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要讓傳統產業“綠”起來

山西要讓傳統產業“綠”起來

同煤集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資料圖片)

到2020年,萬元GDP能耗下降15%,規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 ——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出路。

提起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太鋼,人們會說那是太原汙染最重的地區。近年來,太鋼把綠色發展作為企業生存的前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從而實現了鋼廠與城市的價值趨同。以前由於生產汙染嚴重,煙塵廢氣讓小區居民苦不堪言,現在的太鋼已建設成一個公園式企業,當地居民深感天藍了、水清了,煩惱也煙消雲散了。

太鋼的變化是我省傳統企業綠色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傳統產業要走向轉型發展的“春天”,綠色化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省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太鋼、廣靈金隅、朔州潤臻、孝義盛世富源4家企業獲批綠色製造示範,孝義金暉兆隆可降解聚酯塑料產品列入國家綠色製造名單,綠色技術與高新產品研發不斷推廣,以環保升級倒逼產業升級初見成效。

綠色化改造目標明確

7月9日,《山西省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行動方案》印發,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焦化等傳統產業實施綠色化改造,加快綠色製造體系建設,促進全省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到2020年,全省萬元GDP能耗下降15%,規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全省能耗增量3010萬噸標準煤,重點工業產品的能源單耗指標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全省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冶煉渣等固廢綜合利用量達到1.3億噸,全省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

省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實施綠色化改造,要強化資源能源和環境硬約束,推進傳統行業實施環保提標改造,減少汙染物排放。強化源頭控制,提高行業准入門檻,積極化解鋼鐵、火力發電行業過剩產能,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要健全政策標準體系,引導傳統行業企業實施綠色製造技術改造,開展秋冬季錯峰生產,提高企業綠色發展水平。要充分發揮試點示範的帶動作用,培育壯大一批綠色園區、綠色企業和綠色設計產品,推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升全省工業綠色發展水平。

打造綠色園區升級版

在大同西南30公里處的塔山腳下,分佈著同煤集團煤礦、電力、化工、建材、光伏、水處理等21個項目。這些項目產業類別不同,卻因煤炭而彼此相互依託,形成了一個“集約、綠色、多元、低碳”的循環產業體系,成為了全煤行業第一個規劃最完整、建設速度最快的高科技、高品位、高效益循環經濟園區。

在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挖煤不見煤,發電不冒煙。目力所及,清潔如洗,一派綠色產業的繁榮景象。

這是我省綠色園區創建的一個典範。

《山西省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行動方案》提出,我省將選擇以產品製造或能源供給為主要功能的工業園區,開展綠色園區建設工作。鼓勵綠色園區加強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推進園區完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廢棄物及汙染物排放強度,打造園區升級版。

在此基礎上,選擇一批基礎設施完善、綠色水平高、工業基礎好的工業園區,在資源配置、發展規劃、資金信貸、政策機制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從嚴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把好企業和項目准入關,加快園區入園企業實施以清潔生產、節能降耗為重點的綠色技術改造,推動園區內企業開發綠色設計產品、創建綠色工廠、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

從源頭推進產品綠色化

今年4月,孝義市盛世富源甲醇製造有限公司入選第二批國家綠色工廠名單。項目綜合利用煉焦過程中產生的煤氣,通過低溫合成原理製取甲醇,同時利用零下170度深冷液化裝置提取LNG,徹底改變過去焦爐煤氣放散點火汙染空氣、浪費資源的歷史。其綠色發展模式打破了傳統焦炭企業高汙染、粗放式運營的狀態。

我省將按照用地集約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則,在化工、焦化、機械、汽車、食品、醫藥、建材、有色等傳統行業選擇一批工藝技術裝備先進、產品市場較好、基礎工作紮實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活動,推進企業實施以清潔生產為重點的環保提標改造,減少汙染物排放。推進企業開展以生態設計、環境設計為核心的綠色設計,按照全生命週期理念,統籌考慮產品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環節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實現產品對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同時,規範與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產品,從源頭推進產品綠色化。

此外,我省將選擇電力、鋼鐵、水泥、焦化、有色等高耗能行業,從單位產品能耗領先企業中遴選領跑者,鼓勵全行業以能效領跑企業為目標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推廣應用燃煤鍋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餘熱餘壓利用等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引導重點用能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還要以煤炭、電力、鋼鐵、有色等傳統行業排放的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傳統行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本報記者王龍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