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也要抗疫,武漢這家民營醫院苦撐一月終迎“公立待遇”

作為一家改制後的非公醫院,漢陽醫院在武漢疫情中所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

在承擔大量救治工作之後,醫療防護物資沒有得到政府正規渠道下撥的保障。有一天,20個醫生一個口罩也沒有。

與公立醫院一樣,非公醫院一樣面對疫情,一樣對抗疫情,一樣猝不及防,一樣挺身而出,沒有絲毫退縮。

苦苦支撐的漢陽醫院,終於在2月初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它成為武漢市第五批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

時間已經過去一個月多,武漢漢陽醫院的管理層們仍會想起春節前後,幾近崩潰的那些日子。


1月20日,成為武漢市第一批定點發熱門診後,醫院像要崩盤了一樣,無論是發熱病人,還是非發熱病人,全都湧入這間本來就略顯擁擠的門診大廳,就像一鍋粥一樣。前來排隊輸液的病人,因為沒有位置,有的直接在自己的車子裡面,掛個吊瓶就打起來了。


新型冠狀肺炎蔓延的勢頭,在當時,就像火焰吞噬一堆乾草,誰也不知道火焰什麼時候會從中央熄滅,怎麼才能熄滅。它在人體內肆虐,整個免疫系統失靈,像是被圍困的城市,城門打開,敵軍擁入。同時,它令整個武漢措手不及。


與眾多抵擋在疫情最前面的公立醫院不同,漢陽醫院是一家企業改制的非公醫院,這決定了在它與疫情的奮戰中,困難尤為突出。


一方面是救治工作完全靠自身資源和社會捐贈,醫院資金壓力越來越大,一度需要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沒有把社會辦醫納入,漢陽醫院急缺的呼吸科、ICU醫護力量,要通過非公醫療協會四處求援,其間也是困難重重。


即便如此,每次開院長會議時,管理層閉口不談經營問題。一位醫院管理層說,數次強調的就一句話,集中全院力量,打好這場戰役。


疫情爆發整整一個月後,這家苦撐的改制醫院終於被列為第五批定點收治醫院,在物資調配與病人收治上納入了區裡的統一管理。


貸款也要抗疫,武漢這家民營醫院苦撐一月終迎“公立待遇”

△ 受訪者供圖



2019年12月底,漢陽醫院收治了一位高熱的“肺炎”患者,接診醫生感覺到這個病毒性肺炎不同以往,進展很快,病情很重。當時並沒有想到,這種怪病傳染性極強。直至1月21日,國家衛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時,一些醫院開始緊急防範,但病毒已經蔓延……


之後的一週,是最忙碌、最緊張、最痛苦的時候。一位醫院高層回憶,發熱門診和急診科幾乎通宵達旦,平均每天就診和輸液超過300人次,最高峰時達到700多人次,放射科CT工作量由日常每天100多次增加到400多次,被確診為新型冠狀肺炎的患者每天就有好幾十個。呼吸科收治了大量病人,原本規定床位只有40張,實際收治了70多個病人,整個病房全是加床。一進病房,通道和走廊兩頭都是人,咳嗽聲、呼嚕聲、吵鬧聲相互交疊。


病房實在住不下,確診患者卻有增無減。“我們把內分泌科的病房改造成一個病區,與武漢卓爾控股集團成立了漢陽應急醫院,設置了250張床位,大年初二(1月26日)就被啟用。”上述高層回憶,當時整個武漢市陷入了一床難求的絕境。漢陽醫院是一家三級醫院,因此漢口、武昌其他區的病人,都找各種關係試圖往漢陽醫院轉。


貸款也要抗疫,武漢這家民營醫院苦撐一月終迎“公立待遇”

△ 轉運病人的救護車(受訪者供圖)


“能夠有一張床,得到一些救治,這在當時,患者就已經非常感謝了。”一位漢陽醫院的醫生說,就好比戰爭片裡演繹的一樣。


原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1月27日晚在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說,當時幾天裡發熱門診的日均就診人數超過1.5萬人,而往年同期僅3000人左右。發熱門診是各地醫院在冬春季流感等傳染病高發季節專門為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提供診療服務的醫療區域,相當於疫情的分流管。但它受制於後端的定點收治醫院醫療資源是否更得上。


武漢市從1月20日後就開始擴充定點收治醫院,即在武漢市在金銀潭醫院、肺科醫院的基礎上,分三批徵用了24家綜合醫院,臨時改造成收治發熱病人的定點醫院。第一批和第二批定點醫院提供床位4000餘張。縱然如此,床位仍供不應求。定點醫院在改造之中,火神山、雷神山、方艙尚未建立,患者處於焦灼的等待期。原有的醫院壓力極大,這股壓力在一位當地醫生看來是難以想象的,他甚至連發兩句感嘆,真的是難以想象的。“有時候病人排隊要排到百把號,在等床位。”


焦灼感並不限於此。對於漢陽醫院來說,還面臨著診治難題,在早期沒有出臺國家指南之前,病情判斷完全沒有前車之鑑,這在該院一位呼吸科醫生看來,病人後期恢復怎樣,到底有沒有存活希望?心裡都是打鼓的。


早期缺乏外援的情況下,漢陽醫院不得已把醫院外科、神經內科,甚至五官科耳鼻喉科,都組建成發熱門診。這樣一支隊伍也受到過質疑,是否不專業?對此,院方領導回覆,“發熱門診有一個主要操作流程,在這方面經過一些培訓,是可以應付的。”大年初一早上,迫於嚴峻現實壓力,1000多名員工取消春節和所有休假,全部上崗,全院醫護人員經過培訓後參加呼吸內科兩個病區和發熱門診輪班。


全部醫護,押在一線防疫上。遺憾的是,一些醫護倒下了,這成了漢陽醫院一位副院長那段時間最大的心病。在1月20日到1月24日,疫情爆發最為嚴重的時期,醫院倒下了38名醫護。他也時常聽到別的醫院醫護倒下的消息,有的院長走了,有的主任走了。那段時間,無形的心理壓力時時刻刻揪住他,“一旦出現什麼意外,責任很大。”院內感染令他更為困惑和痛苦,在市裡面還沒有出嚴格規範的時候,病人常到處亂跑,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交叉在一起,醫護、陪護也都交叉在一起。


最遺憾的事:早期僅有一臺v60呼吸機


2月2日,苦苦支撐的漢陽醫院,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它成為武漢市第五批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該院一位副院長舒了一口氣,“納入了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物資調配、行政管理、病人收治上,就可以由區裡面統一安排了。”這種感覺,他形容就像是野戰軍,終於入編了一樣。


在疫情早期,武漢各大醫院都陷入醫護缺乏、物資告急的困境。漢陽醫院也不例外,但作為一家改制後的非公醫院,它所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


“九省通衢”的武漢,是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這使得鐵路、航運等國有企業在武漢佈局集中。在企業醫院數量豐富的背景下,武漢市較早開始了企業醫院改制。


漢陽醫院就在其列。這家坐落在老城區的醫院,建於1953年,前身為漢陽鐵路中心醫院,是一家國企職工醫院,原隸屬於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在2005年,醫院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引進湖北和潤聯合體作為控股投資方,遂變身為股份制非營利性醫院,更名為“武漢市漢陽醫院”。


被“剝離”後的漢陽醫院,獨立運行,自謀發展。醫院全體職工同時進行了身份置換。醫院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逐步被推向了市場化大潮中。該院一位領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市場”一詞不可怕。市場會將醫院的命運交與病人;由病人選擇“投票”,從而造就各有定位、合理分工、充分競爭的醫療新格局。


曾經破舊的病房,老化的設備,在改制之後全部翻新,如今漢陽醫院新建了三座大樓,不再依靠大橋局撥付的經費勉強度日。告別“大鍋飯”體制,醫院編制床位數從210張增加到1000餘張,年門診量從不足8萬人增加到50餘萬人。這些都是15年間,漢陽醫院全體職工自力更生的結果,來之不易。


但囿於人才和患者流量,中國的非公醫院在與公立醫院的競爭中,長期處在劣勢地位。此次疫情中,非公醫院自身的弱勢與艱辛,展露無疑。一位民營醫院管理層認為,與公立醫院一樣,非公醫院一樣面對疫情,一樣對抗疫情,一樣猝不及防,一樣挺身而出,沒有絲毫退縮。但相比公立醫院,非公醫院在疫情中的困難更多更大。因為初期,沒有國家渠道的物資保障和援漢醫護人員的支援。


“沒有納入定點醫院之前,國家是不給撥款、物資的,必須是定點醫院,才會有物資保障。”上述人士說,納入定點之後,會按照危重病人搶救數、門診病人數量,發放相應的物資。“但在此之前,我們要麼是自籌,通過校友會、關係好的企業捐贈,要麼就自救,自己花錢買物資。”


漢陽醫院也不例外。該院醫生透露,在承擔大量救治工作之後,醫療防護物資沒有得到政府正規渠道下撥的保障,完全靠自身資源和社會捐贈支撐。他記得有一天,20個醫生連一個口罩都沒有,導致醫生們都不能上崗。


收治的第一批病人,在外輾轉多日,病情很重。然而,那時的漢陽醫院設備並不齊全,醫院只有一臺v60呼吸機,搶救重病患者需要用到呼吸機,大部分肺功能不好的病人,要靠高流量吸氧的呼吸機維繫,醫院都沒有。這是漢陽醫院呼吸科的一位醫生最遺憾的事情。“如果醫護人員更多一點,就能救更多的病人,醫療設備更好一些,一些危重病人能搶救過來。”


貸款也要抗疫,武漢這家民營醫院苦撐一月終迎“公立待遇”

△ 支援醫療隊帶來設備(受訪者供圖)


“同樣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社會辦醫院都是通過各自廠家渠道採購,缺乏統一供應保障,各地區之間分配不均衡,實際上,應得到政府採購及物資保障平臺支持。”中國非公立協會常務副會長郝德明認為,在調撥分配醫療物資時,兼顧社會辦醫院的抗疫需求,國家有關部門要將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納入一盤棋。


對非公醫護人員的補助,懸而不決


現有醫護力量到達極限時,漢陽醫院不得已求援。從1月23日開始,漢陽醫院董事長張芾四處求助。郝德明收到武漢非公協會緊急求援,才瞭解到,前線醫生忙到一個一個快倒下,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


經過多方動員,截至日前,已有150餘名醫護人員馳援漢陽醫院。但調動過程波折不斷。郝德明認為,國家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沒有把社會辦醫的力量明確納入到體系之內。“我們調動人員,要經過當地衛健委的同意,當地不同意,人還出不來。我們現在已經溝通了800多個醫務人員,涉及到62家醫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醫院都會碰到要去當地要衛健委開證明的情況。”


在武漢一家民營醫院醫生看來,支援的醫護人員,其分配並不公平。疫情伊始,增援武漢的醫護都是各地實力強勁的專家,多數來自公立醫院。但這些頂級的呼吸科、ICU專家,並沒有支援自己所在的醫院。


作為此次疫情重災區,武漢集結全國醫護力量,急診、重症學科更是重中之重。但在全國非公醫療的醫護資源中,這方面是弱項。自負盈虧的生存壓力下,民營醫院目前普遍選擇醫美、牙科、婦科等輕資產的學科。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醫療人才的不相匹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多數的社會辦醫馳援武漢的可能性。也可以說,非公立醫院自身的不足,也在此次疫情中暴露無疑。


就在醫院醫護人員十分緊缺,幾乎崩潰之際,醫院向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請求人員支援,郝德明會長協調,經各地衛健委批准同意,從全國組織了165名醫護人員馳援漢陽醫院,以解燃眉之急。


隨著定點250張床位的開設,醫院病區改造、設備藥品和防護物品採購、人員加班補助費用等……一方面政府承諾的醫療費用全免還是需要醫院先期墊付,另一方面急需擴大產能而進行各種投入,漢陽醫院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其控股方和潤集團一度需要銀行貸款,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但每次開院長會議時,管理層閉口不談經營問題。一位醫院管理層說,數次強調的就一句話,集中全院力量,打好這場戰役。自己醫護人員,一個不落下。救治更多的患者,應收盡收。他認為,在整個戰疫中,自己真正是這樣做的。


他透露,每年春節前後,是醫院經營的黃金時期。疫情一來,醫院經營基本停滯。“我們有1000多張床位,在疫情最高峰的時候,床位使用率不到正常的二分之一。這樣,對我們的收入肯定有影響。另外,醫護人員全部到一線去了以後,其他科室就癱瘓了。尤其是封城之後,很多手術都沒有開展。”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國務院發佈會上介紹,在薪酬待遇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在湖北的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標準提高一倍,薪酬待遇提高兩倍,擴大衛生防疫津貼發放範圍,確保覆蓋到所有一線醫務人員。


八點健聞了解到,湖北一線醫務人員,來自公立醫院,可享有每天300元的補助。非公的補助來自哪裡,此前懸而未定。最近經反覆溝通,“區裡面終於口頭答應了。”


漢陽醫院還算幸運。另一位民營醫院的副院長說,“補貼方面,無法落實。”目前仍是要靠企業自身的經營、外面捐贈,才能解決給職工的補貼和工資。國家明確了要把一線工資提高兩倍以上,但非公醫院尚無此待遇。


針對補貼的問題,武漢當地一家定點收治的民營醫院高層,在前不久,與所在區領導溝通過。但得到反饋卻是,在政府財政預算這一塊,並沒有非公這部分。在他看來,有時候,非公醫院就像一個旁系,出身不好,先天不足,和公立醫院還是有區別的。


在漢陽醫院一位副院長看來,漢陽醫院是非營利性醫院,與公立醫院所承擔的工作職能差不多,在疫情之中,尚且如此。而一些民營的營利性醫院更為艱難。


2月25日晚,漢陽醫院開始“轉場”,騰空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日常門診。據瞭解,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從3月2日開始恢復門診。在武漢之外,受疫情影響,許多民營醫院和診所停工。沒有了營業收入,但成本卻沒有減少:店鋪租金、員工工資、設備折損……在發稿之前,一位上海民營醫院管理層說,外科診所還不能完全恢復正常的工作。在他看來,疫情對整個醫療服務市場的衝擊很大,同時也帶來重新洗牌的機會。


經此一疫,民營醫院什麼時候能真正恢復?


譚卓曌|撰稿

八點健聞微信訂閱號:HealthInsig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