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眼下正值新型冠狀病毒最難解決的階段,全國人們眾志成城,堅決戰勝疫情的精神和決心,讓我國乃至世界人民看到了希望。就幾十年來看,疫情似乎在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少了,從之前的非典、埃博拉等等,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的遠遠不及古代頻繁,這要歸結於現代醫學水平的不斷髮展,能夠有效控制住疫情的傳播的同時,還能盡最大可能降低死亡率。

但相比現在而言,古代的醫學水平遠遠不及當代,而疫情作為一直以來貫穿於人們生活中的問題,古代一旦疫情發生,其死亡率也要遠遠超過當代,而長久持續下去,產生的連帶反應甚至會成為推動王朝覆滅的一個主要因素——比如漢末黃巾起義,又比如明末的鼠疫。所以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對於疫情的處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治理疫情的手段也越來越完善,到了清代對付疫情從治理工作到善後工作已經有了一套系統化的完整流程。

那麼清代到底是如何治理疫情的呢?

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一、注重衛生與消毒,削弱病毒的傳播能力。

1、我們都清楚,歷史上很多疫情之所以會蔓延開來,很多時候是在於一個“髒”字。中世紀的歐洲是如此,古代的中國亦是如此。古時候的中國有多髒呢?《燕京雜記》中有記載:“天晴時則沙深埋足,塵細撲面,陰雨則汙泥滿道,臭氣蒸天,每當風起,塵氛埃影,沖天蔽日”。

從清朝首都北京的道路,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有多髒。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科技水平過於落後了。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末的時候有了好轉——當時因為八國聯軍攻佔了天津後,城市中戰後衛生狀況惡化,當時的首要任務就是“施治病症,防檢疫痢”,因此建立了我國第一家主管防疫工作的衛生機構“天津衛生局”,在這之後各地區的衛生防疫部門相繼建立,成為了抗擊疫情史的一個里程碑。

言歸正傳,在晚晴之前,雖然無法完全改變髒亂的氛圍,但加以改善還是可以的。每當疫情來臨時,清廷也會派遣人手專門在進行日常的清理打掃,雖說是治標不治本,但這對於疫情也還是有一定的剋制作用的。

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2、除了注意衛生,削弱病毒外。還有一種削弱病毒的途徑,那就是“艾草治療法”。早在明代,李時珍就在自己的傳世之作《本草綱目》中提到:“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總之其對於病毒相當具有殺傷力,所以發展到清代人們早就將它當作是防治疾病,削弱病毒的不二選擇。當然了,之所以會選擇它,也不單單因為它效果好,還在於它相當容易獲取——因為艾草的適應性很強,在沙質土壤下也能存活。

而至於艾草的使用方式,一般兩種,一種是我們熟知的艾水泡澡;還有一種就是煙燻。這裡重點提下煙燻,煙燻即獲取燃燒未完全變乾的艾草,以其散發出來的濃煙達到消毒的效果。在有清一代,若發生疫情,老百姓們採用“燃燒艾草”的消毒方法非常普遍。

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二、朝廷有完善的防疫管理體系,邊境設置“檢疫站”。

1、自從這次疫情爆發之後,我國做出了一個堅決的決斷,那就是“封城”,封城也對於預防病毒傳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其實,切斷傳染源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傳播早在我國古代就被古人們發現了,在醫學水平非常落後的古代,清代人們就之前發生的多次疫情總結出來的經驗——每當有大的疫情爆發之時,朝廷的第一做法就是“切斷傳播源”,控制疫情爆發地的人口流動。

相比現代而言,古代的交通相當不便捷,想要達到像現在這樣病毒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全國各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及時封鎖疫情嚴重的地區就能夠基本上阻斷病毒的傳播。當然了,這種封城是帶一些強制手段,如果誰要是想反抗的話,那麼他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當然了,這是在疫情爆發的相當嚴重之後的措施。在疫情沒有大範圍爆發之時,清政府會採取一些比較輕微的“處理”措施,例如清代的律法中就曾經規定了:“只要發現天花患者,就必須將其隔離,令其在離城二十里處居住”。(ps:天花是清代最具有威脅的疫情,天花是這樣處理,其他傳染疫情也都是大同小異。)

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2、封建時期發展到清代時,朝廷對於疫情的控制已經相當成熟了。清代發生的最嚴重的疫情就是“天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痘疹”。當時為了對付這一疫情,清廷太醫院還特意專門開了一個“痘疹科”。除此之外,清廷還設置了“查痘章京”這一職務,專門負責管理各地區的疫情防控。對於疫情如此的細緻入微,從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其體系的完善。

而且每當疫情爆發之時,距離發病地區比較近的城鎮會設置專門的臨時“檢疫站”,防止疫情向著其他地區蔓延。另外,邊境地區也有長期的“檢疫站”,主要負責對外來人員的身體檢查,防止疫情蔓延開來。

三、具有完善的賑災制度,有助於疫區民眾身體與心理的恢復

1、我們都知道,在抗擊疫情中能夠起到關鍵無用的自古以來都是醫生們,現代每當有疫情爆發時,醫生們會第一個站出來,古代也同樣是如此。當時清廷規定:每當一個地區疫情爆發之後,當地的醫生們要第一時間投身到抗擊疫情的戰役之中,其次,附近地區的醫生們也會接到朝廷的號召,加入賑災,對疫情爆發地進行援助。

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要知道,清朝並不缺少名醫,當時最為出名的是葉天士和吳瑭,其中吳瑭的抗疫成就最為突出,發明出了抗擊瘟疫三大寶“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這三種藥物即便是現在,也常被用在中醫臨床醫療之中。

2、受疫情折磨影響,很多疫區人們往往脾氣會變得相當暴躁,而暴躁的心態如果蔓延開來,不僅不利於恢復,還特別容易造成社會動盪不安。於是清朝統治者為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通常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蠲免,一種是緩徵。蠲免即免除全部錢糧雜稅,一般對受災嚴重地區貫徹;緩徵則是放緩收稅,一般對於受災輕微區使用。

在康熙帝時期,甚至下達過旨意:“各地種痘預防天花等抗疫情費用全部由朝廷負擔。而且,每當有大的疫情爆發之後,朝廷也會減少各個地區的用藥負擔,基本上全部由政府統一收集藥材資源,並且免費發放給疫區老百姓們。”

清朝是如何對付疫情的?治理手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流程體系

而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治療民眾心理,清朝統治者還會營造出一種與民同在的氛圍。乾隆時期,為抵禦旱災,他曾乘勢寫首詩:“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展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以此來表達對受災民眾的同情。旱災如此,其實對付疫情也是同理。

這樣的賑災方式,治療的不僅僅是災區人們的身體,更是他們的心理。在那個年代,因為有了這些福利與恩寵,他們才有繼續與病魔鬥爭的勇氣與信心。如果沒了這些,人心勢必就死了,那麼抗疫自然就成為了無稽之談。

總結

或許是能夠吸取前人經驗的緣故,清朝在我個人看來是治療疫情最為全面的王朝之一。每當疫情爆發後,它總能夠做到對症下藥,在完善防疫管理制度的同時,用各種手段鼓勵災區人們。在防治與治療的雙重作用下,取得最終抗疫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