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飯圈沉浮:“私域流量”究竟有多厲害?

兩天時間、20餘熱搜、近10個話題、總計超50億閱讀量,這就是飯圈(粉絲群體組成的圈子)的一個“常規操作”引發的軒然大波。

肖戰粉絲“227事件”已經從娛樂圈出圈,成為近日社交媒體上最吸睛的話題。一篇廣泛傳播的同人文章被粉絲認為醜化了明星肖戰的形象,他們聯手舉報了這篇文章的發佈平臺 AO3 和 Lofter。舉報行為又惹怒了眾多其它圈子,最終演變成聲勢浩大的網絡對戰。

如今越來越多和飯圈毫無關係的人,也開始知道了“流量明星”肖戰、興趣社交輕博客平臺Lofter、非營利性同人小說平臺AO3(Archive of our own)。

這次事件造成的後果目前仍難估量。但可以看到,肖戰深陷輿論風波,廣告商紛紛撤下其宣傳頁,肖戰粉絲也公開道歉;Lofter、A03平臺大批文章下線。三敗俱傷的結果非大家所願,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必然發生。

有人覺得處於風波中心的肖戰十分無辜,也有人認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肖戰對粉絲的放縱才有了今天的結局;但更多人是對飯圈這種“非黑即白”、“缺乏交流”、“濫用公權力”的網絡行為無法容忍,才走上了“反擊”之路。

作為“私域流量”的一種存在,飯圈這個無形卻又強大的組織是如何產生的?他們那些在常人看起來異常瘋狂的網絡行為又是如何實現的?企業界在經營“私域流量”時可以向飯圈學習什麼?

成也飯圈 敗也飯圈

“文化是用來交流的。”央視知名導演哈文在其社交賬號上這樣評價肖戰227事件。

2月24日,微博賬號名為“迪迪出逃記”的用戶發佈了一篇同人文章《下墜》,流暢的筆觸和細膩的情感令這篇文章備受追捧,並很快在“博君一肖”粉圈(王一博和肖戰的CP粉)流傳。

這篇同人文迅速招致肖戰唯粉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文章中,“女化”、“淫穢色情”的人物形象設定是對肖戰的侮辱,於是發起了一場“保護我方肖戰”的網絡運動。

自2月26日起,擁有15萬粉絲的肖戰大粉、微博名為“巴南區小兔贊比”的網友發起反黑號召,帶領廣大肖戰粉絲舉報《下墜》作者及其賬號,同時與肖戰、王一博的CP粉互掐。

這些都算是飯圈的常規操作,畢竟唯粉和CP粉互扯花頭的事情在飯圈見怪不怪了。

然而,接下來肖戰粉絲的一系列操作則將整個事件推向高潮,進而造成了如今不可挽回的局面。

“巴南區小兔贊比”打著“維護明星名譽權”、“文學自由不應踐踏人格尊嚴”的旗號,不僅引導“散粉”利用平臺舉報文章,還發動粉絲通過電話、信件等方式出擊,並把舉報重點落腳在文章“嚴重影響未成年身心健康”、“汙染網絡環境”上。

他們的炮火不止對向《下墜》的作者,參與創作的畫手等人也未能倖免,甚至掀起了一場關於“同人文”的大清洗運動。

這場延續飯圈一貫風格的“快、準、狠”打擊成效顯著:“迪迪出逃記”迅速封鎖了Lofter上《下墜》連載系列;Lofter和AO3兩個平臺也隨之受到波及——Lofter上作品批量封禁消息不斷傳出,App Store上該應用一星差評也逐漸出現(也有一說,Lofter的整治早前已經開始);而AO3網站也於2月29日訪問受限。

在Lofter和AO3兩大“糧倉”相繼陷入癱瘓後,被視作“小眾圈子”裡的耽美、同人、二次元等“亞文化”愛好者全力反撲,他們在網上共同發起了一場捍衛自由的權利運動,被稱為“227歷史時刻”。

#肖戰粉絲舉報AO3#、#227歷史時刻#、#227大團結#等數十個話題在微博相繼建立,並引起廣泛討論;“肖戰”、“Olay直播”、“肖戰工作室道歉”等20餘涉及此事的熱搜也先後登陸微博;豆瓣上,肖戰參演的劇集也開始湧現一星評分……

“227事件”相關話題

“227事件”相關熱搜

3月1日,這場由各路粉絲集結而成的“反攻部隊”又向著肖戰的商業代言發起進攻。他們通過刷抵制評論、尋要購買發票的方式,來表達對肖戰及其粉絲的抗議。原計劃於當日零點官宣的肖戰蒙牛真果粒代言,最終也悄無聲息了。

至此,戰局的形勢徹底扭轉,肖戰粉絲完全處於輿論下風。“躺槍”的肖戰雖未發聲,但其工作室已經公開道歉。事件的始作俑者“巴南區小兔贊比”也被粉絲群體推出,將其個人行為與整個肖戰粉絲群體切割。

“巴南區小兔贊比”道歉文

2019年夏天,肖戰因出演電視劇《陳情令》一夜爆紅,成為新晉流量小生,因此也在網絡上收穫了大批粉絲。

粉絲們為肖戰費盡了心思,他們幫著在微博話題打榜、刷評論、做數據,只為“愛豆”(英文idol的音譯,意為偶像)擁有更好的流量。

一躍成為流量明星的肖戰也獲得了超強的“帶貨能力”,成為各大品牌的代言人。

而今,一夜之間,肖戰從坐擁2400多萬微博粉絲、手握20多個品牌代言的頂級流量小生變成了眾人抵制的男星,形象盡毀。

肖戰面臨的商業損失也難以估量。他代言的雅詩蘭黛、小鹿茶、OPPO、佳潔士等多個品牌在社交媒體上都遭到網友抵制。廣告商們不得不緊急更換策略,躲避風頭。

肖戰最終還能否挽回形象是個難題。

追星組織化:飯圈崛起

上世紀80年代,崔健在北京工體唱《一無所有》時,臺下有個青年拍手叫好;三十多年過去,明星再在工體開唱,場內燈牌匯聚成海,場外人滿為患。

三十多年來,追星已經從個體行為發展為群體活動,粉絲也成為了偶像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那個時候哪有機會見明星,都是聽聽磁帶,用用收音機。”回憶年輕時候的追星經歷,“60後”劉萍笑稱,自己當初很喜歡鄧麗君,會買來她的磁帶,沒事的時候聽一下,偶爾想買張畫報還得碰機會,不是每家店裡都有賣。

“其實我們買的都是些盜版磁帶,但是能聽就好了,”劉萍說,她喜歡的是在週末的午後,一邊跟著磁帶播放的音樂輕哼幾句,一邊做著手頭的瑣事,“有時候卡帶了還會非常擔心,不知道是機器出故障了,還是磁帶壞掉了,就怕再也聽不了。”

這或許是個人最早期的追星方式。今天來看,劉萍甚至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粉絲”,她更多是利用明星的作品來抒發自己的情緒。在她的內心深處,明星遙不可及。

時間的車輪跨過千禧年,進入新世紀,也迎來了全新的追星方式。人們開始用MP3聽網上下載的歌曲,他們喜歡的明星也從“四大天王”轉變為“偶像明星”,周杰倫、SHE、蔡依林、林俊杰等當時的偶像明星成為了年輕人談論的對象。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除了電視節目、音樂網站,網絡貼吧、視頻網站土豆、優酷等也成為人們獲取明星資訊的新渠道。

偶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漸漸拉近。直到2005年,現象級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的火爆讓飯圈文化開始在中國萌芽。

那一年,中性氣質的李宇春橫空出世,挑戰了大眾對傳統偶像的刻板印象。與眾不同的偶像,也擁有著一個不同凡響的粉絲團體——“玉米”(李宇春的粉絲名)。他們在線下拉動親朋好友給她投票,線上通過李宇春吧與李毅吧的“爆吧戰役”,徹底打出粉絲知名度,這也就是明星“後援會”的雛形。

“無組織有紀律是我們的特點,”追了李宇春十多年的粉絲林銳透露,自己當初完全是出於喜歡,就拿著爸媽的手機投票,“完全沒有任何人來領導,沒想到投出了一個冠軍”。

後來,林銳開始慢慢在生活中結交“玉米”,平時他們會一起聚會吃飯,一起買李宇春的專輯,一起追演唱會。

“2018年,李宇春舉辦了6場音樂會,我去了5場。”為偶像花錢已經成為了林銳對偶像表達愛意的新方式。

“天朝四子”(吳亦凡、鹿晗、張藝興和黃子韜)的歸來則讓資本意識到,“偶像”可以是一種職業,他們自帶的關注度(也即“流量”)推動了中國飯圈文化的崛起,也催生了“粉絲經濟”的發展。

那時候,無論是四大流量明星的影視作品,還是音樂作品,都能輕鬆佔據相關榜單前列,並在社交平臺引發廣泛討論。

以鹿晗為例,2015年,他的音樂作品《ReloadedI》和《ReloadedII 》在QQ音樂數字專輯暢銷榜位列第一和第四,同期,林俊杰、周筆暢發佈的專輯僅列第五、第九。

流量明星的出色成績也逐漸讓“飯圈文化”走進大眾視野。所謂“飯圈”,就是指粉絲群體組成的圈子,最初由日韓流行文化成長起來,他們不再被動接受偶像團隊的安排,往往具有更高參與度和主動性。

飯圈如何運轉

發展到今天,飯圈已經有了一套嚴格的組織體系和規章制度。

通常,每個明星會有一個官方“後援會”,其中高層管理、皮下(負責明星日常動態跟蹤和發佈)、視頻剪輯、反黑、數據、資源等部門一應俱全,各部門成員各司其職,日常工作主要是服務於明星的宣傳和粉絲管理,如管理微博的明星超話、百度的明星貼吧;特殊時期,也會配合明星工作室對明星出席的活動組織線下應援。

在後援會之外,有能力的粉絲還會牽頭成立“站子”。站子的功能各不相同,總體會與後援會的各部門有所重合,平常有圖片產出的站子會通過向粉絲出售pb(photobook)來獲得收入,然後將售賣所得用於明星應援。

其他類型的站子,日常服務於明星個人的宣傳和反黑工作,在需要的時候會配合後援會完成各項任務。各大站子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後援會”、“站子”的管理者們,因為參與程度更深、獲取信息更多,容易在小粉絲心中被神化,成為粉圈的KOL,俗稱“粉頭”、“大粉”。

混飯圈的其他散粉們無論是否加入組織,都能跟隨相關組織或粉頭做事,投入大量時間、金錢或精力,他們只為一個目標:讓偶像更紅、更好。

流量明星對數據的依賴越來越重,擁有無數“為愛發電”免費勞動力的後援會地位也水漲船高。無論是明星背後的經紀公司,還是明星本人,都對後援會要忌憚三分。

後援會在普通粉絲心中的存在感,有時候等同甚至超過明星本人。後援會的管理者們與經紀公司甚至明星本人間的關係也變得微妙。

追星經驗豐富的“職業飯頭”甚至會利用小粉絲對明星的愛來謀取私利。據公開報道,2016年,日本AKB(日本大型女子偶像組合)總決選時,負責組織打投的臺灣粉頭在謀取了250萬元後“跑路”。

隨著飯圈力量的壯大,他們也做出過一些激行為。一旦遇到挑戰與攻擊偶像的言論,粉絲就如同暴力機器一般攻擊異己意見,或以技術手段將對方消滅。

在圈外人士看來,飯圈這種“幼稚可笑”、“缺乏思考”的行為都是“追星小學生乾的”。

不過,近兩年,飯圈也做了一些跳脫常規的事情,行動中可圈可點的地方不少,組織嚴明、戰鬥力十足等特點在數次“實戰演練”中出圈。

飯圈蛻變

意識到粉絲經濟潛力的各大影視、娛樂公司,正在不遺餘力地“造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飯圈”一員。

粉絲群體對偶像行為及其作品的自發關注、分享、持續大量傳播所帶來的商業傳播影響力,以及以粉絲為主要核心消費者,圍繞偶像所做出的直接或間接的購買行為,產生的經濟效益即粉絲經濟。

2019年7月,央視財經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的追星族超過5億人,其中36%的人表示願意每月為“愛豆”花100-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元。

光是演唱會上的燈牌大戰就是一筆大開支,不僅比大,更要比多。此外,還有徽章、扇子、毛巾等,這些粉絲自制的應援物,就是樁百萬生意。

《2019偶像產業及粉絲經濟白皮書》預計,到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總規模可達1000億元。

從早期的“白嫖黨”到如今的“死忠飯”,中國飯圈文化正在日漸成熟,粉絲群體的觀念也發生了明顯轉變。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得益於互聯網的高速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原本只存在於電視節目中的明星變得更容易接觸,也更加鮮活。即使是普通人,追星也變得更加簡單。

2015年娛樂明星粉絲對各平臺使用需求分佈(圖片來源:艾瑞諮詢)

粉絲們只需要動動手就能看到明星的作品;如果想要與明星交流,可以到微博等社交平臺;如果要分享自己的追星曆程,可以去貼吧、QQ群、微博等平臺,分分鐘找到組織。

對於粉絲來說,只需要根據自身需求對平臺進行取捨,用以應援。而且,互聯網沒有地域限制,粉絲無論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實現“一呼百應”的效果,這也讓更多人沉迷追星。

粉絲經濟盛行還有另一個原因:粉絲群體更有錢了,購買力變強。

過去,粉絲追星除了購買一些磁帶、看看MV,能做的事情極少;現在根據明星IP衍生出的周邊產品層出不窮,明星們通過IP授權和再包裝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品,極大豐富了粉絲的追星方式。再加上經濟水平提升,越來越多粉絲進入中高等收入狀態,自然也願意為“愛豆”花錢。

2018年95s為愛豆打call方式(圖片來源:PRDC,酷鵝用戶研究院)

《2019粉絲經濟洞察報告》顯示,相較於“95前”以瞭解明星相關信息和八卦為主的追星人群,“95後”的追星行為相對理智和簡單。在表達對“愛豆”的支持時,他們以為偶像打榜投票和購買周邊產品等行動為主。

粉絲們在為明星消費時大多能夠量力而行,報告顯示,有82.9%的用戶將月花銷控制在100元以下。

但是,“為喜歡買單”的消費理念也深入骨髓。85.99%的粉絲表示,即便打工省吃儉用攢錢,也要為偶像“打call”;一些粉絲為觀看一場綜藝節目,不惜花費幾個月的生活費。

回顧這些年飯圈的發展,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飯圈”正在從無序走向自律,由盲目走向理性。雖然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仍會時不時爆發,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們正在與互聯網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