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人們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的互相體諒之心,即佛心


星雲大師:人們之間要有一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不是同一思想同志,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的互相體諒之心。

——星雲大師


從東方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西方的"你們希望別人怎樣待你,就要怎樣對待他人",講得都是"將心比心"的道理。這條基本的道德教諭在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之間,產生著同樣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有了將心比心,有了彼此體諒,就能相互包容,就能相互尊重,就像相互愛惜;如此,體諒不是比榮華富貴、思想同志更加美好嗎?"星雲大師眼中的"將心比心"是一種無比珍貴的品質,它如催生蓓蕾的和風,又如滋潤萬物的春雨,總之,它能化解千般矛盾,平息萬般糾紛,把這個世界裝點得更加美麗。


星雲大師:人們之間要有一顆


有位病人到醫院看病,年輕的小護士為她輸液,連扎兩針後不但沒把針扎進血管裡,反而令扎針處都腫了起來。病人手上吃痛,心裡也有些不悅,正想抱怨幾句,抬頭卻看見小護士滿臉的歉意,還有額頭掛滿的細密的汗珠。

病人心中不忍,於是轉而微笑起來,和顏悅色地對小護士說:"沒關係,你再試一次吧!"

小護士不安地搓著手,抱歉地說:"阿姨,實在對不起。"

在病人的鼓勵下,小護士又紮了一次,這一次終於成功了。她又感激又歉疚地說:"阿姨,非常感謝您!說實話,今天是我第一天實習的日子,我實在太緊張了,要不是您一直鼓勵我,我真得不敢再繼續了。"

病人說:"不用謝我。其實我也有私心,我有個年級和你差不多的女兒,正在醫科大學讀書。我多麼希望等她畢業之後遇到的第一個病人,也能體諒她的緊張,並能原諒她扎痛了自己。"


這位病人的"私心"是可貴的。不論她是出於何種目的,她最終還是設身處地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僅原諒了對方給自己造成的傷害,還溫和地鼓勵對方。這是一種體貼,是一種寬容,更是一種理解,是一種愛。

從佛教的觀點看,佛教認為佛本多情,度天下眾生。事實上,佛教僧侶為普度眾生付出的每一分努力,無一不是將自己放在了眾生的位置上。佛念天下眾生之苦,所以甘願捨身度人,用自己的慈悲化解他人的苦痛。

星雲大師:人們之間要有一顆


從世俗的角度看,這個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沒有人會是孤島。人與人就像一棵樹上的這片葉子和那條枝椏,一片草原上的這棵小草和那株野花,我們要隨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不會對他人過於苛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繞老繞去,最終還是會被"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規律束縛,所以我們要體諒他人,不要傷害他人,就像每個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手一樣。

把"將心比心"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吧!當我們在公交車上見到年邁的老人時,不妨主動讓出座位,那麼,當我們的父母出行時,也會有人攙扶;當我們在路旁見到啼哭的孩子時,走上前去安慰幾句,那麼,當我們的孩子不慎迷路時,便會有好心人送他回家;當我們和朋友發生矛盾時,不妨站在他的角度上看待和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當我們自己遇到困難時,朋友的關懷便會悄然而至;當我們受到上司的批評時,不妨以管理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犯下的錯誤,這樣就能平心靜氣改正自己的缺點,端正自己的言行……

"將心比心就是佛心,體諒的心就是佛心。"對待工作,能將心比心的官員會得到民心;對待愛人,能將心比心的夫妻會得到真心;對待顧客,能將心比心的商人會得到信心;對待朋友,能將心比心的一方會得到誠心;對待陌路人,能將心比心的人會得到善心。

多一顆這樣的佛心,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計較與猜疑;多一顆這樣的佛心,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份愛心,多一份和諧,多一份快樂。

星雲大師:人們之間要有一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