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農》為什麼感覺這麼好聽?你怎麼看?

花一豔


金曲名唱都是創作者在,全身新投入產生的!每個經典的曲子都有這著作者內心的想法感悟,都是創作者心靈深處曾經的情感迸發。


偉1121


卡農是唯一一首讓我感覺到如果天堂有背景音樂,那放的一定就是這首。

第一次聽到這首卡農的時候,我13歲,現在我都30了。這17年來聽過的音樂,各種類型的不勝枚舉,豆瓣上添加的聽過的專輯也有上千張了,後來不用豆瓣了,網易雲上也是每天要聽歌的。而且我也喜歡沒事兒用cubase編個曲、鼓搗個音源。音樂是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專業的,但這個愛好從來沒斷過。

而在這些所有的音樂中,卡農永遠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之間隔著一個宇宙。時至今日,加班回家的路上,當耳機裡響起它的時候,我還是會一片赤誠之心面對著理想,胸腔裡微微發熱。那種閉上眼睛,心都揪起來了,馬上就要哭了的感覺,就好像回到了還在上學的時候。

卡農對我而言,是這世界上全部至誠至熱的美好之物,是人類感情的凝聚。無論用多誇張的詞來形容它我都不覺得過分,我就是這麼喜歡它。一邊聽一邊讚歎著:“人類這麼渺小的生物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熱烈的曲子。”,小到人世情愛,大到宇宙星河。


扯扯車言論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絃,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

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復調音樂。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

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卡農根據各聲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為同度卡農,五度卡農,四度卡農等;根據間隔的時間長短,可分為一小節卡農,兩小節卡農等;此外還有伴奏卡農,轉位卡農,逆行卡農,反行卡農等各種手法。

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同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的效果,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裡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裡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赫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赫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赫貝爾的卡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除偉大的帕赫貝爾卡農以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卡農,其中不乏名家,如:巴赫寫過一首古鋼琴變奏曲,叫做《戈爾德堡變奏曲》(即《哥德堡變奏曲》),包含一首詠歎調和三十個變奏,其中第3, 6,9,12,15,18,21,24和27變奏都是卡農,除了第3變奏是同度卡農外,其餘八個變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進行模仿。比才作曲的《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中的《洛朗多爾舞曲》第一部分,構成了兩聲部的八度卡農,旋律先由雙簧管、單簧管和小提琴齊奏,兩拍以後,大管、圓號、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進行模仿。近代歌劇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採用卡農的形式。如貝多芬的歌劇《費臺里奧》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農。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對朋友連斯基和奧涅金變成了仇人,他們在決鬥之前,也唱了一首卡農。在古典音樂常識中,卡農和賦格一樣是一種復調形式。





唱著歌兒洗澡


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隨後衍生出各種版本,感覺都不錯。各有各的精彩。

除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應該就是卡農了吧。一千個卡農就有一千種不一樣的感覺。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xiao純潔


復調音樂的一種,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複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複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克萊丸


每個人聽卡農,都能聽出許多不同的感受。因為卡農裡承載的東西太多。悲傷,歡喜,愉悅,關於生和死輪迴的不可捉摸。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聽卡農。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吧。喬治溫斯頓的卡農,應該是比較接近原版的一個了。以輕柔的和絃起音,慢慢加重,回憶和往事會這樣隨著音樂慢慢的湧上心頭。前一部分,是從容而溫柔的低語,彷彿在詢問自己,還記得那些時光麼,還記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憂傷的故事麼?或者是和愛情有關,或者是和成長有關,而那些都已經成為了回憶。

而聽到我們最為熟悉的那段往復的旋律時,我常常會沉浸在溫暖和憂傷裡。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階。每次聽到這裡,或者彈到這裡的時候,心中總有種說不出來的難過。音階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過去,不可找回的愛情,不可找回的時光,惘然而惆悵。

卡農並非只和愛情有關。循環往復的是時間,不可回來的也是時間。在時間的洪流裡,宇宙的洪荒裡,有些事,雖然已深深沉澱,但卻有一道傷痕,不會磨滅。只是在細細回憶時,恐怕已是風燭殘年。




我叫小馮哥


卡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這就是卡農為什麼好聽的原因,有愛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橙子味的巧克力


我也覺得好聽,聲音乾脆,歡快有節奏。

帕赫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帕赫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塵埃將軍


老祖宗的東西,就好比古箏,五聲音階,沒道理的好聽

卡農屬於西方的

但是人都是一樣的人,

就好比路邊的燒烤,聞著特香,這個是大腦的第一直覺,並不是從外界學習來的,沒有人告訴你這個燒烤的味道是好的,但是聞著就有食慾,能調動人的細胞,讓人愉悅。也沒人告訴你糞便的味道是壞的,這是來至於我們大腦的反應,來至於我們五官的所接受到的東西。這不是別人教的。

好比很久以前,都吃生肉,突然雷電交加把樹木點燃了,然後把生肉烤熟了,以至於後來的人們都想辦法用火烤,而不是選擇生吃。這些東西沒人教,源自於大腦。


賣騎士的小房子


《卡農》感覺很好聽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它憂傷中帶著一絲甜蜜寧靜,既快樂又憂傷,在悠然不動中脈動著勃勃生機。

一個好的作品背後必然有一個深入靈魂的故事。相傳其背後有著一個悽美而浪漫的故事,一個小村莊,芭芭拉因喜歡帕卡貝爾而去學習彈琴,之後被帕卡貝爾一通責罵,然後離開,然後二人發現彼此喜歡,因此,當他準備寫一首歌向芭芭拉求婚的時候,也就是他完成卡農的1/3時就被招去打仗了,戰亂中多次九死一生,但他還是堅持完成了這一曲,而芭芭拉在他走後自殺了。故事雖未考證,但因為相信所以存在。

人們在生命的某個幸福或不幸福的時刻,用心去聆聽卡農能體會到其中無窮的音樂元素,一種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卻又帶著一絲甜蜜和安靜。

一遍又一遍的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繼續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中。

卡農,能給人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恍若融合在一起,不分離,一種纏綿至極的音樂,彷彿兩個人生死相隨或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般安寧的追求,地老天荒的愛情,也許就是卡農所要表達的。

這段音樂會不斷的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仍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悅耳動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