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本識字量不足數學課本生字量一半,是什麼原因?

十里坑人


首先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認為上一年級就要認識一年級課本沒所有的字。其次有幾點:

1.課本本身設置,語文課本認識的生字,並不是常用字,識字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是由簡到難,但是這又是語文書,不僅僅是學識字,數學裡每到題目為了嚴謹肯定會出現一些孩子不認識的。

2.小學生減負識字量也是一些基礎字,還達不到一些常用的語句,字詞

3.幼小銜接也是一個關鍵,在幼兒園期間也會學習一些生字,也要遵循由簡到難的原則,但是簡單常用的生字就那些,所以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學習重複啦,如果小學再升級一個臺階會更好。

所以數學裡難的字,和題目就需要老師幫助解讀,分解。


幼幼科教


符合中國填鴨式教學的特點,學生看不懂不要緊,老師能講出來就行了。

2019年9月19日,湖北咸寧赤壁市民辦正揚小學校長吳震球的“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被主管部門叫停。吳校長講了一二年級不開數學課有4個理由:

1、孩子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學習數學,很難掌握,在學校,老師讀題、講題意,在家裡,家長讀題、講題意。這就加重了學生負擔,耽誤了教學時間。

2、小學形象思維形成和發展時間,不適合學抽象思維的數學,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再學就更好。
3、這麼多年招生來看,招一年級的學生,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了,數學書裡有重複學習的嫌疑。
4、一到小學,面臨兩門主課(語文、數學),壓力很大。不學數學,多的課時怎麼辦呢?就加強語文教學,增加科學課,增加書法課,增加閱讀課。

實驗進行了3年多。首批實驗班的孩子在前不久的三年級期末統考時,數學平均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語文平均分高15.3分。在其他方面,實驗班的學生也表現得更優秀。

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大語文,閱讀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這位吳校長的實驗班我個人認為很成功。事實上很多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感覺到難學就是因為識字少,根本讀不懂題,怎麼做題啊。既浪費時間又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家長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一頭霧水,就多花點時間在孩子的閱讀上吧。


homework


首先現在已經沒有人教版了。所以原因不需要再探究了,好好的學習部編版就可以了。

其次你所看到的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我把人教版和部編版兩個版本的一年級目錄發給你。

最後部編版和人教版最大的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典的課文還是存在的,像《影子》、《比尾巴》、《小小船》等

二,學習的順序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部編版很相對於人教版來說更加註重基礎的和積累。如果說人教版要求認識8個生字,那麼部編版就會要求認識16個生字。

三,打破了傳統的先學拼音後學漢字的傳統。這次先認字然後再學拼音,拼音大概推後了一個月左右,而且是邊學拼音邊認字的。

四,而且教材更具有“現代性”,課文在選材和習題設計都很貼近現在“學生”的語文生活!此外還增加了大量的古詩文。






慧精牘


語文學習的是生活常用字。而數學會有些專業術語。不過識字量達到1000就不需要讀題了。常用字不認識的已經很少了。而學前達到一千字還真的不難。推薦下四五快讀這套書。不是廣告。是真的很棒。家裡孩子學東西非常慢,(嗯,三歲多才認全十個數字,四歲半還不知道1+1是多少,教了很久也沒學會。)四歲半開始用了這套書,原計劃一年學會書裡的500字,半年就完成了。而有了基礎學起來就非常快了。看動畫片字幕自己又學了好多字。


nanfengwuhen


一年級語文課本識字量還沒有數學課本生字量的一半,這個現象很正常。因為不同的學科特點決定各科教材的編排特點。

一年級的語文課教學目標是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和基本的常見漢字,所以教材在編排體系上著重拼音拼讀規則,以及常見的基本漢字:上冊300個,下冊400個。

一年級數學教學目標是基本數學計算、圖形認識等,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漢字會超出同級語文識字要求,但並不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掌握。題目中出現學生不認識的字,老師會帶領認識,到學生識字量增多時,就能無障礙閱讀題目了。

希望能幫你解惑!


星光下的霧


所以學前識字量是個大問題,至少達到800以上,這樣才能把課本吃透,學習也會輕鬆些,零基礎的孩子對於現在教學來說是非常吃力,就算後來趕上了,心理都經受考驗,所以學前循序漸進的識字拼音是必須要準備的。


追憶似水年華6182


語文課本有變動,數學卻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