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板鼓的演奏方法及職能作用


京劇板鼓的演奏方法及職能作用


文章來源:《戲曲藝術》2007年第1期

板鼓是京劇樂隊中的一項打擊樂器。通常是以雙箭擊鼓或單箭挎板擊鼓兩種形式演奏。從京劇樂隊中板鼓的職能範圍來講,即是樂隊指揮者,又是首席領奏樂手。司鼓者擊打板鼓發出“點子”的節奏音響來操縱、指揮樂隊,這種指揮性的演奏是我國民族戲曲演奏的特長。它是由歷代前輩藝人不斷吸收、創造、實踐、發展形成的特有的演奏形式。 一、板鼓演奏的姿式與手法 對於演奏專業來講,要特別強調必須掌握正確的姿式與手法,它是演奏基礎的基礎。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式手法,是提高演奏技術的現實基礎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條件。可以保證演奏技藝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演奏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而持久,具備攀登更高的演奏藝術顛峰的條件。故切不可視為無足輕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為了闡明如何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式手法,下面分為“靜式”與“動式”兩個問題來講。“靜式”講述坐姿與持雙箭和單箭挎板的方法;“動式”講述在“靜式”要求基礎上,以雙箭和單箭挎板擊打的方法與要領。


(一)“靜式”:

坐姿端正,頭、頸、胸、腰取直,放鬆,呼吸自然,目視前方。右腳蹬踏在坐椅前放置的小木登上,右膝頭對準板鼓中心方向,調節好板鼓高低,其高度無硬性規定,大致根據自己的肢體高度低長短而定,只要右膝墊擊部位與鼓面基本持平即可。肩、臂放鬆,雙臂不夾腋窩,小臂平抬,雙手放在右膝頭後部的墊擊部位。雙手持箭並齊,各向內側微扣,呈“扣範兒”或“圓範兒”。 雙手持箭方法:以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鼓箭後端約一寸的尾部,拇指在上按箭,食指與中指在下託箭,五指自然握攏。拇指與鼓箭基本形成一條線,防止向兩側捏斜。拇指、食指、中指捏箭不宜過死,只要捏住尚能靈活甩動,擊打時不易脫手即可。

左手挎板方法:坐姿與右手持單箭方法同前。右手放在右膝墊擊部位。左手輕握“底板”,食、中、無名、小指同握在“底板”外緣,拇指大關節裡側靠住“底板”內緣,拇指豎起挑起板繩,拇指大關節向外抻開,使“蓋板”背面緊靠在拇指大關節外側,“底板”和“蓋板”的上端呈現交叉口。“底板”下端板橋尖突撞擊“蓋板”下方中間點是交叉點。交叉點撞擊處是否準確,對於響板的發音非常重要。為了確保交叉點準確,手握“底板”的上端必須高於蓋板上端,下端的交叉點才準確。總之,左手挎板時要松肩、小臂自然向前抬平,不要夾腋窩,不要墜肘,整體保持松馳、端正。

(二)“動式”: 在進入“動式”的擊打訓練時,要在“靜式”的要求基礎上,保持“靜式”的姿式與方法進行嚴格的擊打訓練。掌握了“靜式”的規範要求,才能更好的保證“動式”訓練,進一步掌握“動式”的方法和要領;通過“動式”的嚴格訓練又可以使“靜式”不斷熟練,鞏固和深化,兩者是辯證關係。“靜”、“動”為一體,最終達到掌握板鼓演奏的正確姿式與手法的目的。

1、雙手持箭擊打方式與要領:雙手持箭“扣範兒”在右膝上的墊擊部位。揚腕、立手、抬箭,雙箭交替甩動直下擊打鼓門,使其發出均勻、清脆的音響。在擊打當中要注意掌握如下方法和要領:


(1)雙箭擊鼓要始終保持“扣範兒”姿式和手法,時刻防止擊打時變形走樣。為什麼如此強調“扣範兒”呢?“扣範兒”是經過前輩鼓師門長期演奏實踐的摸索、經受考驗、不斷總結得出的最科學、最有效的最佳姿式和手法。“扣範兒”的最大特點是能充分調動手腕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少小臂或肘關節不必要的活動,使手腕發力集中,手腕的靈活性強,便於控制力度的輕重及速度的快慢變化。只要能堅持“扣範兒”的嚴格訓練,就會習慣掌握擊打的正確姿態式與手法。

(2)雙手持箭擊鼓,以小臂作支撐,主要依靠手腕關節活動,使小臂肌肉拉緊支撐(忌僵)傳感活動於手腕,甩動雙手發力擊打。感覺上應發力在手上,力量要貫通在箭頭上。

(3)揚腕立手,雙箭向兩眼方向抬起落箭擊鼓。起箭時避免過於向兩側分箭或向內並箭。始終要保持端正、自然、直線擊打、落箭有力。落箭擊鼓後的瞬間仍要保持“扣範兒”。

(4)準確有效擊打“鼓心”(鼓門)。

行箭起落,手觸右膝上的墊擊部位,是落箭的自然託墊,順勢而就的。墊擊是為起到校準擊箭保持準確擊打鼓心平面水準的作用,是保證有效擊打鼓心的手法之一。如果託墊擊箭校準偏高,落箭後就打不出“嗒”的最佳音響,而是“哆”的音響;倘若擊箭校準偏低就會打到鼓心的緣木上,發不出鼓音,發出的是膛木聲音。因此墊擊部位的高低要調整的適度。墊擊不是故意加力砸腿,否則就會出現“嘭嘭”的“砸臺板”噪聲效果!擊打力量最終要放在箭頭上,不要放在“砸腿”上。

擊箭前端要準確平擊鼓心平面,擊實,吃滿鼓心直徑,才能擊奏出沉實有力、清脆響堂的鼓音。否則發出聲音偏薄。

(5)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箭不要捏死,即能靈活甩動又不至於脫手而出。擊鼓時手法要富於彈性感覺,而不是死打硬按的感覺。

雙箭的基本功是板鼓專業必須熟練掌握的重要的基本功,其中包括有長時間的雙手輪奏(亦稱“撕邊”),快速短輪(亦稱“捻搓兒”)及左右手相互變換,協同的擊奏技巧與動力,通過訓練進一步消化和鞏固“靜式”與“動式”的要求要領,增強擊奏力度、速度、音準、節奏感和持久的耐力。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求達到掌握紮實、過硬的板鼓基本功,為今後的學習、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功夫(關於如何練習板鼓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術技巧部分另述)。

2、左手挎板擊打方法與要領:

挎板的擊打手法從表面上看比較簡單,實際上要掌握好是比較複雜的。在擊打同時要了多方面的協同問題,也就是在擊打中要解決好左手搖動、握板、挑繩、準確撞擊交叉點等問題,才能掌握好正確的擊板方法,保證發出清脆明亮的最佳板音。左手握板擊奏要注意掌握好如下方法與要領:

(1)擊板運動是以左小臂作支撐,手腕關節為活動軸,左手發力握板搖動擊打。應避免小臂橫向搖擺,影響手腕活動。

(2)擊板之前的起式瞬間,要使“底板”和“蓋板”的下端各向不同方向運動搖開,然後乘雙板落勢而撞擊。撞擊點一定要準確擊打在交叉點部位。

(3)握板手形應呈“斜豎形”,也是擊打慣力形成的自然方向和形狀。其優點是能加強控制“蓋板”搖動。如果握板呈“直豎形”或“扣豎形”,“蓋板”就會失去搖動控制,影響“擺度”和“擺速”,造成擊打不及時。

(4)擊板時食、中、無名、小指四指併攏輕握手心與底板中間呈空心狀。不能四指用力握死,否則響板不能發音,握板空心是起到共鳴箱的作用。擊低音板時,四指要合攏;擊高音板時,四指要稍開放些;擊中音板的手法要適中。這是根據板的發音高低,所採取的調節共鳴的不同握法。

(5)握底板:豎起拇指挑住板繩(帶),板繩須搭過拇指大關節外側,以關節撐開活動,撐住板繩及“蓋板”,擊打時就可以控制住“蓋板”向兩側擺動,穩定“蓋板”上下襬動和準確的撞擊點。

(6)擊板時是用“底板”去擊“蓋板”,發力擊板要有彈性。撞擊後借回彈力使兩板自然彈開。不可撞擊後貼住不起。絕對不可以“蓋板”回擊“底構”,造成反向擊打,亂了擺動控制,造成擊打不及時,影響節奏的穩定和音響的準確度。

單箭挎板是板鼓非常重要的一項演奏形式,運用非常廣泛。如領奏鑼鼓、唱腔、曲牌、唸白、數板等等,在京劇中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手段。作為板鼓專業人員必須掌握好單箭挎板的高超技藝。

二、京劇板鼓的職能與作用

長期以來,板鼓在就樂隊中保持著傳統的權威性。這是由於樂隊所有聲部樂器,都是根據板鼓演奏指揮的動向、要求,引奏出各聲部和諧的音樂效果。劇情或人物的鑼鼓、唱腔、曲牌,從進入至發展變化,其中節奏快慢,音響強弱,情緒起伏一直到結束,都是遵循板鼓點子特有的音樂手段及其明確的音樂語音來指揮或控制樂隊,奏出感人至深的戲劇效果。板鼓既然是指揮,那麼其作用遠非其它樂器可相比。在戲曲伴奏中唯有板鼓的指揮演奏始終貫通全劇。它在樂隊之間,樂隊與演員之間,頻繁的起著引導、襯托、交融、調節、統一的作用。因此這就決定了司鼓者必須熟悉吹、打、拉、彈各種樂器的性能與運用,以及它們之間的演奏與協調關係,同時還要熟悉賞的表演要求。

板鼓在京劇藝術中作用之大,必須要求板鼓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達到比較高、比較全面的程度。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條件,基本功紮實、技巧嫻熟、專業知識豐富,有較好的音樂素養,熟悉賞的唱、念、做、打、舞。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創作知識和音樂設計能力(為新編劇目設計鑼鼓)及培養樂隊、訓練樂隊的能力。一個鼓師的水平高低,對整個演出團體的藝術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起著關鍵性作用。

板鼓的地位、作用之重要,在於司鼓指揮樂隊去完成劇情、人物服務的使命,所以司鼓者必須掌握全劇,深入劇情瞭解劇中人物,通過樂隊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化和發展,有力的渲染戲劇氣氛,以商超的伴奏程式手段將戲推向高潮。從戲幕拉開到閉幕,各場人物的上下場、抬手投足、動作表情、唸白唱腔等,無不在板鼓的啟引下開始——展伸——結束。司鼓掌握著全劇節奏的尺度,劇情的高低起落的層次,人物表演的喜、怒、哀、思各種不同的內心情感變化。可以說板鼓的指揮演奏掌握著全劇的命脈,具有駕馭整個舞臺的能力,是總攬全劇演出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因此從板鼓演奏的職能、技術高度、藝術修養等諸方面來看,要求可謂博大精深。為此,不能簡單片面的將板鼓看成是一項單調的、眾屬性的打節奏的器樂。實踐證明司鼓就是戲曲舞臺上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我們前輩老師稱鼓師為“三軍司令”、“總提調”、“萬響歸皮”,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的前輩老師曾講過:“十年能出一個好演員,十年出不了一個好打鼓的。”雖然如此,並不等於板鼓技藝高不可攀。事實證明我院自建校以來至今,在音樂科、音樂系的歷屆畢業生中不斷出現過好的或較好的板鼓專業人材。學生只要明確學習的任務和目的,抓緊一切時間,嚴格按照老師的指導與課程要求去勤學苦練,認真實踐,努力提高演奏技能及全面的知識修養,就完全可以掌握好板鼓演奏技藝,成為一名優秀鼓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