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75萬大軍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保護傘公司情報顧問


正史中官渡之戰袁紹20萬人,曹操2萬餘,曹操不止這麼多兵但是因為要防守大後方,因為曹操處於四戰之地,袁紹有冀州,幷州,幽州,青州4個州也最多就動員30萬,曹操我估計應該實際有15-20萬之間不然早沒了,曹操典型的兵多糧少,所以經常斷糧。益州有十二個郡,實際上相當於兩個州的了,劉備入川前保守估計有200~300萬人,雖然南陽和淮南一個郡就有200多萬,但是是中原的大郡,益州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巴,蜀郡和漢中的南鄭一帶,其餘都少的可憐,估計也就一個郡十幾萬人,巔峰時期益州也就只能動員20-30萬,劉備入川之後益州加上漢中,荊州的全部也最多就動員20萬~30萬,因為曹操把漢中大半的百姓都遷走了,劉備也就上庸一帶還有點人,後來也叛變了。關羽損失了一部分精銳,,孟達叛變,劉封死了,損失起碼5~10萬,劉備稱帝之後目測20萬上下,還要防守漢中一帶,馬超的兵估計也調動不了,劉備能摸出十萬就不錯了,還要鞏固防線,從江州到白帝前線一帶還有預備兵,劉備前軍主力不會超過五萬,後軍也有數萬,孫權動員肯定在十萬以上,孫權這個人喜歡讓都督帶前軍幾萬人在前面打,打不過自己還有主力,但是劉備的蜀漢軍隊擅長攻堅戰,步兵和騎兵比孫權厲害太多,水軍也不差孫權多少,不過荊州丟失之後不知道還有多少,夷陵之戰劉備與陸遜都在五萬人左右,雙方都有後手。


雲端丶天空城


若是沒有夷陵之敗,蜀軍有極大的可能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當時蜀國兵強馬壯,大將如雲。若以益州發展,慢慢向外擴大勢力,維持和東吳的聯盟,專心與魏國對抗,像諸葛亮北伐路線一樣,以精兵強將去攻打長安,不見得就沒一勝的可能。


而提問者說的75萬大軍,應該來自於《三國演義》數據。在正史上,蜀國並沒有這麼多軍隊,國內的總人口大概也才100多萬,不可能人人皆兵,還有老幼婦孺。當時攻打夷陵,劉備大概只帶去了5萬人馬。

既然提問者以三國演義的數據提問,那我們下面就按演義來回答。為什麼說沒有夷陵之戰,劉備有機會奪取漢中和長安?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理由:

沒有夷陵之戰,蜀國的利益將達到最大化,國力會更強。

在劉備打算攻打東吳之前,孫權派使臣諸葛瑾去見劉備,說只要劉備放棄攻打東吳,願意送還夫人,縛還降將,交還荊州之地,永結盟好,共滅曹丕。

這個條件不可謂不高,可以說是東吳能忍耐的最大極限。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劉備率領全軍攻打東吳,也不太可能消滅東吳。竟然滅不了,那打這場仗總要圖謀點什麼?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有可能就是奪回荊州。

而現在孫權主動放棄荊州,劉備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可見東吳的誠意。 若不是劉備腦子搭錯了筋,叫孫權洗頸就戳,也就沒有夷陵之戰,而孫權也不會向魏國稱臣。

雖說蜀國放棄攻打東吳,不報關羽之仇,是有一些遺憾。但自古以來,戰場上從來都是無情的,將領戰死沙場,極其平常。關羽不能作為一個個例,引起一場國與國的戰爭。

再說劉備作為一國之主,應該先就大義,先考慮圖家利益,然後再談私人情誼。

若是劉備就此接受了東吳的條件,不會出現國力耗損,而且荊州重歸蜀國,對蜀國的國力增強大大有益,從長遠來看,也增強了蜀國謀奪天下的可能。


沒有夷陵之戰,蜀國大將不會凋零。

若沒有夷陵之戰中,張飛也不會在出戰前被殺,頂多就是悲傷過度,但是還有命在。而黃忠也不會命喪東吳。這些威猛大將,即使老了,也可以幫蜀國震懾四方。

而傅彤、程畿、張南、馮習,還有番將沙摩柯都不會死在東吳,黃權也不會降魏國。有這些將領在蜀國,蜀國的兵力也會日益強盛,不至於淪落到老將廖化當先鋒的境地。

這些將領在蜀國軍中,北伐時也不會出現無將可用的局面。以這些兵力北伐,獲取關中、長安更有希望。諸葛亮北伐時,缺兵少將也能維持,若是得精兵強將,北伐的勝果會更大,關中和長安也不是沒有可能。


蜀國伐魏,必圖關中與長安,只有計策得當,也有勝算。

當時先主劉備欲起兵東征,趙雲當時就有諫言,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現在曹丕篡漢,我們應該討伐他們,中興漢室。應該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之上。

由此可見,若沒有夷陵之戰,蜀國必定會伐魏。而首要征討的地方就是關中和長安。

那時魏國雖兵力強盛,但曹操已逝世,曹丕上位,再加上篡位東漢,魏國朝內多有動盪。若蜀國籌謀得當,以漢中天險據守,派精兵強將攻打關中和長安,會比後來諸葛亮北伐實力大很多。

雖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能勝利,但勝算也很大。謀一城比謀一國要容易多了,以打東吳之兵攻打長安,以將士之勇,肯定會有所得。

劉備兵敗後,在白帝城也估計想通了這些,覺得自己無顏見成都群臣,後抑鬱至死。


昊陽閒看歷史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才三個月,就悍然發動對東吳的全面戰爭,東吳面對求和失敗,被迫做出抵抗。在這次戰爭中,劉備共帶75萬大軍(實際50萬),吳國只有二十萬(實際5萬)軍隊進行抵抗,劉備以“兄弟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仇。”的名義不顧諸葛亮反對,親自帶領大軍怒氣衝衝去討伐東吳。最後在夷陵一戰中,吳國火燒七百連營,劉備大敗而歸,不久駕鶴西去,從此蜀國元氣大傷,再無爭奪天下之雄力。

倘若劉備沒有去攻打東吳,也沒有發生夷陵一戰,蜀國實力沒有受到損害,劉備能不能憑藉當時的軍事實力去攻佔關中和長安,從而徹底的打敗魏國呢?只要劉備能夠佔領關中和長安,就是徹底的打敗了魏國。

以在下所見,劉備雖雄,但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最後難以攻佔關中和長安。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根據三國志去推算。)

當關羽失敗的時候,劉備天時地利人和皆失

當初關羽帶著劉備的希望去討伐曹魏,而且在佔領荊州襄陽,此時天時地利皆可。但是天時地利都已經被關羽丟盡了,劉備的希望也已經破滅了。關羽攻打曹魏是最好的時機,當時蜀國兵力正盛,而且一路上勢如破竹。關羽水淹七軍,斬于禁,殺龐德,關羽之名威震華夏,勢不可擋。


可是後來也沒有什麼用,魏國和吳國已經聯合起來,在他們兩個國家的聯手之力中,關羽最終敗走麥城,最後被殺。這時候天時已經沒有了,天時地利失去其中一個,就很難取得勝利。

自古以來得襄陽者得天下,襄陽是天下的中心,只要是襄陽能夠一直守下去,就算最後劉備一無所有,別人也攻打不來。當年南宋就是憑藉著襄陽,才能夠苟延殘喘幾十年。襄陽號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爭奪之地,可是在關羽被殺之後,襄陽就被魏國佔領。



荊州當時也丟了(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當時可是被三個國家爭來爭去,就是因為荊州實在太好了,憑藉這個這個地方也是能夠四通八達,而且物產豐富,可以靠荊州以圖天下。諸葛亮也曾經說過。

“此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現在地利又丟失了,天時地利丟失兩個,想要贏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因為關羽的死,就被打出的旗號就是為關羽報仇,而不是以前的興復漢室。劉備為關羽報仇關其他人什麼事,其他人根本是不想要打這個仗的,這樣就已經失去了民心。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失去了,劉備這次戰爭難取得勝利,只要是不失敗,沒有損兵折將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魏國和吳國聯合起來,劉備也無可奈何

在面對關羽這麼一個強大的威脅,魏國和吳國都短暫的聯合起來。三國並不只有蜀國和吳國共同抗擊魏國,只要一個國家強大起來,另外兩個國家才會聯手起來抵抗,這樣才是真正的三足鼎立,保持天下和平。

面對劉備來勢洶洶,魏國不一定能夠打得過。這個時候要聯合吳國,而且吳國也知道自己殺關羽,最後劉備肯定是要找自己算賬的,在這種前提條件下,他們兩個才會聯合起來。就算如果沒有殺掉關羽,但是最後打敗了魏國,唇亡齒寒,這個道理吳國是不可能不懂的。不算劉備有75萬大軍,可是魏國和吳國也沒有太多,兩個國家聯手起來還是能夠抵抗住劉備的。

說不定就要上演另一幕的火燒赤壁,曹魏東吳聯手火燒劉備大軍。更何況在當時劉備攻打孫吳的過程中,真的是再一次上演了火燒赤壁的場景。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三國志陸遜傳)

在陸遜火燒劉備的大軍之後,就輕而易舉的打敗了劉備的大軍。75萬大軍頓時就被燒得片甲不留,土崩瓦解,死的人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劉備就自己逃了回去,最後在白帝城沒過多久也死了。


吳國一個國家都可以做到,更何況是聯合魏國呢。怕是能夠把劉備打的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蜀國就此滅亡。這個可是對於劉備來講是最壞的結局。

關中長安固若金湯,劉備有75萬大軍也難攻破。

關中和長安都是在魏國腹地,想要進入關中和長安,必須要一路上勢如破竹,打敗魏國。先不說將其他的城池打敗,而是想要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都已經是非常困難的。長安自古以來都被當做都城,自然防禦強,那關中是什麼地方呢?


這個可是劉備的老祖宗劉邦的發家之地,當年張良就是一直勸說劉備佔據這個地方,不僅是因為這裡是天府之國,更重要的是這裡可以抵擋百萬雄師。張良形容這裡是“金城千里”,何謂“金城”?自然是形容這裡牢不可破,而且要注意這個“千里”一詞,是形容這裡很難找到突破口。

所以劉備就算要75萬大軍,還能夠僥倖進入魏國,想要啃下這一塊硬骨頭,至少需要很長的時間。劉備想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簡直就是痴人說夢,除非魏國投降。魏國當時還是有很強大的實力,雖然赤壁之戰元氣大傷,可是在曹丕的手下,魏國逐漸的是恢復了元氣,抵抗是完全是沒問題。

綜合以上的原因,我認為劉備不可能一舉拿下關中長安。

你們認為劉備的軍事實力怎麼樣?能不能有所成就?歡迎在下方評論。


最帥汪公說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我們就要把情況架空一下了。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劉備在外交上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和東吳修好,而這個時候東吳應該也會和劉備修好,畢竟當時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最大的敵人都是北方的曹魏,孫權也知道繼續和劉備耗下去沒啥利益可得,而且既然得了荊州,去打益州的話一個是當時打不下來,另一個北方的曹魏時刻在盯著他這邊。

而當時來說,劉備打夷陵之戰的時候沒有75萬大軍,那都是演義誇張的說法,真實歷史是劉備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軍隊人數在5萬人左右,當然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蜀國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畢竟都是跟著劉備打了多年的仗打下來的老兵為主的部隊,戰鬥力至少是比較強悍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夷陵之戰,直接北伐進攻曹魏,會有什麼情況呢?我們首先看一下從漢中進攻長安的五條路線。

漢中進攻長安的五條路線

如圖,從漢中通往長安,一共有五條道路,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穀道。

我們先說一下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佈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穀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穀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之所以諸葛亮喜歡走祁山道,就是因為其地勢平坦,適合大兵團運動作戰,所以在諸葛亮五次出擊魏國的過程中,有兩次是選擇走了祁山大道。

蜀魏兩國國力及軍力分析

當時的情況來說,蜀國的人口最多為百萬左右,而在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曾經出動過最多10萬兵馬北伐,那麼劉備的那5萬人馬如果沒有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的話,那麼我認為劉備的兵力最多可以達到15萬人左右(北伐諸葛亮最多的時候出動過12.5萬人)

魏國來說,人口在500萬人以上,按照蜀國的動員情況,十分之一的人口參戰,可以動員50萬人,當然這50萬人不可能都拿來對付劉備,至少有20萬人會佈置在長江沿岸防備孫權,同時其他地方如北方地區,要防止遊牧民族南下,至少也要安排5萬人,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守備軍隊大約5萬人,所以曹魏在長安地區的軍隊應該是20萬人左右。

當然,因為蜀國人口很少,大約100萬人不到的樣子,所以一次出動15萬人北伐估計後勤會跟不上,我認為如果劉備要北伐,人數極限應該是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候的人數,大約12.5萬人左右,應該到不了15萬人,所以我們把劉備北伐時期軍隊人數定在12.5萬人更為合理,同時曹魏在關中地區軍力設定為20萬人則是合理的。

劉備北伐情況推演

如果劉備在北伐的時候,採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候的戰略目標——先不進攻長安,而是拿下隴右地區,那麼這個戰略目標更為保險。

同時,我們可以設定劉備在北伐的時候帶上了諸葛亮,因為當時既然和東吳結盟,那麼東吳方面就不用考慮設防,蜀中的治理已經基本成型,留著諸葛亮守成都意義也不大。那麼劉備在北伐的時候如果接受了諸葛亮的作戰思路,以拿下隴右為第一目標,那麼情況就會基本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差不多了。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先是出動趙雲、鄧芝佯裝成主力進攻陳倉,吸引了大將軍曹真率主力在陳倉和趙雲、鄧芝對峙。

之後,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主力走祁山大道進攻隴右地區,當時由於隴右地區的魏軍沒有想到蜀軍主力會攻打隴右,因此沒有做好防備,結果很快隴右三郡基本被拿下,只剩下了隴西城。諸葛亮的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是派出了魏延、吳懿帶兵圍攻隴西城,同時切斷了隴西和外界的聯繫,也就是斷了隴西的糧草,那麼拿下隴西只是時間問題了。

之所以後來要守街亭是因為得到了消息之後,魏國皇帝曹睿馬上召來了荊州的張郃,帶領五萬騎兵支援隴西。從長安到隴西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陳倉渭水道,一條是隴山道。諸葛亮率主力和郭淮對峙在陳倉渭水道,如果張郃要快速支援隴西只有走隴山道,而街亭就是隴山道的必經之路,守住街亭,張郃就無法支援隴西。

只不過現在情況換了,成了劉備帶領主力在陳倉渭水道和郭淮對峙,此時劉備手上的牌還很多,第一,由於夷陵之戰沒有打,所以兵力上這個時候至少可以比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守街亭多出至少一萬人,且都是精銳部隊,也就是說街亭之戰蜀軍可以出動至少三萬人。第二,蜀軍不用出馬謖,因為當時劉備賬中大將還有:張南、馮習、傅肜、黃權等,甚至可以讓諸葛亮去守街亭,再帶上他在夷陵之戰時期的大將如張南、馮習、傅肜中的任意一個再加上王平。

我個人趨向於諸葛亮親自去守街亭,基本上萬無一失,劉備軍中還有馬良這樣的軍師,再加上部隊精銳,所以擋住郭淮沒問題。

所以以諸葛亮加張南、馮習、傅肜中的任意一個再加王平,以及三萬人馬,守住街亭也沒問題。

所以劉備第一次北伐結果就是拿下隴右。

拿下隴右之後,一是這個地方產馬,蜀軍可以在此招募大量的騎兵;二是這個地方產糧食,蜀軍的後勤保障壓力大減;三是這個地方有人口,蜀軍可以從這個地方招募更多的士兵;四是從隴右進攻長安,基本都是大路,比漢中的路線更好。

接著劉備可以進行二次北伐,進攻長安。

拿下隴右之後,劉備再鞏固隴右地區兩年左右,發展生產,治理下地方(因為有諸葛亮,所以可以實現很好的治理),招募下軍隊(估計可以招募5萬人左右的軍隊)那麼劉備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軍隊規模可以達到接近20萬人,至少也是15萬人。而曹魏在長安地區能夠集中的兵力,估計在20萬人左右,這個時候就會爆發一場長安附近的決戰。

我們可以看一下陣容:

蜀漢:統帥 劉備

大將:諸葛亮、趙雲、魏延、吳懿、張南、馮習、傅肜等

兵力:15-20萬

曹魏:統帥:曹睿

大將:司馬懿、張郃、王雙、郭淮等

兵力:20萬左右

那麼這種情況下雙方旗鼓相當,就看發揮了。個人感覺蜀漢的贏面大一些,畢竟劉備這邊的精銳較多。這場決戰拿下了,長安就沒問題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如果劉備沒有打夷陵之戰,根據諸葛亮北伐的情況來說,拿下長安的可能性很大。


老威觀史


不可能

兵力總投入

夷陵之戰

蜀漢:前鋒馮習、張南4萬,江北黃權5千,蠻兵沙摩柯數千,江南夷道2萬,劉備身邊1萬,共8萬多。

孫吳: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數千,孫恆江南夷道數千,步騭荊南數千,陸遜身邊3萬,共5萬多。

蜀漢兵力總投入大於東吳,但就算加上蠻兵也不過八萬餘人,與七十五萬相去甚遠。再看諸葛亮北伐兵力,以第一次與第五次居多,第一次有八萬大軍與夷陵之戰幾乎持平,第五次更是達到了十萬大軍,遠超夷陵總兵力。但五次北伐全部以失敗告終,連長安的邊兒都沒碰到,所以即使蜀漢舉全國兵力也無法拿下長安。

蜀國實力

再看蜀國自身在未打響夷陵之戰之前的力量,劉備進入益州後,幾乎沒有喘息的時刻,一直在與他人交戰。在與劉璋、張魯和曹操之間一直進行著戰爭。雖說漢中之戰取得了斬殺夏侯淵、刺傷許褚取得了一些勝利,也成功逼退了曹軍。但是戰爭即使勝利也總是要付出代價的,蜀軍雖說打贏了這場耗時兩年多的戰爭,但也只是慘勝。

再有之前關羽小覷天下英雄,葬送掉了富饒的荊州,蜀國的實力被進一步削弱。在與比曹魏弱上許多的東吳交戰都慘敗而歸,可想而知,如果他嘗試進攻曹魏只會敗得更慘。


星途史話



眾所周知,蜀漢的三個敗筆為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盲目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及姜維發動勞民傷財的伐魏戰爭。如果劉備沒有發動為關羽報仇的夷陵之戰,而是使用這75萬大軍伐魏,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四個原因。


其一,即使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他也不可能一舉拿下關中,因為蜀漢國力和曹魏也相差很大。

劉備的75萬大軍為誇張,實際並沒有那麼多。蜀漢已經丟失富饒的荊州,佔據評級的一週,國力和佔據北方富饒之地的曹操相比,無論是國力人力物力,差距巨大。天下九州,三分之二在曹操手裡,他統一北方,兵強馬壯,有著強大的戰爭機器。反觀蜀漢,僅僅佔領著貧瘠的益州,還有南中等有待發展的少數民族地帶。雙方實力相差太大了。


其二,即使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率領75萬大軍攻打關中,他也不可能一舉拿下關中,因為蜀漢已經在長達兩年多的漢中之戰中消耗掉了戰爭潛力。

自從劉備進入益州後,益州一直在交戰中,劉備和劉璋、劉備和張魯、劉備和曹操,他們之間一直在進行著戰爭。漢中之戰,在黃忠陣斬夏侯淵、張飛劫糧刺傷許褚後,曹操不得不退兵。此時,雙方都為了這場耗時兩年多的戰爭傷筋動骨,劉備打贏了漢中之戰,也是慘勝,戰爭進行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再加上關羽輕率伐魏,葬送掉了富饒的荊州,劉備已經沒有實力再發動戰爭了。如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與比曹操弱十倍的江東孫權對戰,都大敗而歸,可想而知,如果他和強大的曹操對戰,失敗的只會更慘。


其三,即使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率領75萬大軍攻打關中,他也不可能一舉拿下關中,因為歷史無法更改。

在劉備病逝白帝城後,諸葛亮曾進行過六次伐魏,還出了祁山,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也九伐中原,都遭到了失敗。諸葛亮自從出山後,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上方谷,把曹軍燒得鬼哭狼嚎,燒得膽戰心驚,燒得聞火色變。有人假設如果諸葛亮代替劉備討伐東吳,可能取得勝利,吞併東吳,也有人說如果諸葛亮代替劉備討伐東吳,至少不會輸得那麼慘,輸掉七十五萬大軍。

比劉備強十倍的諸葛亮,在伐魏之戰中,也是損兵折將,第一次伐魏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短暫時間佔領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其餘大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因此,如果劉備率領蜀漢軍隊伐魏,他不一定能取得諸葛亮的戰績。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自得三城之後,威聲大震,遠近州郡,望風歸降。孔明整頓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渭水之西。


其四,如果劉備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率領75萬大軍攻打關中,可能東吳再一次撕毀盟約,偷襲劉備後方,與曹魏夾擊蜀漢。

當時,東吳迫於劉備的壓力,已經歸順曹魏,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東吳孫權派遣諸葛瑾出使蜀漢,提出懲治兇手、歸還荊州、歸還孫夫人、永結盟好的條件,被劉備嚴詞拒絕了。劉備認為殺害兄弟關羽之仇,不共戴天,想讓他放棄討伐,除非死了。他還讓諸葛瑾回去,告訴孫權,洗好脖子等著受死。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先主大怒曰:“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


如果劉備和孫權談判成功,也沒徹底解決蜀漢和東吳之仇,只是暫時壓下了,遲早會爆發。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如劉備與曹魏在關中對戰到關鍵時刻,東吳撕毀盟約,再來個“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也是很有可能的。東吳能做一次背棄盟約的事,就可能再做一次。所以,劉備是高明的,並不是盲目伐吳,而是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先易後難,先東後北,徐徐進行,進而統一華夏,仿效光武帝劉秀故事,再造漢室江山。


總結:即使劉備沒有發動夷陵之戰,率領七十五萬大軍伐魏,他也很難佔領關中或長安。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說說夷陵之戰的起因吧,卻是關羽在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卻因為太小看東吳,而被抄了後路,丟了荊州,甚至關羽自己也因此送命!

而我們都知道,劉備和關羽是結拜兄弟,而關羽為了劉備的江山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故劉備自然是要替關羽報仇的。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要奪回荊州,畢竟諸葛亮在未出茅廬前給劉備定下的興復漢室方針便是,同時佔據荊州和益州,然後同時出兵,方能北伐有望,漢室可興!


故,若是失去了荊州,僅從益州出兵,那麼根本根本就沒有希望北伐成功,要不然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會無功而返了。而且當時的蜀漢號稱有七十五萬大軍,但實際上不過虛張聲勢罷了,能有二三十萬人馬就不錯了。故哪怕不打夷陵之戰,可魏國國力最強,可以說是兵多將廣,故即便憑藉蜀漢當時的國力和兵力,恐怕也沒有太大的希望!


寰宇戰神


第一,以三國時期的人口來說蜀國沒有供養75大軍能力,演義中也稱劉備軍號稱70萬,75萬大軍不知是那裡來野數據,根本不足釆信!第二,劉備的蜀國在徵吳之前已經元氣衰竭,與曹操近三年的漢中爭奪戰中,劉備方已經要“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雖然劉備獲勝,但損失較大。可見戰爭過程中,劉備方的局勢也不是很樂觀。曹操撤退時,在漢中可控制的範圍內將百姓遷走。共遷走八萬餘人以實關中之地(此前還遷走了一批百姓,由張魯帶隊),劉備實際上是隻得其地,未得其人!加上荊州一失,劉備先丟戰略要地,又連失關張二戰將,在戰略形勢並不樂觀!第三,曹操掃蕩涼州後,涼洲的羌人已經接受曹操招撫,劉備就算進軍關中,也沒有強助,天下十四州,曹操已得全十,荊揚二州有半,僅交州益州完全不在控制範圍內。其總體實力強於劉孫。兵法有云,以大並小當鯨吞,以弱擊強當蠶食。劉備以弱小之力攻擊曹操,就算打的下來,也未必守的住!諸葛亮的隆中對也說很明白,曹操實力強大,誠不可與之爭,只有中原有變之時,才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北上,一路出漢中,取關內,在中原無事的情況下,劉備的實力是難以擊敗曹操的!第四,關中險要,蜀道艱難,曹操為了掃平西涼叛軍,經營關中多年,曹操不是三秦,劉備如果想效法先祖晾衣暗渡陳倉是不行的,只要曹操據守,以拖待變,劉備軍的後勤就會被艱難的蜀道運輸拖垮,事實上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師勞無功。很大程度就是吃了後勤的虧,司馬懿就是用的一個拖字訣,兵糧寸斷,則萬事無補!


九龍王龍九


不可能,蜀國在三國最弱,除益州較發達,外,南中也是荒無不毛之地,原因如

第一,蜀國國力小三國最弱,經濟落後東吳,更比上魏國,蜀佔益州,南中荒蕪,雖佔半璧荊州但根基不穩與孫矛盾

第二,政治上,蜀分兩派,有本±派荊州派,劉在世方能制衡,但不能發大力,荊州派勢力也受牽制,

第三,軍事上,曹魏軍隊龐大,軍力旺盛,±卒個人戰術強於南方人土,三國中蜀國兵力太少‘‘/

第四,人口上蜀國也才百萬不到孫不如第五,國土上小於孫曹,

第六外交上,與孫聯盟也是有隙

所以無論那方面蜀國都談不上兵強馬壯,國富民強,天時地人都不在,何談成功,保住蜀荊也就足也


十八星座


當然是不可能嘍,因為根本就沒有75萬大軍!

所謂的75萬大軍實際上是參考三國演義裡的記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誇張到了極點的數據,蜀漢集團直接出兵75萬人征討東吳,話說你一個小小的益州總共才有多少人?40年後投降的時候全境有據可查的只有94萬人口,那40年前的夷陵之戰,難道整個益州的男女老少全出場了?這是打仗還是打群架?



在三國演義當中,這樣的誇大比比皆是!

官渡之戰袁紹號稱出兵70萬,實際上不過11萬;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出兵83萬,實際上不到20萬,半數還是來自荊州的降兵;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號稱出兵30萬,實際上撐死五萬人。不過小說嘛,虛誇一下總是還能理解的!

實際上在真實的夷陵之戰當中,蜀漢集團出動的軍隊僅僅只有四萬人,即便在戰爭中期策動荊州南部的五溪蠻夷發動叛亂,加盟的少數民族僱傭軍也不過萬人左右,蜀漢集團的總兵力僅僅在五萬人上下。當然正如問題所說,不管是歷史上真實的五萬人還是小說中誇大的75萬人。倘若劉備沒有徵討東吳,而是利用這樣的軍事資源揮師北上,利用曹丕篡漢來打響興復漢室之戰,那有可能攻佔關中地區甚至直搗長安嗎?



答案當然是不能!不管是小說還是真實的歷史,這樣的假設都是註定不會實現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隨著荊州的丟失和荊州兵團的全軍覆沒,元氣大傷的蜀漢集團早已經無力迴天!

小說的北伐過程就不用過多概述了,去一次敗一次,來一次被滅一次!以一州之地對抗中原九州的曹魏集團,光是這個數字對比就註定了蜀漢集團沒有贏的可能,而涼州和關中南部的地形更限制了蜀漢兵團的大兵團機動和發揮,在諸葛亮北伐的後期光是司馬懿的堅守不戰就直接讓蜀漢兵團望城興嘆。

那在真實的歷史上假設劉備取消夷陵之戰的計劃,集中全力北伐曹魏,那是否有獲勝的幾率呢?答案仍然不會有所變化。事實上在夷陵之戰的過程當中,一個隱性的信息就已經透露出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狀態。



在夷陵之戰中,擔任前敵總指揮的馮習張南皆為原荊州派成員,可此二人在夷陵之戰前卻毫無存在感,在戰鬥中在北線擔任防守掩護的黃權、戰線中途率領水軍擔任對峙的陳式吳班則是四川益州派出身,從這種權力分配來看,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戰爭內部的權力鬥爭比較微妙,益州派沒有得到充分的信任,並沒有成為這場戰爭的主腦,而一些地位不高的原荊州派人士卻在戰爭中被扶持到了核心地位,可見在關羽丟失荊州的過程中,荊州派勢力損失慘重,四川本土的益州派趁勢做大,而劉備不想重蹈劉璋的命運,又想通過發動新的戰爭來重新擴充自己的個人實力,以至於在夷陵之戰中強行推動荊州派在戰爭中的地位,但荊州派剩餘領導人的能力問題、荊州丟失後的戰損問題,蜀漢集團在夷陵之戰中,戰鬥力實際上已經大大折損。

眾所周知在三國爭霸中,東吳陸軍的戰鬥力一向是戰五渣的標準,逍遙津之戰十萬東吳軍隊硬是被800魏國騎兵殺的屍橫遍野;荊州沒有丟失的四年之前,也就是公元215年的湘水劃界衝突,劉備率五萬大軍重回荊州就立刻鎮住孫權,迫使其妥協退讓。但在公元221年的這場夷陵之戰中,陸戰不堪一擊的那一幕幕卻從始到終沒有發生到這塊戰場上,反而是蜀漢兵團在陸戰的交手中節節敗退,例如在夷陵地區荊門虎峽的對峙中曾經被攻破五屯並被斬殺守將,在隨後陸遜所發動的大反擊過程中,蜀漢集團的崩潰表現更是令人誇張,在地地道道的陸地作戰交手中,蜀漢集團前線主力部隊直接崩潰,張南馮習全在戰場上遭到斬殺,隨後馬鞍山圍攻戰,一向攻堅能力脆弱的東吳卻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劉備重兵把守的馬鞍山,造成蜀漢兵團“死者萬數”,劉備倉皇突圍而去。從這些細節來看夷陵之戰中,蜀漢軍隊的成分比例裡,恐怕已經摻雜了大量戰鬥力不堪的益州軍隊,在多年前劉備就是憑藉著3到4萬荊州兵團,橫掃了這支規模高達十萬人的益州軍隊。

從夷陵之戰一系列的發展來看,蜀漢集團的軍事戰鬥能力實際上在這一刻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權力和指揮力方面不斷地內訌和制約,軍隊基層的成分骨幹比重也越來越向戰鬥力不堪的益州本土兵團靠攏,軍隊領導能力不足,基層官兵戰鬥力不佳,也註定了夷陵之戰只能向失敗的方向發展。

即便是多年後的諸葛亮北伐,從蜀魏軍隊正面戰場的交手來看,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大大不如早年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