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包含多重宇宙)和無限這兩個概念,哪個範圍更廣?

荰妏囮


無限與無界是不全同的兩個概念。物質存在最小“直徑”。不等於能量不是連讀分佈。波動存在最小波長,最小振幅。如果能量不連讀分佈,就生成不了波動。只要承認連讀,宇宙能量分佈所佔之幾何點就是連續的。兩個集合之勢相同時,其元素間就可一一對應。分不出多少。不論長度多短的一條線段。它的幾何點,也可與無界空間之點一一對應。從無限來說,分不出“大小”。

無界有界是對可測空間來說。現在還難以證明宇宙空間就是可測空間。無法判斷有界無界。也無法證明,存在最遠點。測得的最遠值,還斷增大,看不著盡頭。沒有最後,正是無限大之定義。

射影空間不是可測空間。但是,在二維時,都是通過歐氏平面的點來表示射影點之後,再按射影平面來研究其幾何。這也可堆廣到三維。用經驗空間之歐氏點,表示量子運動所在射影空間的點。接非可測方式運行。故量子運動不可能定義位移函數對時間之導數為速度。在歐氏空間內,不存在速度概念。也就無所謂速度高於光速之問題了。


西大數53屈


宇宙之浩瀚確實是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我們往往用"無垠”、"無邊″等詞語來形容宇宙。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科學家測算,可觀測宇宙就達930億光年,而我們太陽系算上奧爾特星雲才近2光年,地球更是如宇宙深空的微塵一般。

然而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用"無限″這個詞眼來形容宇宙。"無限″、"無窮″最真實的意義其實是數學上的,在物理意義上最忌諱的詞眼就是"無窮遠″、"無限小″或"無窮大″。

結束"無限″這一詞眼在物理學上的運用,是偉大的量子力學奠基人馬克斯·普朗克。他認為世界既然是由不連續的、離散的、有一定體積的最基本單元"量子″組成,那麼"無限小″的概念就到此結束;而宇宙由量子組成,那其中所有的量子必然存在一定的數量,於是看似浩渺無邊的宇宙也必然是有限的。

同時量子力學中的量子具有體積論也無情地摧毀了"宇宙奇點″、"黑洞奇點″體積無限小、質量無窮大的論點。其實"無限″、"無窮”的概念在物理學中本身就無法實現邏輯自洽,這也正是造成人們對奇點理論難以理解,覺得匪夷所思的原因所在。

所以從量子力學的立場來理解宇宙,它是一個有限的概念。有限的範圍肯定小於無限的範圍。

當然也有科學家提出了"多重宇宙″概念,主要是基於長達10億光年的宇宙空洞,認為這是由於外層宇宙的撞擊而形成,從而推測外層宇宙的存在,進而形成多重宇宙理論。但這種理論的依據還是牽強的,並且人類也根本不存在條件去證實。

可能有人認為如果多重宇宙理論是成立的,大宇宙的概念是不是會引向"無窮″?那隻能說"也許吧″。但你有沒有發現還是會引向諸如"宇宙有沒有邊界″的邏輯悖論,因為多重宇宙的外面是什麼呢?你還是無法回答。

因此到這裡就涉及一個最根本的概念:究竟什麼是"範圍″。人類根據自身的形成和對形成環境的觀察,獲得了理所當然的"三維″空間感。所以理解任何事物都不自覺地被"裡外″、"遠近″、"範圍″這些三維概念鎖定。

而真實的宇宙是不是與人類理解的相符呢?我們尚且不去討論誰也沒見過的四維空間或五維空間,但我們至少可以去想象,集合整個宇宙所有量子的"大爆炸奇點″(量子力學認為的大爆炸奇點是有體積的量子塌縮點,並不是數學上的"奇點″)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它是如此的緻密且富於能量,時間在這種極端狀況下幾乎停滯,但還是在流動,而且是與極端狀態匹配的流速正常流動,這個比率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為大約:137億年=1秒。也就是我們人類測得的宇宙年齡只相當於奇點極端狀態的1秒。而我們感覺到的無比漫長的時間和浩瀚無垠的範圍只是奇點爆炸釋放的濃縮時間的超慢鏡頭和極度扭曲空間的膨化反應。

而那個奇點狀態又或許是宇宙真正的存在狀態。所以"範圍″這個概念是相對的,就像DNA雙鏈的長度是摺疊狀態下的DNA分子長度的一萬多倍一樣。

說明範圍也是有彈性的,可以濃縮也可以擴張。



科學的奧秘


如果宇宙有限那麼無限更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