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月同日生 同校同姓更同情|一個關於愛的奇妙故事

同年同月同日生 同校同姓更同情|一個關於愛的奇妙故事

王海月在白城好人頒獎現場。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很多的人和事,真是妙不可言。若有兩個人是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大多數人會想到這一定是雙胞胎。但記者今天要說的這兩個人,是一對特別恩愛且熱心公益事業的夫妻。這對夫妻同姓王,都是1970年10月1日清晨生人,如今已攜手走過22年幸福、和諧的婚姻生活,同時還用無私的大愛溫暖著需要幫助的人。

同年同月同日生 同校同姓更同情|一個關於愛的奇妙故事

王海月(左一)和丈夫王建民(右一)為敬老院的老人們包餃子。

“水再兌涼點兒,和出的面才筋道。”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農村社會福利院餐廳內正在用大盆和麵的王海月對身邊的丈夫說,一旁端水的王建民轉身進廚房兌水去了。前不久,白城愛心社公益項目“陽光週末·關愛夕陽”在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農村社會福利院開展志願活動時,王海月和丈夫王建民依舊是志願者中幹活的主力,夫妻二人配合的極為默契。白城愛心社的志願者們提起這對夫妻都讚不絕口。在歷次公益活動中,他們夫妻二人都會一起參加,捐款、捐物、出車,而丈夫王建民則甘當司機和力工。夫妻二人默默奉獻的精神,成為志願者們學習的楷模。大家最為樂道的是,這對夫妻出生時似乎就約定好了今生相親相愛攜手而行,在世間就是為了書寫凡人摯愛的傳說,讓人們看到世間的真愛,見證一個充滿真愛的家庭,會給社會帶來如此多的美好與和諧。

王海月和丈夫的故事,世間少有。性格開朗活潑的王海月從小喜歡唱歌,這一愛好保留至今。王海月說,《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這首歌她從少年一直唱到近天命之年,百唱不厭,這源於自己和新中國是同一天生日——10月1日。

據王海月的母親榮秀芳老人介紹,1970年10月1日清晨,王海月的爸爸很早起來就出發了,他肩負著市裡國慶大型遊行活動中開彩車的任務,顧不上即將臨盆的妻子。許是小生命渴望著早日看到舉國同慶的歡樂場面,在醫生還沒有到家時,她就急不可待地降生了。榮秀芳老人說,海月出生時,她聽到了鄰居家馴鴿子那悅耳的哨聲。對於已經有了3個兒子的母親,又恰在舉國同慶之時添了個女兒,那是何等的喜悅與高興啊,當即給女兒取乳名叫悅兒,大名叫王海月。

為了將寶貝女兒留在身邊,榮秀芳老人在3個兒子都考上大學後,執意讓王海月考取了本市的一所技工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家企業的工人。在那段歲月裡,積極上進的王海月參加了電大函授學習,勤奮好學的她,通過刻苦學習考取了助理會計師資格證。工作中積極要求進步的王海月,由於表現突出,很快入了黨,又通過全市考試成為一名合同制幹部,且連續10年被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

1996年初秋的一個週末,王海月和幾位年輕的女同事相約去歌廳唱歌,王海月唱的依然是那首《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說來也巧,隔壁也有一夥男青年在唱歌,其中一個小夥兒唱的也是這首歌。唱歌的二人雖然韻律高低不同,卻如同一部男女聲二重唱。一曲唱罷,小夥子們鬨笑著把一個男青年推在前面就走了。王海月無意間瞥了那個男青年一眼,也許就是在那一瞬間,月老的紅繩已將倆人牽到了一起。

1997年1月,王海月經人介紹,認識了在中油吉林白城銷售分公司工作的丈夫王建民。當時,王海月就覺得這人在哪兒見過,可一時又想不起來。相處中瞭解到,王建民忠厚誠實,業務能力強,心地善良,人緣極好,兩個人很快確定了戀愛關係。一天,兩個人無意中看到了彼此的身份證,他們瞬間驚呆了。原來,身份證上顯示二人的出生年月日完全相同。交談中得知,王建民也是出生在早晨,並且二人同是白城三中的同屆畢業生,只是不同班。此時,王海月猛然想起一年前在歌廳唱歌時遇到的那位男青年,不就是王建民嗎?那一刻,他們又都被震驚了。也許,這是上蒼有意讓兩個在同年同月同日奔赴人間的人,此生一定要牽手吧。

用相見恨晚來形容王海月與王建民此時的感受最為恰當,兩顆心的距離瞬間就縮短了。愛情就是這麼奇妙,彷彿雪花落塵時聽似無聲,其實有痕。很快,二人順理成章地步入了婚姻殿堂,開啟了人生的新旅程。所有的美好都是需要用心來經營的,王海月和王建民過上了平凡卻極為幸福的生活,彼此珍惜對方,互敬互愛。第二年,可愛的兒子出生了,3口之家其樂融融。王建民勤奮敬業,表現優秀,在單位,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負責人,更是多年的先進工作者。在家庭,王海月包攬所有的家務,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從不因家務事拖丈夫的後腿。而王建民在繁忙的工作後,則會盡力幫妻子分擔家務。這對夫妻在身邊人眼中,不僅身有綵鳳飛雙翼,更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多年前,王海月經歷了下崗再就業,如今在一傢俬企做財務工作。

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工作和家庭一手抓的王海月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心地善良的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加入了白城愛心社,成為一名志願者。從此,扶貧濟困愛心活動中經常能看到王海月的身影,而古道熱腸的丈夫王建民則大力支持。王海月參加公益活動,捐錢、捐物,走訪慰問了無數貧困家庭,走遍了白城周邊鄉鎮的社會福利院。她先後獲得省優秀志願者、白城好人榮譽稱號。王海月說,每次參加公益活動,內心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感動,而丈夫對自己的理解與支持,才是她在志願服務的道路上行走的最大助力。有時走訪活動中愛心物資不夠,王海月直接回家將自家的米、面、油裝上車,送給走訪的貧困對象,王建民對此舉從無怨言並大力支持。後來,王建民也加入了愛心社志願者的行列。王海月說,一家幸福不算是真的好,幫助更多的家庭擁有幸福才是真的好。自己和丈夫要在奉獻愛心的道路上,攜手相伴,等到日後老了走不動時,回憶這些,此生足矣。

王海月和王建民這對平凡的夫妻,以奇妙的緣分,用兩顆相愛的心,將家庭、事業、愛心公益融合在一起,為我們講述著一個愛的傳奇故事,打造著凡人善舉中最動人、最美麗的片斷。(本報記者 薄秀芳 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