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為什麼越來越遠離實業?

重點關注

最近幾年,任何行業,最終要活得好,大家都會轉向“金融”,靠以錢生錢活著,至於主業,實業究竟做的怎麼樣,則不是大家最關心的。

過去十年,中國企業賺錢的路徑還是來自壟斷、金融和房地產。

要真正的推動資本回歸實業,讓企業安心的從事實業,靠實業來賺錢,恐怕要從制度層面做全方位的改進,如果沒有一個“激勵相容”的鼓勵企業做實業的環境,迴歸實業就是一句空話。


資本對於實業興趣減小

多年來,舉國都在呼籲資本回歸實業,提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就政策層面而言,對實體經濟的重視可謂無以復加,各種會議提出要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

然而,實際情況是,資本對於實業的興趣越來越小。不僅僅如此,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最近幾年,任何行業,最終要活得好,大家都會轉向“金融”,靠以錢生錢活著,至於主業,實業究竟做的怎麼樣,則不是大家最關心的。新興行業,傳統行業,大家幾乎都在搞投資,搞金融,特別是中國的幾大互聯網巨頭,就沒有一個不搞金融和投資的。實業致富至少在目前來看不過是資本敬而遠之的一個理想。

資本為什麼越來越遠離實業?

政策是火焰,現實卻是海水。資本為什麼不願意迴歸實業,而是一窩蜂的搞金融,搞房地產,搞投資,玩以錢生錢的遊戲?是實業利潤太薄,還是稅負過重,進入實業的門檻過高?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就是對中國企業過去10年賺錢的邏輯進行了簡單梳理,我居然發現,中國企業最近10年賺錢的邏輯一點都沒有變。

以今年《財富》500強榜單中中國入圍的120家企業為例:

首先,從入圍企業的行業看,這10年,中國入圍的企業基本分佈在石油、金融、電力、鋼鐵、汽車、煤炭、有色金屬等領域,10年來,行業分佈的狀況基本沒有改變。這些行業要麼屬於壟斷領域,要麼屬於產能過剩領域,要麼屬於虧損大戶;

第二,美國最賺錢的企業是蘋果,中國最賺錢的企業是中國工商銀行,而且,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全部入圍世界上最賺錢企業的前十。中國十家銀行的總利潤更是佔了111家中國大陸公司總利潤的50.7%;這意味著,上榜的111家大陸企業,一半以上的利潤是10家銀行賺的;

第三,《財富》500強入圍的房地產企業總共有五家,全部來自中國,可以說,中國房地產為《財富》500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三點說明什麼?

說明過去十年,中國企業賺錢的路徑還是來自壟斷、金融和房地產。

10年前,我就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且寫了一篇長文,然後10年後,這種情況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10年前比,儘管有一些互聯網巨頭也殺入了500強,然而,阿里巴巴,京東,騰訊這些企業,現在都開始搞金融,搞投資,他們仍然在強烈的傳遞出金融、投資和房地產才是可以賺錢的信號。至於真正做實業是否可以賺錢,起碼在這個榜單裡面我們是看不到的。

“激勵相容”的環境很重要

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為什麼對實業失去了興趣?現在是到了該總結的時候了。特別是在今年,在中國經濟面臨極大挑戰的情況下,關於民營企業以及民間資本,出現了很多雜音。有人甚至提出“民營企業退場”的言論,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長期的信心。

在我看來,資本對實業缺乏興趣,根本原因不外乎這麼幾點:

首先,我們的市場化改革仍然滯後,對民間資本進入一些行業和領域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以前有一個統計,民間資本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只佔13.6%,在金融業佔只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只佔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只佔6.6%,至於在石油、電信、鐵路等領域,所佔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僅僅如此,在一些原來民間資本佔優勢的領域,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組整合的名義將民間投資擠出這些領域,國有資本大量擴張,大量的民間資本沒有出路,只能遊離在通過重組整合等手段,將民營資本逐出,即使一些競爭領域做得相當不錯的實業家,因為環境因素都急於退出實業,鮮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的;


資本為什麼越來越遠離實業?

其次,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愈演愈烈。特別是在房地產賺錢特別容易的情況下,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後進入房地產業,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進入房地產的一個月的收益都遠高於辛辛苦苦做實業一年的收益,做實業成了最沒出息的選擇。在金融領域,同樣熱衷於賺快錢,以錢生錢。

其三,改革不徹底,辦實業審批程序繁多,營商環境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甚至可以說,中國企業做實業的制度環境已經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差的時候;

最後,實業的稅負過於沉重。今年,在高層不斷釋放減稅信號的情況下,上半年我們的稅收收入就超過了10萬億,包括增值稅、所得稅在內的主要稅收增速達到兩位數,中國的宏觀稅負,企業負擔已經到了極限,很多企業靠偷稅漏稅才能勉強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要真正的推動資本回歸實業,讓企業安心的從事實業,靠實業來賺錢,恐怕要從制度層面做全方位的改進,如果沒有一個“激勵相容”的鼓勵企業做實業的環境,迴歸實業就是一句空話。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通過短期的刺激,能夠遏制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但這種刺激長期來看,並不能推動實業真正的復興。

改革的五個“必須”

資本為什麼越來越遠離實業?

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改革是當下讓中國經濟走出危機的唯一選項,唯有通過改革,營造好的做實業的環境,才能擺脫刺激依賴症。再呼籲幾點吧:

第一,必須在各個層面取消對民間資本的歧視,淡化所有制。這些改革包括:進一步取消國企的超國民待遇,塑造平等的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取消對民營企業投資方面的歧視性待遇,特別是,應該取消民間資本投資壟斷領域的一切限制和准入門檻,民企和國企作為平等的競爭主體,不應該分三六九等;

其次,必須進行全方位的稅制改革。除了必須下決心減稅,為企業減負之外,應該看到,中國目前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是一個嚴重抑制投資實業的制度安排,流轉稅意味著做實業承擔的稅負遠遠高於投資虛擬經濟,這種稅收安排只會鼓勵大家炒股票、炒房,而不會從事實業投資;

其三,必須扭轉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從金融行業入手,讓金融迴歸初心。對於房地產,應該通過制度化的舉措,使得房地產平穩,迴歸居住的功能;

其四,必須痛下決心開放金融,讓民間金融儘早合法化,允許民間資本創辦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提供解決通道;

最後,必須將中小企業的發展放到重中之重。對於一個經濟體而言,經濟的生態既要看大企業這些參天大樹,更要看作為植被的大量的中小企業,沒有中小企業,一個經濟體最終只會沙漠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