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便是娘?孩子依戀的是娘還是奶?科學家做了實驗結果出乎意料

有奶便是娘?孩子依戀的是娘還是奶?科學家做了實驗結果出乎意料

堅強和自信來自母親的愛

“母親”——多麼偉大和親切的名字!我們從一出生,就無時無刻不感受著母愛,感受著依戀。這種愛和依戀時刻相伴,終生不渝。

那麼,母子之間的這種依戀關係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普遍的一種觀點是,是由母親餵奶建立的。母親餵奶建立一種條件反射,使孩子認識到與母親親近就有奶吃,於是產生依戀。

真的是這樣嗎?

195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洛設計了一個別具一格的羅猴實驗,終於揭開了謎底。

在這一實驗中,哈洛用兩個假母猴來養育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一個假母猴是用冰涼的金屬絲做成的,在它胸前安有一個奶瓶;另一個假母猴是用類似真母猴膚質的軟布做成的,但不安奶瓶。

假如孩子的依戀真的是建立在對母親的奶水需要上,小猴子就應該經常趴在安有奶瓶的金屬絲假母猴身上。然而,結果卻並非如此。小猴子對金屬母猴很冷淡,只是在肚子餓、需要吃奶的時候才爬到金屬絲媽媽身上,而對布母猴卻顯示出強烈的依戀之情,平時總愛緊緊地抱著它,尤其是在受驚或不安的時候就會奔到布母猴的身邊,死死地摟著它,好象只有這樣才覺得安全。如果在布母猴身上也安上奶瓶,那麼小猴子就幾乎不再接觸金屬母猴了。

為進一步驗證這種依戀關係,哈洛在布母猴身上也安上奶瓶,讓兩個假母親分別“哺育”一隻幼猴。他把幼猴與假母親分開一段時間,然後再把它們放在一起,觀察幼猴回到“母親”身邊時的行為。結果,兩隻幼猴的反應截然不同:由布母猴哺育的幼猴一回到“母親”身邊,就不停地親吻她,擁抱她,不願分離;由金屬母猴哺育的幼猴一回到“母親”身邊,就神色不安,十分焦躁,根本不願與“母親”親近。

這個實驗說明,小猴子對媽媽的依戀主要不是因為有奶吃,而是在於有沒有柔軟、溫暖的接觸。哈洛在另外的實驗中還發現,無論是什麼樣的代理母親養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顧,生病和死亡率還是比由嫡親母親哺養的普通小猴高,長大後在行為上都沒有普通小猴正常。用金屬絲母猴長期單獨養育的小猴子長大後缺乏協調性,極端膽小和畏縮;用布母猴養育的小猴雖然好一些,但總的發育也很不健全。

人類與動物相比,有著更濃厚的情緒色彩。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大哭,母親一抱起來,就張開小嘴笑了起來;晚上睡覺時,有母親摟著,會睡得更香甜;遇到陌生人時,會趕緊依偎在母親身邊,只有母親呵護著,才覺得更安全;會走路的孩子,總是跟母親寸步不離,母親離開一會兒,就哭喊著到處尋找……這些都是積極健康的情緒——對母親的依戀。

心理學家指出,從小發展孩子積極的依戀情感,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並有助於孩子形成堅強、自信、樂群的心理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