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胡姓村探源


胡姓在高安也是大姓之一,在全市十大姓中排名第四位,據2005年的統計,全市有胡姓居住的村莊205個。在高安,胡姓村莊分佈最多的是楊圩鎮,30個;其次是祥符鎮,23個;第三是灰埠鎮,20個;第四是伍橋鎮,16個;第五是相城鎮,12個;第六是藍坊鎮,8個;第七是瑞州街道、大城鎮、龍潭鎮,各7個;第八是獨城鎮,6個;第九是汪家圩和石腦鎮,各5個;第十是太陽鎮和村前鎮,各3個。筠陽街道、荷嶺鎮、黃沙崗鎮、上湖鄉各2個,新街鎮、建山鎮、八景鎮、田南鎮、華林山風景名勝區各1個。聚居百戶以上的胡姓村莊有祥符鎮的豪花胡村、石腦鎮的相山胡村、楊圩鎮的巖上胡村、灰埠鎮的下車胡村、市上胡村,戶數和人口最密集的是八景的胡家坊,300餘戶、1500多人。

高安胡姓村探源


令人奇怪的是,高安胡姓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其來源,不管如何開支散葉,最後都歸於一個地方——華林。雖然全市有三個村註明是來自周邊縣市,如伍橋鎮的廟背胡家源自奉新上港,田南鎮的廣城胡家源自上高泗溪,建山鎮的高城胡家源自新餘江口,但追根溯源依然回到了華林


說到華林,許多人的第一印象無疑是高安市的華林,因為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不過,也有人會產生疑問,因為在江西,以華林為名的地方並不只有高安。比如與高安華林一山之隔的奉新,就在最近幾年亮出了“奉新縣華林山風景名勝區”的品牌;比如與高安的華林一衣帶水的宜豐縣,也有不少村莊坐落在華林山腳下;更何況,遠在九江市的星子縣也有個華林鎮。所以,《高安地名志》僅簡略記載高安胡姓大都源出華林就不大準確。因為後人們並不知道這華林是高安的華林、奉新的華林、還是宜豐的華林、星子的華林。

高安胡姓村探源


那麼,伍橋蔡溪胡村又是從何時何地來此立村的呢?據《高安地名志》載,伍橋蔡溪胡村是胡孟鑑於宋仁宗(公元1023-1063年)期間從華林遷來。說到這裡,前面敘述過的疑問就來了。籠統說個“華林”,人們就難搞清,這裡的華林是高安的華林,還是奉新的華林?因為,為了“華林胡氏祖居地”到底在何處的問題,奉新縣與高安市從本世紀初就開始爭論,結果爭論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最後的結論,因為誰也不服誰。

高安胡姓村探源


為何一個“華林胡氏祖居地”兩縣市都會爭呢?原來華林山很大,又是兩縣市的界山,同一座山,山北是奉新縣,山南是高安市,山南山北都留有胡氏祖先生活過的遺蹟。山北奉新一側有宋代名臣胡仲堯創辦的著名華林書院,山南高安一側有唐末高官胡城肇始的周嶺村。但是在古代,華林山一直劃在奉新縣的版圖內,並無山南山北之爭。所以,在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前各種記載華林胡氏發脈的史料都眾口一詞說,華林胡氏的開基祖是胡藩。胡藩因對南朝劉宋政權的建國有功,被賜土豫章(今南昌)之西,見新吳(今奉新)之華林秀美,遂築室卜居,具體地點就是今天的高安華林周嶺村。正因為如此,歷代史料談及華林胡氏必作“新吳華林胡氏”、“奉新華林胡氏”、“豫章華林胡氏”,獨獨不提“高安華林胡氏”的緣故。奉新人也就是憑著這些資料認定“華林胡氏祖居地在奉新而不在高安”的。

高安胡姓村探源


但是現在,奉新人依然這麼認定就沒有意義了。因為華林山畢竟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以後劃歸了高安,雖然華林山依然以脊為界一分為二,高安、奉新各得南北之半,但“華林”這個代表行政區劃的地名還是留在了高安,地處華林山南麓的周嶺村畢竟也落在了高安,自然而然,由胡藩開基的“華林胡氏祖居地”的招牌也當然要掛在高安。這已經是無須爭辯的事實了。高安市華林周嶺村

不過,按照蔡溪胡村的族譜記載,蔡溪胡村其實不是直接從華林周嶺遷來,而是從奉新縣會埠鎮的稻田村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代的周嶺村雖然風景秀美,但畢竟遠離塵世,顯得閉塞。所以胡藩在此築室為居後,並未有意讓其發展成村。是他的第25世孫、時任唐朝侍御史、封徐國公的胡城,因為唐王朝的覆滅而攜家聚族,從京城搬到這裡避亂躲難,重建家園的。此後,他告誡子孫,無論外面的世界怎麼精彩,祖居地是萬萬不能輕易捨棄的。於是他的後裔世代恪守著“長子留守祖業”的規矩,無論胡氏子弟如何有出息,每個房派都至少有一家留居周嶺,從而使得這裡始終保持著人丁興旺、世外桃源的顯貴氣象。

高安胡姓村探源


但到了北宋年間,彈丸之地的周嶺村已面臨土地奇缺與人口稠密的矛盾。有仙人指點說,此地能貴不能富,要想胡氏家族興旺,只有外遷是上策。於是周嶺胡氏後裔開始陸續遷往山外,有的往南,遷往筠州治地的高安;有的往北,遷入自己的戶籍地奉新。因為華林在當時是歸奉新管轄,所以周嶺人以遷往奉新的為多。其中胡城的第九世孫胡杞從周嶺遷到奉新會埠的稻田,胡杞的孫子胡孟鑑再由稻田遷回華林山南祖居地的山腳下建起了蔡溪胡村。

第一批從周嶺遷往高安腹地的是胡鑑保家,於北宋乾德年(公元963-968年)間遷到今灰埠鎮的錦洲龍口村。

第二個是胡欣然、胡宛然兩兄弟,於宋皇佑(公元1049-1054年)間就近在今伍橋的上花塢落腳。

高安胡姓村探源


然後是宋建炎(公元1127-1131年)間遷到今大城楊村境內的胡家、宋紹熙(公元1190-1195年)間遷到今獨城新華的合頭村、胡貓一、胡狗二兩兄弟於宋嘉定(公元1208-1225年)間遷到今荷嶺的三橋胡村、還有宋淳祐(公元1241-1253年)遷到今黃沙長沙鋪的胡劉村、宋鹹淳(公元1265-1275年)間遷到今荷嶺清溪的羊子報胡村和八景的胡家坊。

宋朝有周嶺人下山進高安,明朝也有,分別在明洪武(公元1368-1399年)、永樂(公元1403-11425年)、成化(公元1465-1488年)、嘉靖(公元1522-1567年)和萬曆(公元1573-1620年)五任皇帝期間。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華林山農民起義鬧得最猛的明正德年(公元1506-1522年)間,位處“土匪窩”華林寨下的周嶺人竟沒有一家往高安地界遷,不知當年官府大力圍剿華林寨時,周嶺人是如何躲避的。

高安胡姓村探源

高安市華林山慣竹坪

明朝過後是清朝。清朝立國,經過四朝皇帝近50年的戰亂與治亂,到康熙皇帝登基時已開始走向盛世。大概看到周嶺村人大部分都已遷走,留在村裡的少數居民也按捺不住外遷享太平的慾望。於是從康熙到乾隆(公元1662-1796年)130多年的時間裡,周嶺人已基本遷光,只剩一家留守著故居祠堂。籠統計算,僅高安就遷下來了22個胡姓家庭。

不知如何,周嶺人外遷的舉動被一個叫高小九的宜豐棠浦人看到了,他覺得這麼多現成空房舊屋棄之可惜,便於宋熙寧年(公元1068-1078年)間的某一日舉家搬到了這裡,等到了清乾隆在任的最後一年、清嘉慶開始的第一年(公元1796年)時,周嶺村已完全變成宜豐高姓人的家園。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連最後一戶留守祠堂的胡姓人也遷到奉新縣落戶了,以致如今的周嶺村,連一個胡姓人都沒有。甚至是整個華林山,都只有一個胡姓村,還是清嘉慶年間從高安祥符返遷到柏樹開辦造紙作坊才建村的。

高安胡姓村探源


以後,這22個從華林周嶺遷來的胡姓村便成了高安胡姓村的主要分衍源,其中最大的分衍源是灰埠的龍口和楊圩的巖上。全市共有31個胡姓村是從龍口分衍出去的,主要分佈在灰埠的盧圩、錦洲、錦江、沙洲等行政村、以及楊圩、相城等鄉鎮境內。全市由巖上村分衍出去的胡姓村有11個,主要分佈在楊圩、灰埠兩鎮境內。此外,祥符的豪花胡村、也是分衍較多的一個胡姓支源地。八景的胡家坊則成為全市戶數最多、人口最多的特大胡姓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