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送餐員小陳戴著口罩站在悉尼唐人街某快餐店門口,一邊查看手機訂單,一邊頻頻抬頭看向廚房。

自疫情爆發以來,小陳都堅持戴口罩送餐。這一行感染風險高,但賺錢卻不敢耽誤,手停口停。

外面正下著大雨,飛濺的水沫在口罩上留下點點水珠。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小陳在等餐

他擔心,訂單如果遲到太久,顧客可能選擇退款。

屆時自己不僅要承擔餐費,甚至可能連運費都拿不到。

焦急地等著餐,小陳隨時準備飛車衝進茫茫雨幕中,奔上1.4公里外的“草樓”。

正常行駛也要6分鐘,雨天註定會遲,這讓小陳有點著急。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送餐員在車流中穿梭

那一天,至少還有300名華人送餐員,跟小陳一樣,冒雨急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難民籤和疤痕,阿金的“小目標”

在速度決定收入的送餐行業,最快的那些人往往最不會給自己買保險。

每天,阿金要騎40多分鐘的摩托去Waterloo送餐。

其中有條必經之路就是M4高速。

每天早上,阿金駕駛自己租來的摩托車,以100公里的時速在M4上狂奔。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三條車道上,經常有重型卡車比肩而行。碰上颳風下雨,雨水打在頭盔上,便很難看清前方的路。

所以每到暴雨天,阿金基本都是靠感覺跑完。從摩托車上下來的時候,他覺得手都不是自己的了。

送餐兩年,阿金身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疤痕,很多都是送餐摔的。

最嚴重的一次,在床上躺了三天。由於沒買保險,阿金只能自付醫療費。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唐人街路口

來澳洲5年,小目標已經完成了一半,接下來的一半阿金打算在3年內完成。

而餐館開成功後的計劃他也想好了,就是去讀個書。

在來澳洲前,阿金在馬來西亞剛修完高中,本來應該順利上大學的他,在繳費前放棄了。

阿金現在拿的是難民籤。

他只有一輛租來的摩托,沒有保險,日夜在M4上狂奔。奔向等餐的顧客,也奔向自己的小目標。

暴雨天澆成落湯雞,高材生小可的迷茫

送餐員通常不喜歡雨天工作,但高於平時的運費卻吸引著很多人。

剛送完一個訂單,小可站在屋簷下,把被雨水打溼的餐盒整個倒過來,足足空出一杯水。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小可的個人物品被打溼

今天的雨實在是太大了,鋪天蓋地的。但相比平時的運費,讓他做決定時幾乎不需要猶豫。

沒有同事知道,小可其實是昆士蘭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主修會計專業。

畢業一年,小可有過一次專業相關的實習機會,但沒有留下來。在找新工作的同時,送餐成了他的“過渡工作”。

父母得知兒子在澳洲送餐,沒給他過多壓力。只是說,找到工作就好。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小可在送餐

這得益於澳洲職場的平等,職業不分高低,工作沒有貴賤。無論藍領白領,付出和回報成正比。

可是體力勞動做多了,小可難免也會沮喪。在朋友圈看到同學混得風生水起,他會懷疑,送餐這份工作對他的職業生涯到底意味著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一口溫飽?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送餐員的手臂

和小可不同的是,還在悉尼大學讀大一的Kim做送餐員,只是為了補貼點生活費,他不需要像小可一樣思考那麼多,也不用太拼。

Kim抽菸,喜歡和同學擼串、吃火鍋,喜歡椰子鞋和蹦迪,但父母給的生活費遠不夠支撐這些,他也不好意思再張口。

課餘兼職成了創收來源,不過Kim有三個“不送”原則:下雨不送、遠的不送、出菜慢的不送。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送餐員冒雨接單

挑來挑去,這樣賺的錢只夠吃得暢快一點,椰子鞋和夜店就只能遠遠地看著了。

如果不是工友被打,劉姐想幹到凌晨

對於送餐行業來說,晚上的訂單會比白天更多一些,但道路也更黑。

劉姐不懂英語,只能幹華人送餐平臺,收入明顯低很多。

劉姐把攢下的錢都寄給了國內的老公和兒子。

她已經兩年沒見到兒子了。

當初聽中介說,在澳洲一個月能賺好幾萬,劉姐就來了。

辦學生簽證花了6萬多人民幣,每年續簽也得花個5、6000澳元,費用不菲。

劉姐覺得,自己在澳洲的每一天,都是用錢“買”來的。

劉姐喜歡送餐,因為這和她之前在國內製衣廠踩縫紉機一樣,是“計件工”,多勞多得。

當同事聚在樹下陰涼處侃大山的時候,她還在一單接一單地送。不挑單,遠近都願意。

如果不是因為去年發生的一件事,劉姐還想送凌晨的單。

那是冬天的晚上,劉姐在QVB附近等紅綠燈時,被兩個白人少年搶了外套。

對方跑了幾步,翻遍口袋沒找到錢,隨手把衣服扔地上,罵罵咧咧走了。

雖然沒什麼損失,可劉姐還是覺得後怕。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送餐員在唐人街被醉酒白人毆打

沒過幾天,劉姐聽說,有位女送餐員在唐人街被四五個青少年揪住頭髮打了一頓,具體原因不清楚。

打完人就跑了,只留下傷者一個人癱坐在地上。

從那時起,劉姐就斷了凌晨送餐的念頭。

總得平平安安回去看兒子,她這樣想。

傷害頻發,誰來保障送餐員的安全?

根據Finder.com.au一份研究表明,每年全澳約有6800萬份食品訂單,相當於每小時7000份訂單。

如果按照一位送餐員一小時送完2個訂單,每天就有約3500名送餐員奔走在路上。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送餐員接餐

中文送餐平臺是不給小哥們買保險的,部分英文平臺提供的受傷補償也有限。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10位悉尼華裔送餐員中,僅有1人自行買了保險。

幾乎每個送餐員都會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

而他們面臨的危險,又何止是惡劣的天氣。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2019年1月28日晚,兩名臺灣送餐員在悉尼騎摩托車送餐時,被一輛公交車追尾撞飛,兩人重傷後不治身亡;

2019年9月6日晚,有土著持高爾夫球杆威脅送餐員,搶走他的食物和少量現金;

2019年9月25日晚,一名41歲華裔送餐員在悉尼街頭被卡車撞倒,當場死亡;

2020年1月28日晚,一名18歲西人惡少,持刀搶走了送餐員的披薩和飲料;

……

採訪後記

每次在路上遇見送餐員,他們總是很匆忙。

忙著接單,忙著趕路,忙得沒有時間思考,忙得忘記安全。

他們常常被指責“不守交規”、“不要命”,

卻少有人試圖去進一步瞭解,

他們要的東西里,有理想、有家人,甚至也許僅僅只為一口溫飽。

刀子和傷疤,澳洲華裔送餐員“不要命”的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我們希望提醒,賣力奔跑的同時,請注意保護好自己和他人。

我們更希望呼籲,送餐平臺也應儘自己所能,保護好自己“配送端的用戶”。

他們,是這條產業鏈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不是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