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臘肉是一直在灶臺薰好呢?還是一次薰好之後放冰箱裡好?

津九妹


在這裡我想糾正一下,農村人醃製的臘肉不會放在冰箱裡,要麼一直掛在灶頭上,要麼掛著通風陰涼透氣性好的地方。



榮哥老家貴州畢節農村有醃製臘肉的習慣,我們每年都會把年豬做成臘肉保存起來慢慢食用,因為臘肉是經過鹽水和煙燻制而成的,不會腐爛變質,想吃的時候就割一塊來爆炒,味道特別香,用我們貴州話說叫【紮實紮實勒香】。



♦分享一下貴州人做臘肉的方法

非常簡單,就兩個工序:

①.塗抹食鹽

年豬殺好後,把豬肉均勻切成塊,每塊儘量不要超過10斤,鹽水才容易浸透進豬肉裡面去。把食鹽均勻塗抹在豬肉表面,完事後放入缸裡放上一個禮拜,讓鹽水充分浸透到豬肉的每一個細胞。

②.煙燻

一個禮拜後取出鹽水醃製好的豬肉掛在一起,下面燒柴,利用燒柴火的煙火熏製豬肉,連續熏製2~3天,直到豬肉變成暗紅色就可以了。臘肉的做法非常簡單,最關鍵的是掌握好鹽的用量和柴的選擇,鹽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太鹹影響口感,少了容易變質;熏製臘肉的柴禾儘量用燃燒時煙味好聞的,比如松樹、香椿樹、桃樹、核桃樹等等。



♦熏製好的臘肉怎麼保存

有的地方平常做飯都是燒柴,就可以把臘肉一直掛在灶頭上,想吃就順手割一塊來炒,非常方便,臘肉經常被煙火燻,不僅不會變質,而且口感會越來越好。

像榮哥老家農村平時做飯是燒煤,我們就不會把臘肉放在灶頭上,臘肉熏製好後,就掛在通風透氣性好的地方,長時間都不會變質。



綜上所述:臘肉不需要放冰箱裡保存,因為臘肉經過鹽水塗抹和煙火熏製後,在自然條件下一年都不會變質,放冰箱裡時間長了反而會影響口感。


山裡優果


以前在農村時,臘肉一直是掛在灶臺上,近十年來到了城裡生活,家裡的臘肉都是放入冰箱,對比之後我覺得,臘肉做好後還是放在冰箱裡更好。

首先看一下,在農村時我家臘肉掛灶臺的情況。

我老家是農村的,直從包產到戶條件變好後,每年家裡都會養兩三頭豬,養大賣掉一兩頭,到年底時家裡最少會殺一頭,為了保存,大部分豬肉都會醃製後做成臘肉。

那時的農村沒有冰箱,臘肉做好後一部分掛到灶臺上方,其它的就掛到灶屋的房樑上。農村做飯基本是燒柴和煤炭,灶屋裡溫度高菸灰重,哪怕是沒有經過煙燻的臘肉,在灶屋掛一段時間也會被燻黑風乾,特別是灶臺上方的臘肉,更是燻得油亮發黑,不過味道是真香,吃的時候,把刀一伸割下一塊就可清洗製作,特別的方便。

那時候,臘肉一般要家裡來了客人或者過節才會做一塊,所以臘肉是不會短時間吃完的,有時到了來年的秋冬季節,還會有頭年的臘肉。

掛在灶屋的臘肉,一般到了夏天就開始變了,顏色會偏黃、口感會“哈喉”,我們老家說的“哈喉”,就是有點鎖喉的感覺,時間越久,黃色和“哈喉”感越嚴重。並且,我還見過一次家裡的臘肉生蟲,那個蟲子並不是白色的“蛆”,而是一種灰色的彷彿有很多腳的那種😱我媽說沒事,可以吃,然後把生蟲那一塊切掉煮了,但那塊肉的味道完全沒有了肉香,不僅“哈喉”,而且有一種很重的怪味。不過那時的農村,肉是特別的珍貴,再難吃也算是葷食,是不會扔掉的。


然後再看一下,我家臘肉放冰箱的情況。

到了城裡以後,因為買新鮮肉方便,但過年前做臘肉已經成了一種傳統一種習慣,只是臘肉做的少了。每次臘肉做好後,我都會用食品袋一塊塊分裝起來,然後放入冰箱冷凍室,吃時取出一塊就行。

我和老公都在外地,每年到年底才回去,家裡老人又不愛吃臘肉,結果就是冰箱的臘肉經常是到來年春節還會有,但我從未發現臘肉有變質變味的現象。


以上的情況,充分的說明臘肉放冰箱保存比一直掛灶臺更好。以前農村的臘肉掛灶臺也是無奈之舉,一來沒有冰箱,二來做的臘肉多,也沒有那麼大的冰箱存放。

相比之下,臘肉掛灶臺比掛在其它地方肯定是更好的,灶臺上方不僅有煙燻而且還有高溫灸烤,這對臘肉的保存肯定是有好處的,並且,臘肉掛灶臺上特別方便取用,想吃就來一刀😀不過掛灶臺上的臘肉長期受煙熏火燎,清洗是比較麻煩的。

我是荷么姑,每天分享不同的美食心得,覺得有用請關注“荷么姑的煮婦日記”,歡迎您評論區留言交流。

荷么姑的煮婦日記


題主你好,我是四川人,我們這裡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要熏製臘肉,我來根據我保存臘肉的實際經驗,來說說臘肉到底是一直在灶臺燻好?還是一次燻好之後放冰箱裡好?

臘肉一直掛在灶臺上燻,那是以前農村沒有冰箱的無奈之舉。

但現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冰箱了,我覺得,臘肉還是一次燻好後放冰箱最好,實際上,我們這裡的農民也都是把燻好後的臘肉放進冰箱裡面保存的。

下面,我們來說說臘肉放放冰箱保存有哪些好處。

臘肉燻好以後,直接放在冰箱的急凍室裡面,這樣子就算放一年,臘肉也不會發黴和變質,吃的時候,提前幾個小時拿出來化凍就可以了。

而一直掛在灶臺上燻的臘肉,時間長了的,臘肉會被燻得黢黑不說,而且吃到嘴裡口感略帶苦味,沒有放進冰箱的臘肉口感好。



李茗說鄉村


說起農村的臘肉,第一次看到是在重慶,感到我的好多第一次都是在重慶。有人說在重慶有臘肉吃,天天都是過年。


第一次看到燻臘肉,是房東的男主人,用了兩個油桶子摞起來,然後把要熏製的臘腸,臘肉,還有豬頭,耳朵,豬蹄,都放在上面,當然在上面有鋼筋棍做好的支架,放好後又把上面捂嚴實,在下面燃燒柏樹枝丫,蒿草,花生紅衣,稻殼,不讓有明火,就是用捎帶點火的煙進行燻烤。燻至棕紅色,然後晾瓜在房簷下,注意不要讓野貓能抓到的地方。

第二次看到就是題主說的這種,我在酉陽去做公益,看到的土家族熏製臘肉,醃製好的臘肉掛在房樑上,下面是是一個烤火的碳火盆,用這種方法來熏製臘肉。



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各有各的做法,但是吃起來味道都是不錯的,想起蒜苗炒臘肉都要流口水。其實我還是贊成第二種做法,熏製好以後,全部收起來,冷藏,方便,因為做好的臘肉放在外面有時還是會有豬油滲出來。


生活習慣不同,熏製方法也不同,這個臘肉你想吃嗎?


黃曉紅果果


在每天做菜做飯的時候灶臺上有了一定的溫度,能保證臘肉長時間不會受潮而引起黴變,且燒火的時候有部份火煙燻上去能燻死一些蟲子,細菌之類。

如放冰箱短期內是沒什麼問題的,因為冰箱是靠電力工作的,不管農村或城市都會遇到停電的現象,有時一停就好幾個小時或者一兩天都說不準,這樣冰箱裡因冰解凍會產生一定的潮氣在冰箱裡頭,長時間在冰箱裡藏放,很難保證臘肉不變質,所以我覺得還是祖輩們傳下來的方法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