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科技牛,紅利熊是怎麼回事

最近包括自己也好,看很多群友都在刷上證50及紅利指數大幅跑輸指數,創業板卻步步新高。

做過行業研究的,大家捫心自問,11月以來,5G、新能源車和半導體的經營情況真的特別特別好嗎?好到股價這種反應的程度?計算機行業真的這麼好嗎?好到板塊平均PE60-70倍?

舉例新能源,比亞迪也好,寧德也好,短期的業績增速是負的,中期的增長是靠講故事,仍未兌現,長期都指望著那現在還只有一點點的英、法、德工廠及訂單。國內今年200萬車的銷量預期95%不能實現。而其他大多數的中游材料和上游有色,業績確定性還不如CATL。但從另一個角度想我認為就比較明白了。大家周圍認識的基民散戶們,是不是有很多買基金的?買基金的是不是科技買的多?

我從身邊觀察到的一些數據如下:消費ETF比2019年年初多29.1億醫藥ETF比2019年年初多29.6億科技ETF比2019年年初多379億

最近的科技牛,紅利熊是怎麼回事

科技股目前上市並且利潤做大的企業屈指可數,就那麼幾家耳熟能詳的。但是散戶購買的意願非常非常強。我們看封基,近期新增的全都是科創XX系列,ETF增量也都是在科創板塊。更別提公募保險存量資金對科技和消費的追漲殺跌了。在這種百億級資金流的推動下,就是豬也能飛上天。再反思下前幾年的價值股大牛,不也是外資鉅額資金流推動的嗎?並不是價值股本身的分紅推動股價增長,其實也是資金流推動的增長。我個人覺得這就是場流動的盛宴。科技牛會因為散戶的狂熱繼續持續。散戶哪會看PE,推動著機構買500倍穩態PE的中微。紅利會因為沒有韭菜的增加繼續默默趴著。直到一個外生變量的改變。

我也不知道外生變量是什麼。如15年牛市的話,現在韭菜互割的過程可能只是半途。但從五年維度看,這種狂熱終究會過去。


還有以下幾點思考:


1、關於估值所謂估值貴不貴完全不應該單純看短期PE。我認為5-10年穩態的反應現金流變化的PB-ROE模式能更好評估。此外折舊等會計政策也會明顯影響。舉例來說,寧德時代雖然PE比中游材料更高,但他的真實估值是低於其他新能源標的的。

有興趣的可以去拆以下寧德時代的折舊和中游材料的折舊政策,寧德折舊4-5年計提完畢,中游材料折舊10年計提完畢,4年後拿一堆廢銅爛鐵換新生產設備時,大部分新能源科技公司怎麼辦?

三安光電、立訊精密的設備折舊問題類似於幾家中游材料公司。此外,研發資本化也是不影響現金流、不反映企業真實經營狀況,但增加利潤的手段。因而相比海外科技公司,單純用PE給一大批科技股估值的結果往往是虛增而不是低估了企業價值。去跑過許多科技股的策略會和調研,他們大多對於企業發展都是抱著短期做高利潤而非長期發展的眼光看待公司的。寧德、恆瑞這樣的公司確實是立足長遠的,但是絕大部分“科技”公司,不僅科技含量不高,會計操作上還透支了未來的利潤。2、關於成功的概率和賠率1)概率問題如果從十年維度看,有不少的科技企業走向了成功。他們產生經營性現金流流入的能力一直在持續增加,一些美國的優質龍頭公司特別如此。但是在大A,這種成功概率的比例不知道各位大佬統計過嗎?我其實專門找了下,相當有限。電子出了一批沒有現金流的牛股,18-19年還在擔心質押爆倉, 其他板塊更是遠少於電子。

在股票市場,5-10年維度來看,一個企業成功固然和賽道有關,但和企業自身競爭力和壁壘也有關。這樣的壁壘獲得難度十分高,往往一個技術變革,老龍頭就翻車了。

沙子變成金子的遊戲做成功的有多少家呢?5年以後回頭看,龍頭會不會換呢?類似於協鑫這種龍頭,把賺的錢拿來上大量的培訓班、補習班,到現在活下去都成問題了。光伏這樣翻車的例子不止一家。先前鋰電翻車的例子也可以舉出老幾個響噹噹的龍頭。2)賠率問題如果長期視角來看問題,估值是個次要但不能忽視的問題。次要是因為在十到二十年的高速增長期後,估值哪怕大幅壓縮回報也很豐厚。

不能忽視是因為,起步200倍PE還是50倍PE在最終的回報是4倍的差距。繼續以鋰電為例,設備公司目前做出來的先導智能,在剛上市時PE有160倍,現在PE40倍。期間企業盈利(現金流比盈利要少許多但是也有增長)經歷了跨越式發展。但是給投資者的回報也就不到3倍。——在這之中,行業內其他的競爭對手該倒閉的倒閉,該破產的破產,半死不活的也是一大堆。真的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功成的一將回報率也只有3倍。請問這賠率高嗎?3、關於錯過科技股的人是不是傲慢、遲鈍的傻子的問題


不同人進入股市的訴求是不一樣的。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有超額收益的板塊公司也是不一樣的。做短線的應該檢討錯過了這一波,但做長線的會因為一城一池的得失改變自己的判斷嗎?舉例來說,如果在當年錯過了大牛股樂視,看著別人賺了3、5、10倍,這個人是不是傲慢、遲鈍的傻子呢?對立志做短線的人來說,我覺得就算是的。對立志做長期資產保值增值的人來說,也算是嗎?要賺到所有類型的錢難度太大了。就如“長期是稱重機”這句話,大家可以拉一下歷史20年食品飲料、家電和各個科技板塊的板塊ROE,板塊指數歷史走勢。海外的指數也可以參考。我不是說現在是投資食品飲料、家電的良機,我只是在討論長期股價和長期企業價值的關係。我認可“長期是稱重機”這句話。最後一點,海外科技公司在技術壁壘、股東回報上強於中國企業,而當下整體估值水平遠低於中國。(舉例可以看下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的PB/PS,再看看目標企業的估值水平。即使是寧德、恆瑞這樣的優秀公司,在各自的行業內,也是技術壁壘更淺、估值更貴的)不好意思以上偏離了本帖的主題。我只是看到了一些大佬的話有所異議,想表述,基於長期企業發展的基本面,考慮了少部分優質科技公司可能合理低估,但整體來看,科技股的估值還是偏高了。在這種估值下,賺摸別人口袋的錢我接受,但吹噓自己享受科技成長的回報我不是特別認同。但本貼的觀點還是,大概率科技牛會因為散戶的狂熱繼續持續。紅利會因為沒有韭菜的增加繼續默默趴著。直到不知道多久以後的外生變量的影響。


資水

我近年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業績差估值高的反而越漲越高?為什麼業績好分紅多的反而趴著不動?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流動性,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流動性並不能解釋其中道理。“股票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這種“看你好戲”的應對策略也是有點問題,這裡面應當有可以利用的策略。我說一說我在這方面的一些思考:我去年2月就知道美國可能要對華為下手了,國家扶植半導體產業是大概率事件,那時就開始尋找相關標的,在跟論壇裡半導體行業的專家討論後,我建倉了一堆半導體耗材標的,拿了幾個月沒有漲,後來被特沒譜宣佈“匯率操縱國”打了一記悶棍,早早出掉了。現在看看這些標的吧,做封測的長電華天通富、做光刻膠的晶銳股份、做MO源的南大光電、做載帶的潔美科技,還有一個是做手遊的三七互娛,哪個不是3~4倍的漲幅?這是我心頭之痛,滿滿的苦澀滋味。這些科技股,真實業績都不咋地呀,估值也是70~80倍飛在天上,用一句“股票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怎能解釋?如此傲慢、遲鈍,難道里面的人都是傻子嗎?一定是估值出了問題!估值不是評估科技企業的第一標準。我想起最近讀軍長的《中國恆大》一書,所有的外資分析師都對中國地產行業完全誤判,他們被報表上恐怖的負債率嚇住了,不知道因為預售制和土地增值,真實負債率其實不高(如萬科1.4萬億負債,只有81.8億的利息);他們不理會營收確認比預售平均滯後1.5年的事實,根據當年營收給出了很低的估值。顯然,用報表數據不能準確評估地產業。科技股其實也是一樣呀,前期研發、設備投入巨大,當期都是虧本的,但一旦搞成,就是印鈔機,沙子變成金子的遊戲。看不到企業烏雞變鳳凰的概率遊戲,用當期營收來對科技股估值,那一定是高估到天上呀。所以這裡面,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叫“變好比估值更重要”。甭管目前估值多高,只要企業下半年比上半年更好,明年又比今年更好,股票就可能繼續上漲。低估的為什麼會長期低估?因為它沒有變好。垃圾股為什麼忽然翻天?因為它不可能變得更壞呀,這時任何消息都只能是好消息。是否變好,就成了個股擇時的極其重要的一條標準,這是可以利用來構建策略的。


割總

股市很多時候是個貨幣現象。以前有個人三天兩頭問我,今天股市為什麼漲了,昨天為什麼跌了,我聽的很煩,我就說了一句他無法反駁的話,買的人多了就漲了,賣的人多了就跌了,他從此以後再也沒問我。


東方紅

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早有論述。如果你很厲害(很專業),就去尋找未來能迅速成長的行業或個股。如果你很平庸,就選高分紅的個股。取決於,對自我的認知。本人傾向於選高分紅的個股,也不會去羨慕很專業很厲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