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邊界爭議不斷,我國最終強硬收回4.7平方公里僵持不下的領土

清末時期,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西方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我國許多領土被迫割讓,有些領土從此與我國分離,但有些領土在部分挫折後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俄邊界爭議不斷,我國最終強硬收回4.7平方公里僵持不下的領土

瑚布圖河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流經中國和俄羅斯的最東端的國際河流。在滿語中,它的意思是“一條流淌著沙子和黃金的河流”。綏芬河支流,全長114公里,而其中界河部分長99公里。雖然它只是一條5米多寬的小河,但它的本源卻是一級河流。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在早期,從小烏蛇溝匯來的支流被稱為小沙河。烏沙河又稱“烏紗河”。

中俄邊界爭議不斷,我國最終強硬收回4.7平方公里僵持不下的領土

這其中源於一個故事。據說在抗俄時期有一個馬監軍駐紮在河界。他看到俄羅斯兵匪挪動界樁,還時常騷擾邊境人民,非常氣憤。但是,朝廷不允許出戰。最後,束手無策的馬監軍將烏紗帽扔進水中,帶領清軍和村民勇敢地還擊敵人。後來,為了紀念馬監軍戰死疆場,人們因此稱之為烏沙河。

中俄邊界爭議不斷,我國最終強硬收回4.7平方公里僵持不下的領土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英、法、美、俄等國家相繼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1860年11月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訢與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承認了此前一直拒絕批准的中俄《璦琿條約》。這份《北京條約》中俄文共43頁。在《北京條約》中,將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

1886年,中俄簽署了《重堪琿春東界約記》。清政府在中俄邊境設置了“土、薩、啦、帕”4個界牌和16個標誌,確定了中俄邊界。

中俄邊界爭議不斷,我國最終強硬收回4.7平方公里僵持不下的領土

瑚布圖河源出俄羅斯維爾稀納桑杜加山西側。流至“帕”字碑北 3公里處與南北兩個三岔河匯合(南三岔河上游名吉林河,北三岔河上游名暖泉河),北流經東寧市亮子川、前營、五星等村到高安村接納大肚川河、小烏蛇溝河(也稱小瑚布圖河),過三岔口鎮轉東北,在團山子東北流入綏芬河。

中俄邊界爭議不斷,我國最終強硬收回4.7平方公里僵持不下的領土

直到1993年,中俄兩國重新勘定東部邊界,在琿春市春華鎮東北部的瑚布圖河旁,將4.7平方公里的土地從俄羅斯轉劃入中國琿春4.7平方千米土地。經過133年的分離,這塊領土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2014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在劃歸的土地上新確定了“界牌嶺、託倫崗、吉龍溝、紅漆樁、藍香坪”五處地名。瑚布圖河是中國最東部的流經中俄兩國的國際河流,水資源豐富,在下游建有大型灌區。產灘頭魚、大麻哈魚、鰭目魚等名貴魚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