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行業十年②丨金融業篇:“最嚴”金融監管年 行政處罰信息一年新增近50%

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

維權3·15,凝聚你我力量。封面新聞聯合天眼查推出“天眼查·行業十年大數據”系列報道,聚焦全國企業,涉及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等六大行業,通過多維度的數據剖析,透視企業背後的司法與經營風險,解讀2010年至2020年這10年來的行業變化。

風險防範一直是金融業永恆不變主題。2018年,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帶給給人們眾多的教訓和警示。此後十餘年,中國金融市場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健的發展。但新興金融形態不斷出現,也給金融行業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10年增加35萬家企業

廣東省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從整個行業來看,2009至2019年這10年間,我國金融行業新增加了357,917家企業。截止2019年底,全國金融行業企業數量達到587,982家,其中2015年企業增速達到峰值,為16.29%,此後連續5年增速逐年放緩。

数读行业十年②丨金融业篇:“最严”金融监管年 行政处罚信息一年新增近50%

從地區分佈來看,廣東省金融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30,873家,比排名第2的山東省高出2倍。黑龍江、江蘇、河北緊隨其後,而四川排名第8位。

從註冊資本來看,與其他絕大部分行業不同,註冊資本高於1,000萬的金融企業數量最多,佔比高達47.6%,其次為註冊資本小於100萬的企業,佔比32.5%。

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底,全國共有近100家A股上市企業涉及金融行業。其中,券商公司最多,其次為銀行、保險公司。地區分佈方面,北京市最多,其次為江蘇、廣東、上海。

超10萬家企業退出

2017年處罰信息量驟增近50%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10-2019年,全國金融業企業註銷數為105,956家,吊銷企業數量也達到21,127家。

数读行业十年②丨金融业篇:“最严”金融监管年 行政处罚信息一年新增近50%

此外,僅2019年一年,金融行業的新增法律訴訟、失信違法、被執行人、經營異常、行政處罰、嚴重違法等司法和經營風險條數分別為2,709,119、7,909、70,880、35,421、3,584、5,329條。

而在最近5年中,金融行業新增法律訴訟以及失信信息數量均呈現出明顯的逐年增長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金融企業行政處罰信息數量,相比上一年新增了47.42%。

據瞭解,2017年也被稱為“史上最嚴”金融監管年。2017年3月,證監會對鮮言等操縱市場案採取“沒一罰五”的頂格處罰,罰沒金額合計34.7億元;12月8日,銀監會對廣發銀行違規擔保開出7.22億元的罰單,這兩張罰單也號稱是“史上最大罰單”。

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金融監管部門共出臺重要監管文件超過20個,行政處罰超2700件,罰沒金額超80億元。此後,國家整治金融亂象的力度不斷加大。

7000餘家企業涉理財業務

平均一家企業超過8條法律訴訟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理財產品的購買熱情日趨高漲。

根據天眼查專業版統計,2010年至2019年,經營範圍含“理財”的企業共新增3,996家,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7,719家理財公司。其中,2012年增速達到峰值,為13.07%。

從地區分佈來看,江蘇省開展理財業務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116家;其次是河北、江西、山東。從成立時間來看,30.95%的企業都是“老資格”,成立時間在15年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10年間,共有777家理財公司註銷,吊銷企業數量為241家。僅2019年一年,理財公司法律訴訟數量達到了66,152家,平均一家公司的法律訴訟數量就有8.6條。

数读行业十年②丨金融业篇:“最严”金融监管年 行政处罚信息一年新增近50%

此外,同樣是在2017年,理財企業的行政處罰信息數量最多。而理財企業在2019年新增的被執行人、失信(老賴)數量,分佈為2015年的2.2倍、6.6倍。

事實上,隨著居民儲蓄的持續增長,買理財、投保險、選基金、囤黃金……群眾的理財意識空前覺醒。

2019年的央視3·15晚會,就曝光了“714高炮”小額貸款騙局。所謂“714高炮”,指的是那些期限為7天,或者14天的高利息網絡貸款,基本上90%都是以7天期為主。利息方面,年化利率基本上都超過了1500%,被江湖成為“高炮”。

而天天花、錢太太、速貸寶等,均被曝光涉及“714高炮”模式,其中融360被重點點名。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從2013年76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147萬億元,截至2018年,中國的互聯網理財人數已經達到5.3億。不過,理財和保險成維權重災區,P2P投資者滿意度僅8.95%,僅有20.45%的消費者對銀行整體滿意。

作為消費者,應當加強金融和法律知識方面的學習,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在購買金融產品時,需認真閱讀合同條款、產品說明書、風險提示書,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狀況選擇適當的金融產品。

普通投資者還可以通過中國理財網辨別理財產品真實性,在中國理財網輸入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如果可以查詢到該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即為合規合法產品,如果查詢不到,可能為虛假理財。

若小額貸款上當,可以向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投訴,或者向當地金融辦或當地銀監局進行投訴。若已遭遇詐騙侵害,應當直接報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