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餘波丨疫情,考量一個人的格局

陳惠芳

新冠肺炎病毒襲來之前,畢淑敏壓根兒沒想到《花冠病毒》會火。這部小說是2012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小說素材來自於作家採訪的2003年抗擊非典。當時,讀者反應有點冷。

抗疫戰爭打響,有人突然想起《花冠病毒》來。小說描繪的場景,與眼下的新冠肺炎何其相似!畢淑敏本人與讀者都驚呆了。畢淑敏坦言,驚聞新冠肺炎病毒“人傳人”,《花冠病毒》“成真”,她“痛不欲生”。難能可貴的是,“痛不欲生”的畢淑敏,保持了一位作家應有的清醒。她說:“大疫當前,一定要保持堅定信心和良好情緒,多進行正面積極的思維,讓自己的心理能量溫暖飽滿,它和藥物治療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要有永不放棄的信念。”

畢淑敏所言極是。

在災難面前,一個人的格局,自覺或不自覺地凸顯出來了。是悲觀絕望,怨天尤人,畏縮不前;還是堅定信心,挺身而出,敢於犯險。是在尋找正能量之中,輸出自己的正能量,激勵所有投身抗疫的戰士;還是泡在負能量之中,製造自己的負能量,惶惶不可終日。

無論是非典,還是新冠肺炎,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沒有一個人能獨善其身。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病毒來襲,沒有退路。只有頂上去,只有“亮劍”,才能絕處逢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犧牲。心理防線一旦崩潰,驚慌失措,就會潰不成軍。

畢淑敏所說不是一家之言,是共識。一個人的精氣神,一群人的精氣神,一個國家的精氣神,一個民族的精氣神,是降伏病魔的不二法寶。

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如果你的親人,或父母,或子女,或兄弟姐妹,奮戰在生死攸關的抗疫一線,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情緒傳遞,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心理暗示?你會沒完沒了地輸送不良、不安的情緒嗎?你會將謠言、謊言、臆想“打包”給他們嗎?你會忍心攪亂親人的心智,在沉重的責任之上加上額外的心理負荷嗎?

抗疫之中,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不一,能力也有大小。能盡心盡力更好,即便不能盡力也應盡心。這份心,就是信心。人與人之間,互相傳導必勝的信心。

疫情,考量一個人的格局。格局大了,信心足了,力量夠了,疫情防控這場大考,定會交出各自的滿意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