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封城幾近等於不封:西方的“民主自由”真的更“崇高”嗎?

目前,各國病患人數急速增長,尤其以意大利、韓國、伊朗等國家疫情發展勢頭最為“兇猛”。

最近小編也在密切關注國外疫情的形勢,畢竟,新冠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一日不除人心不安。

當小編像往常一樣,翻看頭條新聞時,被一條關於意大利的新聞所震驚了。該視頻博主現居意大利,在意大利當地務工。他表示意大利雖然由於疫情被迫封城,但其“封城”意義和我國大大不同。

從該作者發佈的圖片和視頻可以看到:在政府下達封城甚至封國指令後,部分意大利人該逛街的逛街,該購物的購物。沙灘上仍舊可以看到“悠閒”的居民在曬著太陽。甚至,他們居然沒有戴口罩!


意大利封城幾近等於不封:西方的“民主自由”真的更“崇高”嗎?


該文作者發出感嘆: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封什麼?

看到這,不僅小編覺得奇怪,恐怕所有中國公民都會感到無法理解了,難道意大利人不怕“新冠肺炎”嗎?

不,他們認為“自由”高於一切。

在此,我想提出幾個問題,請所有讀者共同思考一下:

1.什麼是民主?

在西方國家公民眼中:一人一票公投國家重大事務決定恐怕就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最大“民主特色”之一了吧。

我們暫且不談全民公投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就單是時間成本,他們都未必“開銷得起”。

一項重大決策很可能帶有時效性和緊迫性,一旦決策遲後,很可能導致成效削減甚至應對不利。

公民的投票結果代表著大部分人的利益,但不一定公正或正確。比如:一國大部分居民都喜愛抽菸,那麼全民公投的結果可能是大力發展菸草業。(儘管抽菸危害健康)

另外,一個國家所有的公民真的都能正確的使用自己的投票權嗎?或者說他們真的清楚怎樣投票才是最有利的嗎?

這裡就不得不談談著名的英國“脫歐公投”了。


意大利封城幾近等於不封:西方的“民主自由”真的更“崇高”嗎?


從世界各國以及英國本國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主流觀點來看:英國實際上不應該脫歐。(其他歐洲國家學者也有為本國考慮的因素)

歐洲各國的規模都偏小,只有“合作聯盟”才能加強經濟交流變得強大,在世界各大勢力間立於不敗之地。

歐盟的好處在此不用贅述,而“脫歐者”反對的理由主要就是歐盟組織對英國的負擔較重。

其實支持脫歐者的依據也有說服力,但英國公民的想法卻正好與多數專家學者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大部分英國人是贊同“留歐”的。

那為什麼最終的結果是“脫歐”了呢?

其實在公投之前,英國就有人對此次公投做了民調,結果顯示“留歐”派人數遠大於“脫歐”派。

至此,“留歐”派人士放心下來,在公投之前未做任何準備工作。

而“脫歐”派抱著背水一戰的架勢,大力宣傳脫歐的好處。在一番“狂轟濫炸”下,最終“脫歐”支持者票數略高一籌,驚呆了歐洲各國。

該結果一出,頓時議論紛紛,有不少人吵著要重新公投。這當然是“留歐”派人士的心聲。但部分“脫歐派”也要求重新公投。

有位“脫歐”青年在網上抱怨道:我本以為留歐票數遠大於脫歐,抱著讓票選更加“精彩激烈”的態度,所以投了脫歐,其實我真正的想法是留歐。

也有人分析:因為留歐人士以中青年為主。而公投當日天氣不好,中青年人士不願意去公投點公投,導致留歐票數下降。

而英國脫歐公投後,民眾搜索排行榜上其中一條是:歐盟是啥?

這種種跡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這真的是“光榮而神聖”的一票嗎?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的眾、參議院和總統相互“監督”的做法就是民主的嗎?

2008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任總統奧巴馬先生下達指令撥款救市,遭到國會強烈抵制,結果救市計劃延遲,最終造成損失遠大於撥款數額。

所以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首先可能面臨著指令不能貫徹到位帶來的重大負面影響。

2.什麼是自由?


意大利封城幾近等於不封:西方的“民主自由”真的更“崇高”嗎?


自由並不意味著肆意放縱。自由的同時還必須要學會責任和擔當。

此次疫情下的意大利公民,雖有媒體的誤導在前,但形勢已經到了極其嚴峻的時刻,卻仍然保持著自由至上的觀念。

不戴口罩,肆意遊蕩。

身在萬里之外的我們都不禁為其捏了一把汗。

我不由的想起了歐洲流行的一首詩來,翻譯成中文估計人人都聽過: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本詩的主要立意在於凸顯自由的高貴與珍稀。

但其拿“生命”作為陪襯的手法筆者不敢苟同。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生命,那麼這個人很快就不存在了,請問自由將要“歸附”於誰的身上?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自由,自始至終就與責任同在,保住了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自由才有展現“神聖崇高”光芒的附著點。

各個國家現今的制度都是歷經千百年的積澱形成,自然大有其合理性,其本國公民自然也是絕對的擁護者。

而思想的碰撞更能促進一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

其實筆者無意抨擊西方社會思想觀念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求同存異,借鑑吸收彼此優異的地方。

值此危難之際,攜手共進,共同對抗疫情,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