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寒。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緣何不使永團圓?”清朝曹雪芹《紅樓夢香菱作詩.月》

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紅樓夢》開篇寫了一個離奇的故事,姑蘇城中的甄士隱和妻子過著恬淡的生活,半百的年齡,生下了粉妝玉琢的女孩。這個女孩名叫“英蓮”。三歲時候的元宵佳節,忽然被拐子拐了去。失去了女兒的甄士隱,從此家庭敗落。

13歲的英蓮,被拐子養在了僻靜處,捲入了一起離奇的案件。她的柺子父親,將她先後許給了兩戶人家。第一個就是本地的小富二代馮淵,英蓮和馮淵有一面之緣。那一天馮公子將錢給了柺子,裡面只有一句英蓮的話,“我今日罪孽可滿了”,可以看見她對馮公子的滿意,期待三日之後過門。但同時她那可惡的柺子父親,將她同時賣給了薛蟠。三天之後,英蓮面對的是薛蟠指使家奴打死馮淵。英蓮被薛寶釵改名香菱,先是在薛姨媽那裡做丫頭,後來又給了薛蟠做妾。

但是香菱特有的書香人家的氣質和溫婉的性格,得到了大觀園許多姐妹的喜歡。香菱一進大觀園,就是央著林黛玉學作詩。然後她日夜苦吟,終有所成。

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香菱向黛玉學詩的時候,說過幾句閒話,但是這幾句閒話,初看沒什麼,越看越覺得淒涼。她和黛玉說:"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個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香菱在《紅樓夢》中並不佔據特別大的分量。而且寫她多半是側寫,除了在作詩的這一段,通過她的口表達出她的想法,她人生的遭際離合,都是通過別人的嘴說的。

而這一段越看越有味,一個十幾歲的少女,小時候被拐,長大了被賣,雖然同著富貴之家薛寶釵乘船上京,薛寶釵有將來,一是要入選秀女,而知道自己會落腳在賈家,而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同樣是船,她看到的是一江秋色,野曠天低,不能說出來的是身世浮萍。

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可以說很多人問她,記不記得從前的事情?她都說不記得了。她三四歲上被拐賣,按道理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記事了,但是如果誰問她,她都說不記得。那個小門子一語道出了實情,那不過是被她的柺子父親打怕了,小時候的哭鬧換來的是捱打,她能夠向誰說什麼呢?連賈雨村這樣的人,明知道是甄士隱的女兒,而賈雨村深受甄士隱的恩惠,他都放任她給人做妾,這個世間對於香菱來講,只有承受沒有對錯,甚至連說的地方都沒有。

那麼還有關於她十二三歲的那一年,她所見到的馮公子。兩個人雖然沒有多的交流,也算一見鍾情。馮公子立意的要娶她,一面之緣賠了一條性命。這件事情真的沒有在她心裡烙下痕跡嗎?

一進大觀園,她就興沖沖地找林黛玉學詩。她是早有悲懷,只是有口難言。而唯一的她自述的那段秋景看人家,實際就是她真實的寫照,像一顆無依無靠的浮萍,能感受天地之美,卻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

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這首詩裡蘊含了香菱的什麼,她真的是什麼都不記得?

那月亮的美麗,想必是難以遮蓋的。

只是她空有嬋娟的樣子,連靈魂都是冷的。

那一片月光照見千里的江水,聽見人家的搗衣聲。那半輪月色,共著凌晨悽切的雞鳴。

她聽見江上秋天的笛子,她照見那站在樓頭的思念的美女。

連嫦娥也忍不住的要悲嘆,為什麼人間不可以溫暖團圓呢

實際上香菱什麼都記得,在這首詩裡有一個很巧妙的隱喻,一片砧敲千里白,是化用了李白的詩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說的是思婦秋思。

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香菱一定記得在煙火的夜晚,她人生命運的改變,她最無以表達的對那一位馮公子的懷念,因為他是為救她而死,這首詩裡隱隱的是一個思婦的悲哀。和父母不能團圓,和心中的愛永遠隔開,這是她的悲吟。我們看到的這首詩正好對應香菱上京的那一個晚上。至少在那一個晚上,她是徹夜不眠的,她在秋江無邊夜色的船上。

這首詩肯定是曹雪芹所作。我知道他一定是喜歡那一句“一片砧敲千里白”。那長江上的船,也一定是曹雪芹自己坐過。身世浮沉雨打萍,不只是香菱的,更是曹雪芹自己的。無論他是故意的還是真心的,將香菱引入了大觀園,很大程度,其實是為了留下這首詩,這句話。

那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緣何不使永團圓!

紅樓詩讀:緣何不使永團圓,香菱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