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俊:關於貨幣、債務和匯率的三大誤解——揭開常識與故事背後的誤識

胡偉俊:關於貨幣、債務和匯率的三大誤解——揭開常識與故事背後的誤識

劉野 作品

胡偉俊:麥格理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本文首發FT中文網,副標題為編者所加。經作者同意轉載!

關於貨幣,債務和匯率的問題上,有很多錯誤的認知。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邏輯鏈條簡單,符合人們的常識,因此易於流行,但經不起仔細推敲。本文將討論三個最流行的誤解:貨幣超發與房價、明斯基時刻和不可能三角。

一、貨幣超發與房價

許多人覺得中國超發貨幣,而且印錢太容易,又導致了過高的房價。這些關於貨幣和房地產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準確的說,中國的通脹並不高,不存在嚴重的貨幣超發。房價高不是因為印錢太容易,而是因為印錢不容易。

東西為什麼變貴了,因為錢印多了, 這符合人們日常生活的認識,所以貨幣超發的說法很容易被接受。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貨幣,和宏觀經濟中的貨幣,或者說M2 (現金加上銀行存款)是不一樣的。普通人的印象中,貨幣主要是用來買東西的,也就是作為支付手段而存在。但M2中用作支付的比例並不高,更多是財富儲藏的一種形式。正因為M2中的大部分並不是用來買東西的,儘管中美兩國的M2/GDP差別很大,但通脹率差別並不大。

財富有多種體現,像銀行存款,股票和債券都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不發達,財富主要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M2佔GDP的比例就比較高。所以,M2佔GDP的比例,主要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資本市場是否發達,而不是貨幣是否超發。而且,過去幾年中國M2和GDP增速的差越來越小,也不是因為以前超發貨幣下降了,而是因為更多的財富以M2以外的形式存在,比如說理財產品。

有人覺得,貨幣超發沒有引起高通脹,原因在於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樓市,從而減少了用來買東西的貨幣,或者說“房地產是貨幣的蓄水池”。這種看法聽上去符合直覺,但其實是錯誤的。對於個人而言,花在買房上的錢,的確就不能買其它東西了。但對於整個經濟而言,買房的錢並不會憑空消失,只是會從買房人的存款變成賣房人的存款,而賣房人一樣可以用這筆錢去買東西,可見房地產根本不可能鎖住貨幣。

事實上,和一般人所認為的“錢印多了,需要房地產回籠貨幣不同(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不同,每次放鬆房地產的原因,都是因為沒辦法通過別的渠道印錢,只能藉助房地產這個超級印鈔機。

為什麼說房地產是印鈔機?舉個具體的例子,當一個人用自己的儲蓄100萬,再加上銀行貸款30萬,買了一套130萬的房子,然後這筆錢就變成了賣房者的存款。買房前後,全社會的銀行存款從100萬變成了130萬,M2就這麼增加了30萬,印錢就是這麼簡單。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賣房者拿著這130萬存款,可以加槓桿買房。開發商面對火爆樓市,可以加槓桿買地。土地價格上漲了,地方政府又可以拿升值的土地作為抵押品加槓桿。而這些新增貸款最後都會變成銀行存款,M2因此加速上行……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房價和槓桿的上漲會互相強化,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而且高房價也會惡化財富分配。所以當經濟企穩之後,房地產政策很快會再次收緊。當樓市上行,大家都在加槓桿的時候,房地產是一部創造貨幣的“印鈔機“。但到了下行的時候,又會變成一部消滅貨幣的”碎鈔機“。比如一個開發商想降低槓桿,用1億元的存款償還1億元的貸款,M2就會因此下降1億元,或者說1億元貨幣就此消失了。房地產既能創造也能毀滅貨幣的特點,導致其在過去十年中貢獻了中國經濟的大部分的經濟波動。可以說,中國經濟週期基本就是房地產週期。

有種看法認為,樓市下行,資金就會流向股市,股市就會走牛。現實情況遠遠比這複雜。樓市下行,從創造貨幣變成消滅貨幣,就會導致經濟下行,對企業的盈利產生負面影響。但經濟下行時,央行就會放鬆貨幣政策,流動性寬鬆能帶來“水牛“。所以,樓市對股市短期走勢的影響並不確定。但從長期看,沒有基本面支撐的“水牛“是不可持續的,

股市和樓市的大方向是相同的,而不是相反的。

“貨幣超發”論認為控房價,關鍵在於管住央行的印鈔機。當然,面對樓市上行,如果央行不斷上調利率,的確可以把房價壓得死死的。但當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這麼做的結果是貨幣無法擴張,經濟陷入衰退。保增長和控房價,是中國經濟每過幾年就會面臨的兩難選擇。

問題在於,印錢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在中國經濟中,和房地產一樣能夠撬動貨幣擴張的,就是高度依賴影子銀行融資的土地財政。可以說,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濟的每一次觸底回升,都是這兩個部門的撬動信用之功。簡單打壓房地產和融資平臺只會導致信用緊縮,而由於保增長的需要,對於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的調控往往也很難持續太久。

一、二線城市房價高的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制度造成一二線城市供給嚴重不能滿足需求。現實中,需要通過嚴格的房地產政策來壓抑需求。但每過幾年,又需要鬆綁樓市來啟動信用週期,以至於房地產政策很難保持連續性。所以要解決高房價的問題,首先要解決房屋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其次是找到替代房地產來撬動信用的辦法,這樣才能保持房地產政策的長期穩定。但房地產的替代並不容易找,因為房地產具有兩大特點:由城鎮化和居住條件升級帶來的巨大投資需求,而且房屋和土地是優質的抵押品。

一個選擇是打通金融與財政,讓商業銀行為政府支出融資,這幾年的PSL,地方專項債已經有這方面的趨勢。但用貨幣政策為財政支出融資,可能會真的導致貨幣超發通脹失控。更理想的做法是通過各種包括減稅在內的各種手段,來提高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同時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以減少對抵押品的依賴;並加快土地市場化改革,為銀行的信用創造補充抵押品。

二、明斯基時刻

過去幾年,市場一直擔心中國的高槓杆問題,主要是擔心出現債務危機,也就是所謂“明斯基時刻”。美國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就出現了“明斯基時刻”。當資產價格下跌,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開始拋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進一步的下跌,出現惡性循環, 市場流動性枯竭,最終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

但是,“明斯基時刻”是否發生,取決於債務的結構,也取決於每個國傢俱體的制度環境。這樣來看,中國幾乎不可能出現“明斯基時刻“。

一方面,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的債務中,大約六成是國企和政府的債務,而且主要是欠國有銀行的,所以政府有很大空間在不同的國有部門之間騰挪債務。

另一方面,政府對於市場和金融機構都有很強的掌控能力。在恐慌出現的時候,中央銀行能夠及時為市場注入資金,也能夠動員國有金融機構參與穩定市場,從而避免資產拋售和價格下跌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這正是“明斯基時刻“的來源,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本人支持大政府的原因,因為他認為小政府的干預能力不足,無法避免“明斯基時刻”的發生,而中國政府顯然符合明斯基大政府的定義。

執著於“明斯基時刻”的問題在於,容易讓人忽略中國債務問題的特殊性,及其真正的風險所在。不能因為中國沒有出現過重大金融危機就沾沾自喜,要看到“明斯基時刻”背後是市場失效,而中國式債務問題的背後是市場缺失,風險的體現形式是不同的。

當資金由於隱性擔保而持續流入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一方面會導致這些地方的投資回報率不斷降低,另一方面也會使回報率高的地方投資不足,整個經濟的資本配置效率不斷下降,這才是中國債務問題的真正隱憂。在這個意義上,衡量“去槓桿”是否成功,並不在於槓桿率是否穩定或下降,而在於導致高槓杆的根源是否改變。

三、不可能三角

匯率是另外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人們通常在升值或者貶值的預期下,選擇性的相信一些“故事”。而大部分的故事,來自 “不可能三角”理論。

教科書上的“不可能三角”,邏輯並不複雜。它認為一個國家無法同時達到三個目標: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獨立的貨幣政策。比如說一個國家同時擁有這三者,但當它如果想降低利率,資本就會外流,那麼這個國家的匯率就面臨貶值壓力。換言之,這個國家有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但必須放棄固定匯率。

教科書版本的“不可能三角”,本身是邏輯自洽的。但它忽略了現實中的一些重要特徵,當用來預測市場和制定政策的時候要非常謹慎。

首先,“不可能三角”認為貨幣寬鬆會使利率下降,導致資本外流,匯率貶值。但是,這裡的利率是無風險利率,沒有包括風險溢價,匯率預期,以及對資產回報的預期等因素。如果央行放鬆貨幣政策,導致無風險利率下降,但如果貨幣寬鬆導致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展望變得樂觀,對資產回報的預期上升超過了無風險利率的下降,人民幣可能會升值。再比如,如果這時美聯儲也放鬆貨幣政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的風險溢價下降,這時人民幣也可能升值。又比如,央行對匯率的干預,像引入“逆週期因子“,也會改變匯率預期,導致匯率升值。

其次,“不可能三角”下,資本管制是非黑即白的,要麼有效,要麼無效。但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下,資本管制並非完全有效,但也並非完全無效,而且在不同時候也不一樣。當資本外流的壓力主要來自企業償還外債,資本管制就不是那麼有效。但當外流的壓力主要來自本國居民的對外投資,資本管制就會比較有效。所以在現實中,很難像教科書版本的“不可能三角“那樣,基於非黑即白的資本管制,對匯率做出比較確定的預測。

第三,“不可能三角”忽略了外匯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貶值預期是可以自我實現的。在貨幣政策寬鬆的時候,有論者指出人民幣需要一次性貶值,來緩解”不可能三角“下的貶值壓力,達到保儲備的目的。但如果這麼做導致市場恐慌,貶值和資本外流相互強化,匯率和儲備可能一個也保不住。

匯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現實中,絕大部分流行的匯率“故事”,都是在升值或者貶值的預期下,被人們選擇性相信而已。比如2015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嚴重下行壓力的時候,流行的“故事“是需要用貶值刺激出口。2016年年初外儲下降很快,是資本外流推動貶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房價開始加速上漲,是樓市泡沫將導致匯率貶值(保房價還是保匯率)。到了2016年底,居民換匯額度即將重啟之前,是居民儲蓄掏空外匯儲備。當然,如果人民幣面臨升值預期,也不難找到一些“故事”來論證人民幣為什麼會升值,比如2013年人們普遍預期人民幣升值,外儲一年上升5000億美元,當時流行的故事是貿易順差和經濟增長會帶來人民幣長期升值。

這就是金融市場有意思的地方。資產價格,更多的時候遵循的是“看圖+故事”的走勢。給定過去一段時間的走勢,人們會選擇性地相信和這個走勢相一致的解釋,而這樣的“故事”會進一步強化之前的價格走勢,導致“圖形”和“故事”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直到走向極端而無法持續。就像索羅斯所說的:“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想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四、總結

市場上充滿了各種似是而非的理論,貌似符合常識,也有一些簡單的邏輯,但往往並不正確。“貨幣超發“的錯誤在於,將微觀的常識上升到宏觀層面,往往會有誤導之處。 “明斯基時刻”的討論說明不能照搬西方的經驗,而要考慮中國具體的制度環境,才能對債務風險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而“不可能三角”的問題,說明經濟理論本身的邏輯自洽並不夠,關鍵在於是否捕捉到了現實中最重要的變量和邏輯關係。

·END·

“流動性經濟學”專欄

1.流動性經濟學 | 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週期的衝突之一:QE的得失

2. 流動性經濟學|全球流動性週期的衝突(二):美聯儲或提前結束加息週期

3. 流動性經濟學 | 全球流動性週期的衝突(三):進退兩難的縮表計劃

一瓣公益

胡伟俊:关于货币、债务和汇率的三大误解——揭开常识与故事背后的误识

這是一瓣在今年423“世界讀書日”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每篇文章獲得的讚賞,全部捐獻給“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為石門坎的孩子建一個“圖書館”。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目前已為小朋友們籌集4100元“圖書基金”。

胡伟俊:关于货币、债务和汇率的三大误解——揭开常识与故事背后的误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