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的祖先喜歡種植槐樹?它和科考有何關係?

槐樹作為北京市的市樹,在北京城鄉處處可見,幾百年的古槐也不算太稀罕,通州中倉小區西門處就有一棵,長在一處高高的平臺上,四周圍著鐵欄杆。時有附近居民給大槐樹披上紅緞帶,擺上供果,這不禁使人想起不少人家的家譜裡提到的“自山西洪洞縣喜鵲窩大槐樹下遷來”。

作者 劉宗永


為何我們的祖先喜歡種植槐樹?它和科考有何關係?

為何我們的祖先喜歡種植槐樹?它和科考有何關係?

嘉靖《通州志略》通州分治圖,明代舊新二城清晰可見。

先有糧倉 後有城池

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升潞縣置通州,名取“漕運通濟”之意,這是通州得名之始,距今已869年了。明代嘉靖《通州志略》記載,“金於通州置豐備、通積、太倉三倉。元更置十三倉。”元代以前,通州沒有建城的記載,相傳以籬寨為城。可以說,明代之前,通州是先有糧倉後有城池。

明代通州有舊新二城。舊城是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副將孫興祖所建。“城在潞河之西,甃以磚石,周圍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峻整嚴固,屹然為京東巨鎮。”開四個城門,“東曰通運,西曰朝天,南曰迎燻,北曰凝翠。門各有樓。”正統年間,因西關廂置大運西、南二倉,“建新城以護之,亦甃以磚,高三丈二尺,周圍八里,連接舊城。西面為門二:一曰南門,一曰西門。亦各有樓。”

明代通州糧倉共有四個,大運西倉、大運中倉,永樂年間建的大運東倉,天順年間添建大運南倉。其中西倉最大,號稱“大倉”(太倉)。中倉第二,東倉最小,中倉和東倉位於舊城內,西倉和南倉位於新城內。

通州自古就有種植槐樹的記載。明嘉靖年間《通州志略·物產志·木類》載,通州有“松、柏、檜、榆、柳、槐、楊、桑、椿”。古人有詩歌詠漷縣八景之泮宮古槐:“黌宮喬木幾經年,常送風聲入耳邊。雨潤新枝還密密,月明疏影自躚躚。浮雲棲老南柯郡,餘澤沾窮泮水泉。憶昔栽培深有意,花黃催客上青天。”

古槐已成地理標誌

初次到中倉的朋友問及路線,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車站路中段路東有棵大槐樹,進來就是中倉小區。”這棵古槐成了最明顯的地理標誌。

古槐長在一處高高的平臺上,四周圍以鐵欄杆,樹身掛綠色小鐵牌,只有樹齡在100年到300年的古樹才有資格佩戴這樣的綠色“身份證”:古樹(二級),豆科國槐,北京市統一號碼:11011200024,住址:中倉小區西門外。

據2003年出版的《通縣誌》記載:通縣境內古樹,有國槐、楸樹、銀杏、側柏、刺槐、毛白楊等114株,其中一級古樹16株,二級古樹37株。根據2007年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古樹核定的相關資料,中倉共有古槐14株,其中一級古槐2株,二級古槐12株。

中倉兩棵掛紅牌的一級古槐樹齡都在300年以上,其中一棵位於北京市交通運輸職業學院通州校區內。古槐所在地,明代建有武定庵。據《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記載,這裡1913年前後形成街巷,巷子依庵而名,定名為“武定庵衚衕”。衚衕東西走向,西是水月院衚衕,向東不通,為死衚衕。著名紅學家李希凡先生就“出生在武定庵,在此度過了難忘的童年,並且接受了早期教育。根據李希凡先生介紹,李氏家族在此已經居住了二百餘載。可見此衚衕歷史之悠久。”(楊家毅《中倉》)

武定庵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根據1990年的地圖信息,此處蓋起六層樓房小區時,武定庵衚衕即消失,所幸古槐得以保留。

另一棵一級古槐位於上營村(已拆遷)濱河路江米店17號院內。這棵古槐據說是清代順治年間的,有四百多年曆史了。明清漕運興盛時,南方各省隨船而至的運夫多居住在此地,因運夫多有南方口音,所以曾名“蠻子營”。1946年前後更名為“上營”。上營村已經整體拆遷,現在此處高樓林立。這棵古槐默默地見證了這裡從上營村到運河商務區的歷史變遷。

嘉惠堂與中國廣播之父

通州的古槐樹大多是二木成林,成組分佈。但位於中山街57號(路北)的二級古槐一株,東50米處卻有四棵一般槐樹,這五棵槐樹東西排列成一行。車站路通州區住建委院內有兩棵二級古槐,東西相距僅兩三米。住建委北辦公樓外有一棵一般槐樹,這棵槐樹與中倉小區西門處的古槐相距不遠。根據光緒年間的地圖與1992年的通州城區圖對照,這幾棵老槐樹大概位於明清倉場署東北方向,正當刑錢府(刑部和戶部的派出單位辦公地)的位置。新華南路北京東方紅旗廠家屬小區2號樓東側有一棵二級古槐,向東八九米,還有一棵同樣粗壯、樹齡相當的古槐,但沒有統一編號。西向不遠10號樓西側有四棵一般槐樹,自成一行。這組大槐樹位於新城北街(今中山大街)南側,明清西倉的北門外以東附近。

中倉小區內還有幾組古槐。第一組是小區北門內9號樓東北側的兩棵二級古槐,東西相距約16米,成行並列。東邊古槐東5米左右,西邊古槐西5米左右各有一棵一般槐樹,高大參天。這四棵大槐樹兩兩一組,總體上成東西一行,彷彿四大天王巍然屹立,述說著中倉的歷史。

第二組古槐分別在正對小區西門的26號樓中端北側和26號樓東端南側。根據古代地圖與當代地圖對照,此處大約相當於郡廟(通州城隍廟)的位置。第三組古槐位於29號樓南側和33號樓東頭北側,二樹南北相距約十米。這兩棵古槐和周邊樓座共同圍成了一箇中心花園。

據《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記載,這兩棵古槐所在的區域舊為彌陀庵,在通州舊城西南角。彌陀庵巷,南北長約50米,呈“L”形。因該巷南端鄰近彌陀庵(彌陀庵不在巷內)而得名。

據楊家毅著《中倉》記載,在彌陀庵衚衕“有一座院落叫嘉惠堂,在這裡曾誕生過一位大人物。他就是被譽為中國廣播之父的劉瀚先生。他開中國廣播事業之先河,是劃分我國廣播事業有與無界限的人。根據《中國廣播之父劉瀚傳》記載,劉瀚的祖上在乾隆年間就從山東招遠來到此地。說明該衚衕在清中期就已經是居民區了。1889年6月29日,劉瀚就出生在這裡,他的童年在這裡度過,早期教育也是在這裡接受的。”

位於西順城街南側的古槐,原來屬於張文妤家。張文妤是北京市第二針織廠一名退休工人,1991年拆除平房建設中倉小區樓房時,由張家變賣給國家,這棵樹的財產權性質就由私人所有變為國家的公共財產了。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支塔影認通州。”中倉的這些古槐,見證著中倉小區、中倉街道和通州區的發展歷史,隨著歲月的流逝,古槐會更加令人珍惜。

延伸閱讀

古槐情懷

為何我們的祖先喜歡種植槐樹呢?一是槐樹可以做各種實用的建築材料,嫩葉嫩芽可以食用,槐木可以取火,可以做槐簡、槐槽,槐膠還是一味中藥。槐樹冠蓋高大,蔭下乘涼,再愜意不過了。

為何我們的祖先喜歡種植槐樹?它和科考有何關係?

位於上營濱河路的一級古槐。王健攝於2010年

二是槐樹被賦予了豐富的精神意義。槐樹在古代是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徵,槐樹下是人們參謀議事的好地方。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由此槐樹便與古代官職有了聯繫,成了官職的代名詞。古代漢語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槐”+“官”相連的名詞,如槐鼎、槐棘、槐衢。

槐樹多種在院落大門兩側或者行道旁,是常見的行道樹。“白水過庭激,綠槐夾門植”。(晉代潘岳《在懷縣作》)據《三輔黃圖》載:“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牆屋,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槐市”類似現在的書市,後也指學舍。

民間俗語“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古人視槐樹為神,為其造祠立廟供奉。河北《唐縣誌》記載:“古槐,在縣署二堂東,大數圍,高聳旁陰,無一枯枝,下有槐神祠。”山西《汾陽縣誌》載:“仙槐觀,在城隍廟之北,相傳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統中,遇異人投藥其中,倏長茂如初。故州人飾觀以仙槐名。今觀中他槐亦盛。”

因槐樹與書生士子仕途相關聯,因此歷代文人喜歡在庭院中植槐,以期盼子孫發達。槐樹還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故有“槐花黃,舉子忙”一諺。

來源 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