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控雷達鎖定目標是什麼意思?

長空雁51022536


火控雷達是一種由雷達掃描系統和火力控制系統組成,通過計算機輔助來對整個系統控制的有效利用的一種信息指令武器。一般在防空導彈系統,軍艦,軍用飛機上使用最為普遍。主要用來感知錯綜複雜不斷變化的戰場環境,態勢。收集獲取目標信息。計算射擊參數,為打擊目標提供輔助,指導火力兵器打擊目標,並最終摧毀目標,反饋打擊結果。因此,火控雷達鎖定目標就是已經完成了對打擊目標的最後程序,只需按下打擊指令,即可對目標實施最後打擊。





暮陽雨桐文


我是雷達工程師,我來回答!首先說簡單點,普通的預警雷達發現目標就代表:我已經看到你了哦!而目標被火控雷達照射鎖定,那就代表:我不但發現你了,我還瞄準你了,隨時都有可能開火!

我們知道,之前我們瞄準目標,最基本的就是用眼睛看,目標移動到哪裡,我們的眼睛跟到哪裡,然後把武器瞄準哪裡,都是很簡單的操作!但是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作戰距離越來越遠,最後發展到超視距做戰了,也就是人的眼睛對於直接攻擊沒有什麼作用了,需要輔助瞄準設備了。

所以後來誕生了像光學瞄準鏡這樣最初簡單的輔助設備,後來雷達誕生了,很快就被運用到軍事方面。瞭解火控雷達,首先還是瞭解一下最基本的雷達工作原理。

雷達基本原理

整個雷達系統,一般都包括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發射機可以發射特定頻率的電磁波輻射到空中,一般空中是沒有障礙物的,一旦空中有障礙物,雷達波照射到它們身上以後,就會發生反射,反射的信號,會被雷達的接收機準確的接收。而接收的信號,裡面包含了目標的各種信息,比如說是目標的大小、速度和距離等等。

這裡我們就拿最基本的距離信息的獲取來舉例說明一下:

雷達的電磁波的速度就是光速,是已知的,在雷達發射機發射一束電磁波,再到接收到目標的反射信號,兩次操作節點之間的時間也是確定的。這樣速度和時間都有了,兩者相乘,就是電磁波的一個來回的運動距離,再除以二,就是雷達到目標的實際距離。其實這個時候如果目標是移動的,那麼幾乎不影響距離的精度,因為就算是目標移動再快,在每秒移動30萬公里的光速面前,絕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其它的目標的大小、運動方向和目標的個數等信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一些雷達的公式和一些原理相相結合,然後運算處理出來。那麼這個時候,不斷的發射電磁波,目標的信息就實時被雷達獲取了,不過這個時候還只是看到了目標!

火控雷達照射原理

火控雷達就不光是看到了,還需要更準確的進行鎖定,需要更強的發射功率對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確保萬無一失!一般被鎖定的目標本身也有雷達的接收機,所以也會接收到空中有較強的連續性的電磁波,然後發出語音和燈光報警提示操作員被火控雷達鎖定,這在影視劇裡面經常看到。

此時目標的位置、大小和運動方向等信息,火控雷達都知道了,雖然眼睛沒有看到目標,但是目標已經在雷達的屏幕上面實時顯示了。目標的各種信息也已經傳輸到了武器控制系統裡面,目標移動到哪裡,武器基本上就是對準到哪裡。當然有些武器雖然沒有隨著目標移動,但是已經鎖定了,就比如垂直導彈發射系統,發射後才會轉向目標的方向進行跟蹤。

一般武器本身安裝了火控雷達的,包括髮射機和接收機,被稱為主動式雷達制導武器,俗稱發射後不需要管。另外就是武器本身只有雷達接收機,對目標的照射需要輔助雷達,比如說很多防空導彈系統,需要地面雷達的輔助,稱之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武器。下圖就是一個半主動式的艦載防空導彈的工作示意動圖:

火控雷達照射危害和影響

所以基本上被火控雷達鎖定,就和人舉槍瞄準了另外一個人一樣,舉槍的人隨時可以開火。而被瞄準的人知道自己被瞄準,而且還不知道舉槍的人什麼時候開火,所以感覺到恐慌。這也就是為什麼經常在新聞中看到,A國強烈抗議B國開啟了火控雷達照射自己,嚴重威脅A國安全,就比如去年末韓國軍艦開啟火控雷達照射日本巡邏機,日本強烈抗議,兩國爭吵了起來。

所以火控雷達在正常的情況下,也很少開機,和平時期開機最多的還是訓練時候。這其中尤其是和外國對峙的時候,開啟火控雷達照射對方目標基本上就是一個挑釁行為,幾乎是發起攻擊的最後步驟了,所以一般都不會開機鎖定外國目標。

另外就是對方不知道被雷達照射後,是否會被攻擊,所以可能因為緊張,導致還會誤判,對使用雷達照射的這一方首先發起主動攻擊,這樣局勢就不可控。

以上就是我個人理解的火控雷達鎖定目標的原理以及它的影響和危害,能力有限,歡迎補充!


資訊所長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火控雷達?

火控雷達(FCR)就是一種專門為武器火控系統提供信息(主要是目標的方位角、仰角、距離和距離速率)的雷達,用來引導武器命中目標。它們有時被稱為瞄準雷達,在英國被稱為瞄準雷達。

典型的火控雷達發射窄而大功率的無線電波束,以確保準確的跟蹤信息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失去目標的幾率。

火控系統是由多個組件綜合工作的系統,通常包括計算機數據系統,一個輔助預測系統以及雷達,其目的是協助武器系統定位,跟蹤和打擊目標。

火控系統通常與傳感器(如聲納,雷達,紅外搜索和軌道,激光測距儀,風速計,風向標,溫度計,氣壓計等)連接,以減少或消除必須手動輸入的信息才能計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鎖定是許多雷達系統的一項功能,可以自動跟蹤選定目標。也稱為鎖定跟隨或自動跟隨。

C-130J超級大力神飛機副駕駛員的火控系統瞄準提示HUD


雷達鎖定目標

操作人員在系統螺旋掃描時尋找目標。當目標被選中後,雷達操作員轉動另一個旋鈕來調整頻閃,這是一種時基電路,在顯示器上產生一個圓環。當頻閃儀覆蓋的目標返回時,按下另一個相關按鈕,使該範圍之前或之後的所有信號被過濾掉(這個過程稱為門控),只留下選定的目標在屏幕上可見。隨後,跟蹤電路將確保雷達天線在目標移動時始終指向目標。

脈衝雷達:測量雷達脈衝到達目標和返回的往返時間。距離與此時間成正比。


火控雷達分三個階段運行:

指定或引導階段

由於雷達的窄波束寬度,火控雷達必須指向目標的大致位置。這個階段也被稱為“點亮”,鎖定完成後結束;

採集階段

一旦雷達位於目標附近,火控雷達就會切換到採集階段。在此階段,雷達系統以預定的搜索模式在指定區域搜索,直到目標被定位或重新指定。此階段在武器發射時終止;

跟蹤階段

火控雷達在確定目標位置後進入跟蹤階段。雷達系統在這個階段鎖定目標。此階段在目標被銷燬時結束。

火控雷達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雷達分辨率和大氣條件。


比如戰鬥機的火控系統,瞄準提示採用預測衝擊點(PIP)的形式,投射在抬頭顯示器(HUD)上。一旦飛行員操縱飛機將目標和PIP疊加,他就發射武器,或者在某些飛機上武器將在此時自動發射,以便克服飛行員的延遲。

火控系統分直接發射和間接發射。直接發射就是火控系統自動鎖定目標後自動發射。

F / A-18大黃蜂的 HUD(抬頭顯示器)


血色黃昏的黃昏


雷達的基本工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發射電波然後接受回波。

雷達以這種方式進行工作的我們稱之為主動雷達。相對根據目標本身發出的特徵信號進行探測的我們稱之為被動雷達。

火控雷達絕大部分屬於前者。

一般情況下與火控雷達同時工作的還有一部雷達叫探測雷達。兩種雷達不同之處在於探測雷達的波長比較長,探測距離遠,但是測量精度比較差,只能提供目標的大致方位。一般的探測雷達只能提供兩維座標信息,因此不足以對武器系統提供足夠精確的方位對目標實施打擊。

火控雷達與探測雷達不同,它會向武器系統提供精確的三維座標信息。用以引導武器系統對目標進行火力打擊。因此它的作用距離相對比較近。

對於武器系統對目標的打擊過程通常是:探測雷達尋找目標,而後在目標進入火控雷達的照射範圍內打開火控雷達尋找目標,在找到目標後進行一段持續跟蹤,在獲得一段時間內目標持續的移動信號後,由火控計算機測算出目標的運動軌跡,轉入自動跟蹤。同時引導火力對目標進行打擊。

我們通常說的鎖定就是指雷達經過持續照射取得足夠數據由火控計算機轉入自動跟蹤的一瞬間。


我的團


意為著,發射按鈕一旦安下,導彈即可擊中目標。




甲午金秋


“鎖定目標”就是進入了雷達的“跟蹤模式”,因為在雷達的眾多工作模式中就包括了搜索(Search)和跟蹤(Track)這兩種主要模式,所謂的“搜索”就是在一個大範圍內進行反覆的掃描,比如下圖所示,就是雷達正處於搜索模式,而在搜索模式中,雷達波每次掃過目標,就會在顯示屏上顯示一個亮點:

▲雷達的搜索模式

當然,這種類似於“360度”全方位掃描(整個立體空間內)的雷達一般是地面或者是艦載火控雷達,如果是戰機上的機載火控雷達的話,那麼其掃描範圍僅僅是機頭前方的一個錐形立體空前,如下圖所示,就是F-22的AN / APG-77雷達的工作模式簡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機載雷達只針對機頭前部的錐形空間:
▲機載雷達的工作範圍

▲機載雷達搜索目標示意圖

所以,雷達的搜索模式其實就是在掃描整個工作空間,雷達波需要每隔一段時間才能掃描同一個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雷達波每次掃過目標時才會在顯示屏上顯示一個亮點,而這個亮點每次出現時都是有時間差的。也正是因為在搜索模式時雷達對目標信息的反饋有著一個時間差,所以

此時的雷達只能大概知道目標的位置和運動狀態,而不能做出精確判斷,畢竟等雷達波下一次掃描到目標時 ,目標的位置已經改變了,搞不好都已經出了武器的打擊範圍,所以,如果想要準確的掌握目標的實時運動狀態,雷達就必須進入到跟蹤模式(Tracking phase),這個跟蹤模式也就是題目中提到的“鎖定”。

▲戰機雷達的鎖定和發射武器

不過,在正式鎖定目標之強,雷達搜索和跟蹤模式中間還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階段叫也叫做“採集模式”(Acquisition phase),所謂的“採集模式”就是雷達系統以一種預定搜索模式在指定區域中進行反覆搜索,直到重新發現和定位目標,定位目標後則可進入跟蹤模式,進入跟蹤模式時,此時雷達波就不是反覆掃描一個區域了,而是緊緊地“盯著”目標,也就是“鎖定”,當雷達鎖定目標後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實時反饋目標的具體信息(位置和運動狀態)了,有了目標的具體信息後,才能使用相關的武器進行打擊,這就是題目中提到的火控雷達的鎖定。

最後,知道了什麼是火控雷達的“鎖定”,我們就可以順帶來理解一下戰機是如何判斷自身是否被對方火控雷達鎖定的了,前面提到,當雷達處於搜索模式時,雷達波是每隔一段時間才會掃描一次目標的,所以,此時戰機上的雷達告警系統(RWS)偵測到的是有時間差的雷達掃描信號,每隔一段時間能偵測到一次;而當被對方的雷達鎖定時 ,此時雷達告警系統偵測到的可就是連續和急促的雷達信號了,會立即警告飛行員戰機已經遭到對方火控雷達的鎖定。


哨兵ZH


火控雷達即是分開兩個部分,即雷達與火控,打開雷達尋找目標,對方並不知道你正尋找,打開火控對方反接收雷達聲波並鎖定攻擊目標,目的就是雙方都知道對方正尋找你,


這個暱稱沒頭像


導彈要攻擊目標就要獲得目標的信號和運動參數。

通過讓雷達天線對準目標,可以測量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並把這些數據送給導彈(雷達指令制導導彈)。或者由導彈導引頭獲得目標反射的雷達信號,引導導彈擊中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制導雷達必須對準目標。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是有規律的。目標上的接收機接受到持續的相同無線電波,就表明被雷達跟蹤了。而雷達搜索時掃過目標的雷達波,間隔時間比較長。

跟蹤就是鎖定。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不怎麼專業。根據自己貧瘠的腦容量解釋下。

雷達波有一個波長的東西,波長越長傳播距離越遠,波長越短,傳播距離越近。

當然波長越短傳播速度越快 反之相反。

這樣得到一個結果:波長長的雷達波可以傳回更遠得目標,但是精度不高,波長短的傳播速度短,當地傳會的目標信息更精確。

目前各國都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個雷達是一種還有幾千個獨立的接受和發射元器件組成的無數次個獨立的雷達陣列。雷達,只需要改變部分獨立單元的工作模式就能實現從搜索向跟蹤的轉變(也就是從搜索雷達向火控雷達的轉變。)

換句話說,現在裝備相控陣雷達的戰機可以同時搜索多批次目標同時跟蹤其中一個批次或者多個批次。並同時攻擊他們。

而且機載計算機的不斷更新讓搜索像跟蹤轉變只需要零點幾秒。

那麼火控雷達什麼鬼,為什麼目標機會發現自己被跟蹤了呢。

很簡單,戰鬥機有一個主被動電子戰艙室,一般在飛機垂尾上。這個裝置會接受360度球體方向射來的無線電波。而根據雷達波的波長長短將目標劃分出威脅等級。另外根據雷達波信號的強弱判斷信號源距離飛機的距離,然後通過判斷雷達波種類從而估算出雷達你威脅程度。這個過程非常複雜。

火控雷達的雷達波呢因為要得到目標的恆定航向,航速,距離,高度和攻擊陣地的相對位置參數等數據形成可以使用的火控參數可以讓攻擊單元使用。所以雷達波照射時間長,雷達波強度大,一旦飛機被這種雷達波持續照射。就意味著他處在隨時甚至已經被攻擊的境地。所以飛行員會非常緊張。

通俗講,戰鬥機被打,一般還知道對方正在看著自己,的是不是舉起手了,或者已經打下來了,他不知道。能做的只有不斷的跑或者護住頭。

所以,戰機被火控雷達照射和拿槍指著頭沒區別。區別只是在於對方什麼時候開槍,或者槍是不是已經響了。子彈已經在自己看不到得位置飛過來。

相控陣時代 雷達波的頻率,甚至波形,編組加密方式等都可以瞬間改變,甚至可以獨立的脈衝式的不斷照射 也就是頻率不斷變化的,間隔很短照射。這樣很容易讓對方電子戰系統不工作(無法判斷威脅等級)。


風車騎士45541173eg


這得對應預警雷達,預警雷達是順時針全方位掃描預警區域,發現目標後,才啟用火控雷達,火控雷達只照射特定目標,也就是預警雷達發現後,指揮部決定要進攻的目標,由火控雷達盯死它,併發射導彈,引導導彈飛向目標,並在擊中前保持照射,保證不丟失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