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冠狀病毒病的防治!

牛冠狀病毒病也稱新生犢牛腹瀉,是由牛冠狀病毒引起的犢牛的傳染病。臨床上以出血性腹瀉為主要特徵。本病還可引起牛的呼吸道感染和成年奶牛冬季的血痢。1973年在美國首次報道,目前已遍佈全世界。


牛冠狀病毒病的防治!


一、

病原

牛冠狀病毒分類上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為多行性球形粒子,有囊膜,囊膜上有纖突。病毒可在牛腎、牛胚腎、犬腎等多種原代或傳代細胞上生長繁殖,併產生細胞病變,也能在乳鼠腦中生長。能凝集鼠和小鼠紅細胞,不凝集紅細胞。通過免疫電鏡和免疫熒光抗體技術證實,牛冠狀病毒病與凝血性腦脊髓炎病毒有抗原交叉性。病毒在pH2.5~pH9.7中穩定,57℃10min被破壞,37℃數小時感染性消失,常用消毒劑、乙醚、氯仿、吐溫、胰酶及紫外線均可將其滅活。

二、

流行病學

牛冠狀病毒主要感染牛和水牛,人也可發病,乳用犢牛感染多見於1~9日齡,腹瀉常發生於7~10日齡內,腸炎的嚴重程度與犢牛的日齡、免疫狀況、病毒毒株和感染劑量有關。成年奶牛感染後常於冬季發生血痢。冬季牛多以吃乾草和幹谷為主,黴菌毒素佔比非常高,黴菌毒素為萬病之源,我們要把脫黴和提升機體免疫力以及調節胃腸道放在第一位,在飼養過程中全程添加滅黴肽以解除黴菌毒素,生長肽有提升機體免疫力、調節胃腸道和促生長等作用,全程使用可降低本病發生。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發病過的牛場,幾年內此病可連續發生。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飼養管理差、寒冷、潮溼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三、


症狀

1、潛伏期短,約為1天左右,腹瀉主要見於7~10日齡的犢牛,吃過初乳或未吃過初乳的犢牛均可發病,前者病情較輕。病初,患犢精神沉鬱,吃奶減少或停止,排淡黃色的水樣糞便、內含凝乳塊和黏液,嚴重的可出現發熱、脫水和血液濃縮,血細胞壓積可達49%~61%。腹瀉持續3~6天,大部分犢牛可以康復,如腹瀉特別嚴重,少數可發生死亡。若繼發細菌感染,死亡率可超過50%。

2、成年奶牛冬季可發生血痢,特徵為突然發病,表現腹瀉,便如黑血樣,產奶量急劇下降,同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精神沉鬱和食慾不振,發病率可達50%~100%,但死亡率很低。

3、牛冠狀病毒還可使各種年齡的犢牛發生呼吸道感染,通常呈亞臨床症狀,最常見於12~16周齡牛患牛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

四、

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為嚴重的小腸、結腸炎,腸粘膜上皮壞死、脫落。組織學檢查可見小腸絨毛縮短,結腸的上皮細胞由正方形變成短柱形。進行免疫熒光檢查,可發現腸粘膜以及腸腺的上皮細胞都有冠狀病毒的熒光。

五、

診斷

1、現場診斷根據發生於7~10日齡以內的犢牛,以腹瀉為主,死亡率很低。成年奶牛冬季發生血痢,可初步診斷為本病。因引起犢牛腹瀉的原因很多,如輪狀病毒病、粘膜病、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發病後的症狀也與本病相似,故確診需依靠實驗室檢查。

2、實驗室診斷採集病犢發病後24h以內的糞便樣品,用電鏡直接觀察樣品中的病毒粒子;或應用熒光抗體技術檢查大腸和小腸中的病毒抗原來診斷;亦可用血凝移植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毒中和試驗來進行診斷。分離病毒可用牛睪丸等原代細胞,培養液中加入適量胰蛋白酶,運用蝕斑滴定技術進行診斷。因冠狀病毒具有溶細胞特性,能很快從組織中消失,所以慢性病例不能用於感染的檢測。

六、

防治

1、預防保持牛舍的清潔、乾燥和保溫,加強飼養管理,在飼料中全程添加滅黴肽和生長肽,及時給犢牛喂初乳。

2、定期檢查糞便,檢出並淘汰陽性牛,以達到淨化牛群的目的。

3、通過對母牛的接種,使犢牛從初乳中獲得高滴度的母源抗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