化重視並推崇外向的特性。我們重視行動、速度、競爭和魄力”,美國心理治療師Marti Olsen Laney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如此寫道。

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內向者優勢》

雖然Marti Olsen Laney描述的是美國的社會狀況,但就我個人的經驗看來,中國社會大概也同樣偏向外向性格——很明顯地,大家找工作時肯定會發現,許多招聘信息上往往會有這麼一條要求:性格開朗活潑。

當我們從外向性格的角度去看待內向者的時候,怎麼會覺得“正常”?

而實際的問題是,既然社會是如此,難道內向者就無法實現個人成長並獲得成功嗎?難道內向者就沒有辦法好好和這個世界相處嗎?

或許,我們可以從《內向者優勢》這本書中獲得一些建議與啟發。

本書的作者Marti Olsen Lane其實也是一位性格內向的人,她以心理學的知識為基礎,並更多地結合自身經驗以及心理諮詢來訪者的經歷,還有為寫此書而採訪的50多位性格內向者的經歷,確認了內向者所獨有的性格優勢,為內向者提供了許多有關個人發展的實用建議,涉及婚姻、家庭、事業、社交等多方面的問題。

內向很好,不必憂慮

作為內向的人,請先肯定並欣賞自己性格的獨特性,這是天生的且無法改變的事情(本書提到,內向與外向性格各有其生理基礎,受基因影響,為了控制本文篇幅,在此便不展開介紹)。

而這樣的性格並不會阻礙你發展的道路,事實恰恰相反,它反而是你前進道路中不可或缺的條件。

書中提到,事實上許多著名人物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如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發明家愛迪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籃球運動員喬丹等。即使不列舉這些名人,只要看看那50多名受訪者的職業——他們是作家、牧師、臨床醫學家、歷史學家、教師、藝術家、研究者和計算機專業人員等,也足以證明,內向者是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不錯發展的。

問題在於,內向者需要看到自己的優勢,並學會利用,而不是反抗。

性格內向的人,比起性格外向的人(傾向於思考的廣度),更傾向於向內思考:喜歡探索內在世界,喜歡全面思考問題並深入研究。只有這樣,內向者才能感到滿足,獲得樂趣。

這,便是內向者的優勢。

喜歡探究問題深度的特質,使得性格內向的人更有可能成長為具有較高智慧以及創造力的社會人才。

然而,也正是因為思考深度的問題,相較於性格外向的人,內向者更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過多的外部事件與人際交往會讓他們身心疲憊。同時,內向者的精力恢復得很慢(有其天生的生理原因),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私人空間放鬆休息。

不過,即使容易身心疲憊,但從本質上來說,內向者是樂於和人(起碼是自己感興趣的人)交往的,也很需要從外部世界中獲得機會,以推進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

至此,我們可以解開那些對於內向性格的誤解:當內向者想要逃離他人時,並不是因為討厭與人交往,而是因為精力耗盡;當內向者安靜不語時,並不是因為討厭說話,而是因為正在思考或興趣索然;當內向者無法立即做出回應或說話結結巴巴時,並不是因為腦筋愚笨,而是因為尚未思考透徹或不熟悉問題。(性格內向的朋友可以就此比照一下自己的實際經歷)

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該圖片由Arek Socha在Pixabay上發佈

因此,性格內向的人若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同時又不阻礙人際關係發展,並能夠及時抓住外部機遇,就需要平衡好自己的獨處時間以及在外界活動的時間,也就是善於分配精力、調節精力。

作者在書中就指出,“精力平穩的性格內向的人具有獨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創造性地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保護自己,慢慢向外

就如何與外部世界和諧相處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很多具體的策略與建議,而歸根結底,內向者需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在好好保護私人時間與空間不受侵擾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參與外部世界的活動。

首先,你需要建立個人節奏,確立屬於自己的步調。

你需要注意自己的精力是否充沛?什麼時候精力最好?什麼時候精力最差?一天中什麼時候喜歡和別人呆在一起?一週裡什麼時候有精力外出赴約?

你可以通過關注自己的精力變化,找到自己精力的節奏,試著安排好每一天。

接著,你需要確定優先考慮的事情。

什麼事情對你來說意義重大?什麼事情對你來說最有價值?這些事情可以是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愛情與友誼,家庭生活,職業選擇,運動與健康,興趣愛好等等。當然,還有你恢復精力的休息時間。

你可以列出其中最重要的事項,不要太多;一件一件地完成,不用太快。你應該注意保存精力,不必操之過急,否則,你將很難應付複雜而繁多的事項。

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該圖片由ddzphoto在Pixabay上發佈

再來,你應該為自己設定合適的邊界。

為了保護你那個“內向的自我”,你需要學會拒絕別人,你需要學會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減少外部世界給你帶來的“刺激”與壓力。

但同時,你也應該注意你的邊界不要過於嚴苛,不要把所有的人事物都拒之門外,以免錯過那些可以給你帶來積極意義的東西。

所有人都應保持開放的心態

應該說,本書的觀點是中立的,無論是性格內向的還是性格外向的人,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相處。

即便雙方都有可能惹怒彼此,但通過真誠的交流,讓彼此瞭解各自性格的特點以及各自內心的真實想法,雙方的矛盾是可以解開的。

同時,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各有其優缺點,人們大可在保護自己性格獨特性的前提下,取長補短,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

可以說,無論你是性格內向,還是性格外向,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有益啟示。

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性格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書與可樂,讀書分享,每週二、六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