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秦都随笔四:渭柳依依

春天,这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春色醉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漫步来到渭水南岸。这里,沿河一排垂柳,似乎竞相随风摆弄,也似乎竞相害羞,其形状婀娜多姿,其品味醉人心扉,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此多的绿色!如此多的柔美线条!如此多的细腻感觉!如此多的让人折服的嫩叶!不管工作多么忙碌的人,只要来到了这里,一定会欣然享受这无限的风光。

想想这渭河边的柳树,她们应该会解春风之情吧?“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在万千柳条之中,看那些燕子,来回穿梭,虽然它们不懂人的言语,却在柳树间用歌声赞美春风。极目远眺,看蓝天白云,人的心胸豁然开朗;驻足稍息,柳树辫子抚弄人的头发和脸庞,让人觉得:这柳树啊,她们不仅会解春风之情,而且还会向人撒娇!触摸这些柳条-----这些干净的绿色的生命,美如处子,真的让人爱不释手,让人心底产生一种感动!让人心中多了一份力量!

想想这渭河边的柳树,她们有没有听过《阳关曲》呢?“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千多年以前,诗人王维在渭城留下了这久唱不衰的《送元二使安西》,至今吟诵起来依然琅琅上口。当年的渭城朝雨和轻尘早已不知去向,然而当年的青青柳色不就在这里吗?假如王维还活着的话,那么他来到这渭水河畔会作何感想呢?

想想这渭河边的柳树,她们会不会寂寞呢?她们默默地却坚定地驻守在河畔,日夜凝望着渭水东流的方向,时刻倾听着渭水潺潺的声音,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雨沧桑,无论水涨水落,这些柳树始终保持谦逊质朴的本色,从不过分张扬,从不过多苛求!多少年来,来往的过客无数,行人的脚步匆匆,有在柳树下乘凉的,有倚靠柳树歇息的,有折柳辫编筐的,有砍柳树烧柴的……然而这些柳树始终站成不屈的身姿!

想想这渭河边的柳树,她们可曾记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汉文帝(刘恒)二十二年(公元前一百五十八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以防胡人侵扰。为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来慰问后,军营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很快,文帝到了,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这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天子。而守营的士兵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好长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细柳军营在周亚夫的治理和带领下,蔚然成为咸阳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风景,体现了一种坚贞的品德,一种忠诚的情怀,一种忘我的精神!

想想这渭河边的柳树,她们是否会记得渭水河畔的岁月沧桑?如果说渭水是向前奔流不息的生命,那么这些柳树就是永恒守望的见证。她们见证过那个孩子的母亲曾经是渭水河畔放羊的姑娘,她们见证过那位白发老翁曾经是渭河北岸摆渡的船夫,她们见证过“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绮丽景色,她们见证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旷秋之美,她们见证过这里千百年来人们经历的辛酸苦辣和离愁别恨,她们也见证过这里千百年来历史的悲喜荣辱和兴亡更替!

想想这渭河边的柳树,她们可曾记得当年三秦子弟放歌渭水的情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东方六国,号令秦国的三军将士手执戈矛,斗志昂扬,沿着渭水,向东而去。

《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让人感怀不已!这里的柳树久历风雨沧桑,不骄不躁,不惊不怒,不卑不亢,她们妩媚动人却又自然谦逊,使人内心充满无限敬意!

漫步渭水河畔,看渭柳依依,我的思绪飘向远方,飘向远方!

渭柳啊,我永久的眷恋,请接受我一个卑微者的敬礼!

(WG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