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刷手機,是最好的養生

除了約稿,最近很少寫作了,不是沒什麼可說的,而是覺得並沒有什麼是非說不可的,最重要的是不希望給別人造成困擾。

也許是因為我腦袋不太好使,每次一打開電腦或手機,面對滿屏滿屏各種抓人眼球卻又虛假得很的新聞,就本能地覺得喘不過氣來。即便我不感興趣,我的眼睛在看到那些滾動的字眼時,大腦早就急急忙忙地運作起來了。但是,記住的卻很少很少。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臺智能機器人被放到一個吵吵鬧鬧的環境中,很難識別周圍的訊息,只能一遍遍機械地回應:“對不起,我沒有聽清楚您在說什麼。”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是一臺不夠智能的機器人,實在是分分鐘要因為運載過多而死機的節奏。

推己及人,我要求自己不要亂說話,即便是作為一名自媒體人,也最好是保持緘默,於己於人都是最好的選擇。


少刷手機,是最好的養生


對寫作的愛好是從小就有的,因為書本中有太精彩的世界,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我有些平淡的成長曆程。特別是迷茫或孤獨的時候,書本給了我很大的慰藉。我實在不敢想象,當初我的人生掉入低谷的時候,如果沒有讀過《當下的力量》《平凡的世界》《秘密花園》《百年孤獨》等等,我該多麼無助。越長大越是如此,很多話沒法跟身邊的朋友聊,但是某本書的作者卻莫名地瞭解自己,就會覺得背後有依靠,立刻充滿了力量。所以,當我漸漸長大,有了一些閱歷,在人生的競技場變得越來越從容的時候,我就想著也要好好地寫文章,只希望能夠為某個從未謀面的人帶去一絲絲力量和慰藉,也算是一種愛的傳承。

可是,真正開始寫作的時候,卻發現文章有時候像極了商品,美味卻包裝簡陋的文章入不了眾人眼,大家更喜歡那些華麗的文章,就像貪戀精緻的西餐一樣。

這樣的文章我也寫過很多,一般有固定的格式,被圈內人戲稱為新八股文。文章裡一定有各種新奇的故事,朗朗上口的金句,恰到好處的互動。讀的時候,情緒波動很大,或突然變得激動,或突然變得低沉,就是很少會覺得很平靜。

曾經火爆全網的咪蒙讀者有幾百萬,每篇文章都是10萬加,不久後被封號的Hugo也是如此。它們的文章之所以那麼火,秘訣在於總能夠很好地激發讀者的共鳴和情緒,特別是焦慮情緒、憤怒等等。

這樣的文章就像是酒,總是讓人覺得很爽,俗稱爽文。

客觀來講,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文章,因為很多人只是覺得苦悶,但是不能很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這種文章卻像知己一樣,句句都說到了心坎裡,怎能叫人不愛看呢?

可是,發洩完之後呢?生活依舊。

直到再一次讀到這樣的文章,才覺得好起來。

週而復始,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可我們都知道,咪蒙和Hugo都被禁號了,原因是散播焦慮。

當他們被禁的時候,很多人突然站出來說:請不要和那個關注“咪蒙”的人做朋友,因為她們太情緒化,智商不夠。

然後,很多人像當初捧“咪蒙”一樣瘋狂地附和著踩咪蒙。

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可是,這樣爭來爭去又有什麼意義?一味地排斥或是站隊又有什麼意義?

在我心中,文字的使命應該是給人力量,幫助人變得更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對寫作圈的感情變得既嚮往又排斥。


少刷手機,是最好的養生


疫情之下,很多人的生活都被打亂了,我也是。疫情之下,很多人都意識到生命實在太脆弱,要好好愛自己,不自尋煩惱,我也是。

正是抱著不自尋煩惱也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情,我乾脆不寫作了,不關心遠處的事情,只關心糧食和蔬菜。

不過生活的難題從來不是視而不見就會真的不見,漸漸地我意識到麻木是比焦慮更糟糕的態度。麻木會給人一種平靜的錯覺,悄悄地消耗著我們的生命力。焦慮雖然讓人難受,但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只要能夠認識到情緒背後的力量,就一定能夠化焦慮為動力。

於是,我決定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焦慮。


少刷手機,是最好的養生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曾無數次鼓勵別人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困境。我也曾無數次告訴別人,當真相被看到的時候,就是方法被找到的時候。

寫下這篇純意識流的文章,就是面對自我焦慮的起點。

我真誠地建議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試一試這個方法。寫作,除了傳播觀點和知識外,對每個個體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精神分析療法會引導來訪者做自由書寫練習,我們潛意識的東西會在自由書寫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呈現出來。

其實心理治療中的很多方法都既簡單又好操作。

比如,森田療法會讓有焦慮症的人放下所有的事,就靜靜地躺著,也可以打掃衛生。

合理情緒療法會讓我們學會放鬆。

接納承諾療法注重接納現實和立即行動。

認知療法注重改變人的不合理信念。

而所有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活在當下,並且採取積極的行動。

活在當下,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採取積極的行動更難,因為我們總有各種執念,它們都是阻礙我們變得更好的罪魁禍首。

焦慮的人,面臨的最大障礙則是接受真實的自己。

焦慮作為人類7種基本情緒之一,是人在遇到危險時的自然反應,焦慮情緒會刺激人類分泌腎上腺激素,讓人立馬進入對抗狀態從而保護自身安全。現代人不再會陷入那樣極端的情境,但是每日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所以普遍陷入了一種彌散性焦慮中。

簡單來說就是一直都處於低度緊張狀態,說不上很緊急,但是也是一刻不敢放鬆。

我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態,很多人也正處於這種狀態,常見的表現是靜不下心來讀書,沒有耐心,容易生氣,做什麼都沒什麼興致、失眠、胸悶等等。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緩解這種焦慮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外在或內心聲音的篩選和整理。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4點:

1、少看那些會長久心智發展沒有任何益處的內容,比如瑪麗蘇電視劇,惡搞視頻,口水文等等。

2、定時對自己吸收的各種資訊做好歸類、彙總,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焦慮的本質是無力,無力又往往源於無知,思想獨立的人往往不容易被人影響,也就不那麼容易陷入焦慮之中。

3、著手做一件肯定有好處,又不太難的事情,比如寫日記,健身。固定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我們條理性的形成,一個有條理性的人往往雖身處困境也能從容淡定。

4、最重要的是,給自己設置合理的目標。

如你所見,這些都不難辦到。難的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而放下手機就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少刷手機,是最好的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