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孩子面前沒有立場的遷就,生怕惹毛了孩子,長期以往,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怎樣?

陌桑的娘不是我


媽媽在孩子面前沒有立場的遷就,生怕惹毛了孩子,長期以往,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怎樣?

毫無疑問,這是溺愛的表現,這種情況下,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十分畸形的:母親地位遠遠低於孩子,成為奴隸一般的存在。

一、長大後,孩子會怎麼樣?

跟暴力教育不同,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只有一種極端:自私自傲,幾乎可以肯定這是必然的結局。

孩子已經習慣了接受而不需要付出,習慣了別人遷就他為他而活,更習慣了自己就是權力的中心操控一切。

被溺愛的孩子,在學習生涯中也是不受人待見的。一方面,外人不會遷就你的所有,也不怕惹毛你,粗俗的說句:“並不是普天之下皆你媽”;而另一方面,當孩子不被遷就時,孩子的母親就會極其護短的跳出來為孩子爭取“公道”,這就讓更多的人反感孩子。

二、溺愛的根源

溺愛的根源,其實不在孩子,而是母親。這是一種畸形的母愛。

說其畸形,是因為這類父母,是在孩子身上找存在感,出現兒童般的心理:極度尋求孩子的關注。

和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一般,這類父母的心理是:“孩子,你必須繞著我轉,即便你打我罵我,不然我就什麼都不是。”

三、為什麼說溺愛是自私的愛?

溺愛,只是單純的滿足家長心中的存在感缺失,為此家長們可以完全無視孩子的健康成長。

他們情願毀了孩子,也不願孩子受一點苦,否則就會自責不已。


淅爸育兒記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說我侄子就是這樣被寵出來的。因為從小的時候是奶奶帶大的,那個時候,他爺爺還會說一點他。到了快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媽媽就回縣城裡帶他,他媽媽對他就是十分寵溺。什麼都遷就他。每一次上街吵著要買各種玩具都是買。後來有一次被他物色到了一件好玩的玩具沒給他買就躺在地上哭鬧,最後還是給他買了。他媽媽覺得孩子不能指責,什麼都要遷就著。慢慢地孩子變得皮了,變得更會撒嬌了,也變得更難管教了。孩子還小,他們對一些東西或事情的判斷就是很單純。如果父母都不教育那麼在孩子的腦海裡就會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有過一次那就會第二次第三次.......當他再長大一點,做父母的對他的做法不同意的時候,他就會覺得父母不再愛他,所以就不服從管教。頭疼的事也會慢慢的一件接著一件,所以孩子不要要過度遷就孩子。


廣西雷哥


媽媽凡是都遷就,長此以往,就是在演繹一出完美的“熊孩子養成記”了。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慣子如殺子”,人不是獨居動物,而是社會動物,孩子在傢什麼都能得到滿足就會以為到社會上別人也應該讓著他,於是就會“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在家保護的越好,到社會上排隊等著收拾他的人就越多。

人性本就是能不動就不動、能不想就不想的(我們的大腦和原始人的大腦也沒差多少,為了節約能量,萬一下一餐沒得吃就得餓死),一旦孩子發現他自己可以用“發毛”的方式來控制媽媽,他就會喜歡上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遇到事情媽媽代辦,稍不如意只要“發毛”就能得到滿足。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妥妥的就是個發展遲緩(身體發展落後,情緒糟糕)的孩子。

當他一“發毛”就不需要做的時候,他就越來不不需要自己動手,於是就會從小失去大量自己練習的機會,不用面臨困難,更無法獲得成功經驗,身體各個部位缺乏鍛鍊,不用爬、走、跑、跳,身體的協調行一定不好,不用動手,手部的精細動作也一定不好,久而久之,獲取成功的身體基礎大幅度落後其他孩子。

遇到困難的時候只需要用“發毛”的方式就可以讓媽媽去完成,他會形成使用這種應對方式的習慣,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只會使用這種方式,始終處於全能自戀的階段,把自己當做神,看不見別人的臉色,更不會注意到事物發展的變化,情商幾乎就不用講了;這樣的孩子自己是無法面對挫折的,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克服困難的經驗,他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著手,逆商幾乎沒有;最後說道智商,我們都知道,人的智商是先天的基因加上後天的練習才能最終發揮出來的,但是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驗太少,肯定會影響腦部神經突觸的鏈接,埋沒了原本的好底子,讓他達不到應該能達到的智力水平。

有句話說:“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何從小如此嬌慣我”,孩子不是家長的所有物,我們和孩子只能是人生路上相伴走一程。放下自我的那點控制慾,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是自由的,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不是不斷的保護他,而是讓他能成年又成人,成為獨立的、勇敢的、能面對風雨的自己。


羽言Vc


我想現在的寶爸寶媽大都意識到了教養孩子的重要性,不會放任寶寶如野草般瘋長。只有“隔代親”才多會出現對孩子無原則的寵愛,對親孫那絕對是“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口裡怕化了”,即使被要求去摘天上的星辰也是在所不惜。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需要大人引導寶寶一撇一捺寫成人字,做人的原則,處事的道理,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長如果怕孩子不高興,總是順著孩子說話,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模式。“慣子如殺子”,這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被慣著長大的孩子往往沒有朋友,試問誰會喜歡“唯我獨尊”的朋友。

—得不到好的工作,甚至創業毫無意外的連敗。一意孤行,聽不得別人的意見,自私自利的人總是處處碰壁,不為世人所容。

—找不到人生的另一半,即使結了也會好景不長。試問,“大男人“或者“一言堂”誰會長期忍受。

—不知道感恩,與父母關係極差。這是自己創造的惡果,只有打碎牙齒肚裡嚥了。

綜上所述,孩子純屬是被社會所丟棄的人,殊不知這都是父母給慣壞的,“慣子如殺子”啊!讀到這裡您還會毫無原則的溺愛孩子嗎?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裡一樣適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有意見歡迎留言。(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小米粒兒育兒


無限的、無條件遷就孩子長大了就上房揭瓦去了唄!!

我認為跟以前老一代的棍棒教育結合一下,一味的碎碎念……讓孩子感官疲軟!!沒有多大的教育力度!!看情況判斷……不叨叨該出手時候就出手!

當然對於自尊心強的孩子碎碎念幾句還有成效得的!

轉一圈回來還得說那句話,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的孩子你說一萬遍就當你在唱戲,唱的不好還得過來踹你一腳!!這樣的逮住機會就得出手……出手一次好好長長記性!!

老古語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沒道理的!現在一味的牴觸棍棒教育也不是很明智!看情況……古今結合效果更好!!!!



海清如意


教育孩子,太過嚴厲,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有種從小缺愛的不安全感。但弱一味遷就孩子,造成的後果會更加嚴重。


一,在孩子沒有形成獨立的是非觀之前,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事關原則性問題,無論如何都不能遷就。比如罵人、打人、偷東西之類的。


二,如果是生活瑣事,比如孩子想吃的零食,偶爾在家裡闖個小禍之類的,家長就沒有必要事事上綱上線,在無傷大雅的小事情上對孩子寬容一些,可以培養孩子更柔和的性格。


曉曉說育兒


會捱揍!!過分的遷就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理所當然。家長沒有教會你的,社會會教你,家長沒打你的,社會人老哥會打回你。



瀟瀟就是瓜皮


有句老話說慈母多敗兒,母親如果沒有一個對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孩子從小就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這種孩子長大了也是是非不分的,好一點的可能家庭有磕絆,重一點影響到社會也猶未可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