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一座輻射半徑很遠的“保外鄉”古寺,民間講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汕尾一座輻射半徑很遠的“保外鄉”古寺,民間講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廣東省汕尾市碣石鎮的玄武山元山寺,建成至今已有860多年曆史,為粵東地區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廟宇之一。玄武山有元山寺、福星壘塔、古戲臺、三臺保障、太平石、麒麟石、起龍巖、龍門石、四美亭等多處勝蹟,是粵東地區一處歷史悠久的景仰中心。

汕尾一座輻射半徑很遠的“保外鄉”古寺,民間講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元山寺內供奉有玄天上帝,至今還有“武當飛來”的牌匾,但寺裡同時也供奉釋加牟尼、觀音菩薩、彌勒等佛像,因此元山寺兼有釋道匯流的特點,世所罕見。在海外華裔、特別是閩南語系的港澳臺同胞中享有盛譽,是一個輻射半徑很遠的以“保外鄉”著稱的古寺(另有民間說法: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碣石灣注:這裡所指的潮州是指原潮州府地區。經考證,陸豐市的碣石、橋衝、南塘、陂洋、湖東、甲子、甲東、甲西等八鎮,在秦朝統一嶺南之後被劃歸龍川縣揭陽戍。

汕尾一座輻射半徑很遠的“保外鄉”古寺,民間講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一年四季,玄武山元山寺始終香火瀰漫,在絡繹不絕的人流中,來自馬來西亞、泰國以及新加坡的香客眾多。劉茂迪小姐是泰國僑民的後代,中文不是很流利。劉小姐說,她很小時隨父輩回來過一兩次,今年是她第一次獨自回來。她說,因不識路所以是到香港請旅行社帶過來的。劉小姐認為,朝拜是內心的一種信仰,而當地的傳統文化也非常有特色,是吸引她回來的另一個原因。


元山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古代碣石衛的歷史息息相關,它是古代粵東海防的軍事指揮中樞,歷經明、清兩代,數百年間,滄海桑田,大量珍貴寺藏文物和不可移動文化記載著中華民族特別是廣東沿海人民抗擊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輝煌史績。


碣石設衛之後,元山寺便是朝廷欽差、官員和名人賢達到這裡防務、聚會、遊覽、觀光、朝山瞻奉之地。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歷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碑刻、題匾。這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題匾《水德靈長》;光緒年間碣石鎮總兵劉永福的題匾《靈聲滿道》;同治皇帝的御賜匾額《威宣嶺表》和“詔書”以及其它提督、總兵和名人賢達等題匾多面,其中林則徐和劉永福的題匾被列為中華名匾。這些不可多得得珍貴文化均具有高度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同時也證明了碣石衛海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玄武山元山寺的宗教信仰地位。

戲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86年重建。造型古樸,氣勢雄偉。各種木雕石刻,人物花鳥栩栩如生,千姿百態,是一座工藝精緻的明代建築。開始時演海陸豐正字戲《三國演義》等連本大戲,每年從農曆三月初開始連演一個多月,農曆九月初又再連演。如今每到正月,都會有廣東潮劇院排演的大戲在這一上演數日,好戲連臺,人們都會搭起蓬布,風雨無阻,盛況空前。

古戲臺,元山寺和福星壘塔沿著中軸線遞高而建。福星壘塔拔地參天屹立於玄武山的最高處,冒於古榕濃蔭之間,歷來為船舶進入碣石港的導航標誌,人們登塔遠眺南海,帆影點點歷歷在目,素有陸豐八景“碣石觀海”之稱。福星壘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81年重建。在福星壘塔的東側有一塊龐然大石,其雄姿昂揚,儼然麒麟,因此得名麒麟石。在石上有清光緒十六年鎮碣使者鄧萬林題寫的“山不在高”,這句話對玄武山來說是名副其實。這塊矗立在起龍巖前的龍門石,經久風化,形態蒼老斑斕,專家鑑證為十萬年前的產物。

四美亭、自得居也環繞在塔的旁西,有良辰、美景、賞心、樂趣“四美”的雅稱,遊人們在這裡聊天談趣,觀賞風光。明萬曆年間,參戎鄭謙山、巡道成雨泉、姚龍聚會於山亭之上,共商抗倭大計,撰文共立了“三臺保障”的碑記。

汕尾一座輻射半徑很遠的“保外鄉”古寺,民間講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往西三公里到觀音堂嶺旅遊區觀賞水月古廟、海濱浴場和海邊多處古今名人磨崖題刻;向南四公里。可經石洲文化公園往田尾山海岬,觀賞海底花園、古炮臺遺址我掛有林則徐《蒼海恩波》題匾的天后宮,更可面海一掬滄瀾,盡遊興。

汕尾一座輻射半徑很遠的“保外鄉”古寺,民間講玄武山佛祖顯潮州


玄武山旅遊區以秀麗的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元山寺神秘的宗教氣氛及周邊景點和區內熱情周到的服務,喜迎八方遊客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