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民都進城了,農村就空閒了沒人住了怎麼辦?

老丁68543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的觀點:

其實從各方面綜合來看,農村不會出現真正的空閒。

儘管現在農村選擇進城的越來越多,但是這個是片面性的,我們也要看到其實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農村。

很多人選擇遠離農村

  • 原因一:

之所以很多農民選擇進程,是因為他們在農村勞作了一輩子,對這個地方太熟悉,覺得沒有發展前景,認為不及城市繁華熱鬧、不及城市方便快捷。

  • 原因二:

因為子女在城市安家落戶,需要他們過去幫忙帶孩子。儘管他們不想去,但也還是會以孩子為先,選擇跟著孩子一起定居在城市。


很多人選擇迴歸農村

  • 理由一:城市生活壓力大

現在的年輕人,要想在一線、二線城市定居,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城市的生活開銷大、成本高,自己的收入來負擔這些開支經常是處於持平狀態,並不能有太多的積蓄。城市的生活節奏比農村快很多,壓力也會大很多,所以很多在外面工作久了的人,很多選擇回到老家。


  • 理由二:農村發展潛力大

現在的農村,跟以前的農村不一樣了。耕種技術越來越先進,可種植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而不是僅限於以前的水稻、小麥、棉花等經濟作物。

很多人選擇回農村創業,發展有機農產品,或者從事養殖、果木種植等方面的事業。再加上現在互聯網和電商越來越發達,農村也能很好的把自己家鄉的特色產品銷售出去。而這些東西,在城市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 理由三:農村環境好,適宜養老

農村地大物博,沒有城市的喧囂和擁擠,也沒有城市的車水馬龍,生活相對自在悠閒。很多老年人會選擇回到農村定居,安度晚年;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選擇在農村買地,作為度假場和休閒場所,或者是單純的體驗農村的原生態生活。


政策扶持

  • 第一:整合耕地

將以前零散的土地整合到一起,然後由人統一承包。這樣一來,土地的使用率會大大提升,有人種地,然後就會有人力缺口,進行招工就會是新的崗位。

  • 第二:建設新農村

很多地方現在其實已經開展起了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把各個地方居住人口少的整合到一起居住,增大土地使用面積。雖然很多人選擇去農村,但是並不是所有農村人都有能力去農村的。中國農村人口數量那麼大,不可能都湧向城市。

不管是哪個地方,人口有流入就一定會有流出,所以不會出現農村真正空閒的情況,頂多是存在形式和以前不一樣。


MayYi朵拉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去打工,見慣了外面的世界,十有八九都不會農村了。

現在我去過的有些偏僻的小山村,叫993861村,就是村裡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大部分農村出去打工的只是做些體力活,沒有技術,沒有辦法,甚至一些上了歲數的還是要出來做工,這些日日夜夜辛辛苦苦賺的錢,除了自己在外面花銷,寄回家裡也沒有剩多少,這些人遲早還是要回到農村。

有些農村條件還是不錯的,想我們這裡,大概從2008年以後,娶媳婦對住房的要求越來越高,家裡的存款,再借點錢付上首付就可以買房了,所以說家裡現在就剩下老人了。

上大學出去的這些人,天南海北的,甚至都留在了外面大城市,一年也就回來一次兩次的,在家也待不了幾天,有時候見到這些人,覺得他們空落落的,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心裡面,年齡大了還是希望和孩子在一起,這是傳統。

現在國家對農村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回村創業的越來越多,鄉村旅遊的興起,農村也越來越好,農村有了活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短期內不會出現農村空心化的問題,至少不會大面積的出現。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也意識到了農村的重要性,所以下一步農村將會成為人人嚮往的夢境。








淄博紙品日化


我五十二歲了農民,帶兒子進城務工二十多年了,家裡建四層樓房,老爸媽留守家中,家裡養點雞鴨,菜園種點菜,我過年回家蠻享受,老爸媽老了,我們也榮歸故里,人老了都想葉落歸根,所以農村的房子十年後會有更多的人歸鄉入住,國家發展好,經濟強,農村將成為下個十年,二十年人們夢中嚮往之地,不怕沒人住!


老徐歸來


就拿我們村來說吧,還在村裡居住的都是老人居多,年輕人都外出工作了,很多還在外地定居了。村裡的人口真的是越來越少,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村裡才能熱鬧起來。

我是客家人,我們那邊都是圍龍屋居多,修建的年代都比較久遠,都出去了,沒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經很多都塌了。

還有就是耕地,真的好多都荒了。小時候跟著父母一起種菜澆水的那些地都是雜草叢生,每次回到村裡看到荒地,都感慨萬千!我覺得農村空了沒人住還好一點,畢竟節日都會回到村裡,自然會熱鬧一陣,地慌了才是大問題!!!

我覺得那些荒地有條件的話可以利用起來,我自己想過,就是把荒地承包起來,因地制宜,種些果樹,再挖兩口魚塘,果樹圍著魚塘,再在果樹地裡養些雞鴨鵝,再種點菜,就很完美了。


悶騷男的一點智慧


隨著現代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必然會有很多房屋空閒下來沒有人住,慢慢的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優勝略汰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比較農村的艱苦生活始終抵不過城裡的優越生活。

就比如我們村吧,我家住在陝北的黃土高坡,村子不大總人口有三百多。但是現在實際生活在農村的只有四五十人,而且大多都是老年人。年紀大了勞動力下降,也不再想著出去外面打工了。在家種幾畝地可以維持生活,沒事的時候大家坐在村中央的大柳樹下,吧嗒著旱菸,聊聊家常,說說家長裡短來打發著剩餘不多的時間。

年輕的都去外面打拼了,很多在城裡買了房子。哪怕是現在沒有買房的,買房也會是他們的奮鬥目標那也是遲早的事情。工作忙大多數人一年回家有數的兩三次,一般都是逢年過節才會回家看看老人,孩子也大多住在城裡,因為要上學。年幼的孩子大多都以城裡人自居,忘了也不懂,其實自己還是個農村人。


那麼當待在農村的這些老人,在十年二十年後都會慢慢老去,現在在城裡打拼有了家誰還願意回老家呢?即使回來也沒有了立足之本,田地荒廢不在適合耕種,也就沒有了生存的資本。慢慢的農村也將荒廢,只留下零星的幾人孩子堅守。

從這些現狀,我們不難得出,農村房屋的空閒沒人居住,這將是歷史的必然走向。


鄉情星星


如果農民都進城了,農村就空閒了沒人住了怎麼辦?我來回答你,其實你的擔心是多餘的。


首先,農民不可能都進城。世界上即使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也有農民住在農村。城市化率最高的(以城市作為國家的除外)在80%-90%之間,也就是說,即便極端情況,也還有10%的人口住在農村,而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城市化率即便到70%,也還有好幾億人口要生活在農村的。因此,擔心農村沒有人住是多餘的。

其次,農民進城是世界性趨勢。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口的城市化率,將從2010年的53%,提高到58%;亞洲和非洲這兩個人口最多的洲,城市化率也將達到51%和50%。推進城市化率的主要目的,就是擺脫貧困,實現發展,尤其是發展規模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所以說,農民進城總體上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減貧的需要。對農民進城,要積極支持配合。

第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讓農民進城,不是簡單化的把農民房子拆掉,然後住進樓房就萬事大吉,那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要讓農民在城市住得下,還要留得住,關鍵在於發展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既可以發展地方的特色經濟,特別是在深化農副產品產業鏈上下功夫,也可以利用勞動力與資源優勢,發展加工業,最終吸引農民就近進工廠就業,獲取穩定的收入來源。

第四,有利於更好發展農業。我國有十四億人口,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必須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真的到了農村只有較少人口零散居住,反倒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實現大面積的發展種植業,發展規模農業,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農業比較效益,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所以,我的結論是,暫時不用擔心你們都進城、農村空閒了沒人住。而如果真的只有少數人居住在農村,反而更加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無夢到天明


如果農民都進城了,農村就空閒了沒人住了怎麼辦呢?

現在的農村確實是冷冷清清的,因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留在農村的都是老年人,孩子,病人和殘疾人等。在小平的老家,村子裡很多房子都沒人住了,因為有很多人在城裡買房了,舉家都搬進城裡去了。有一些村子裡幾乎都搬走了,就剩下幾個老人,成了真正的“空心村”。村子裡到處都是雜草,房屋也是破敗不堪,一片廢墟。


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城裡買房居住,很多人會擔心以後沒人種地了怎麼辦,農村沒人住了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國家非常重視 ,根本不用我們擔心。去年土地確權工作已經全面結束,宅基地確權正在全國進行,這是國家為了進一步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為以後的拆遷和土地流轉奠定基礎。

農村大量閒置的宅基地,破房爛院的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國家為了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肯定會採取措施的。在小平的豫南老家,聽說很多農村的宅基地要回收,國家統一建房給農民居住,這樣農村會更整潔,更美觀,把農民集中在一起居住還便於管理。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沒有人願意留在農村種地。老年人想種地但已經是力不從心,所以農村很多土地無人耕種,土地撂荒嚴重。針對這種情況,國家肯定不會袖手旁觀的。以後可能會把農村土地集中在一起,流轉給種糧大戶和種植公司,農民以拿租金或者分紅的方式獲得土地的收益。


隨著“鄉村振興”計劃的不斷推進,未來農村建設的會越來越好。國家為了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農村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背鄉離井的農民工朋友在家就能有很好的發展,誰還願意到外面受罪呢?所以說未來的農村會再次繁榮,根本不用擔心農村沒人住。


豫南小平


如果農民都進城了,農村就空閒了沒人住了怎麼辦?

確實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了,現在留守在農村的多是六十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很多民房鎖頭看門,庭院周圍雜草叢生,以往農村大人小孩快樂的喧鬧聲,現在變的冷冷清清了,繁榮熱鬧的農村,現如今已去不復返了。

那麼,如果農民都進城了,農村就空閒了,沒人住了怎麼辦?不必擔擾,這是好事!

你想想看,總有部分農民是會紮根農村的。這樣,進城的農民不再回農村,他們把不種的土地到出來,流轉給留守在農村的農民種,這樣就改變了過去人多地少,種地不掙錢的局面。同時,有利於土地歸大戶經營,實現正真的農業機械化,也有利於加快新農村建設。

不久將來,留守在農村的這一代老人,一旦離開農村,農村真的就沒有多少人了。到那時,農村必然將迎來新的一輪改革,很多“空心村”將不在存在,合村並鎮,農村必然將從新規劃。同時,農村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總之,農民都進城了,農村就空閒了沒人住了,這也不必擔心,農村也不會出現那種局面。農村總有遠見的農民會留守在農村的,農村是有前途的,留在農村,紮根農村的農民必大有作為。


沙塵暴5478


現在的農村早已不是那個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了,在農村,有錢的人家都蓋起了小洋樓,家裡都是彩電,有wifi,生活也算得上比較舒適自在。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喜歡進城打工,而那些在村裡蓋起了小洋樓的人也是城市裡面努力打工的人,要想依靠在村裡的活計過生活,大概也只能求個溫飽,其餘的都不敢想。而且要年輕人守著自家的那幾分地也是不可能的,平時的村子裡面是比較空空的,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紀,歲數大的人守著自己的家生活。

二、攀比的心理

那些出去打工的年輕崽,只有節假日和過年的時候回來。回來的時候在父老鄉親面前給人感覺混得很不錯。因此村裡那些沒進城打工的小一點的崽崽都很羨慕這幫出去打工賺了很多的錢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們。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在城市裡打工的人都會回家過年感受過年的喜慶以及一家團聚的氛圍。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就算在城市裡混得好還是不好,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回家,因為家就是他們的避風港。有一句話就說得很好,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

這些在城市裡打拼得年輕人們,一般過年回到家,就會有很多的聚會,在酒桌上最常見的話題就是,你是我們這裡混得最好的什麼,在城市買房,混得真好之類的話。一般在農村,就連那些長輩也會覺得這個人賺的錢多,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比較看得起這種人,所以也越來越多的農村在城裡買房,即使只是買一個套間那種,就認為你特別有能力,往往這種人會受到很多人尊敬,所以就給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一個奮鬥的目標,那就是在城市買一套房。

三、農村人嚮往城市便利的生活環境

為什麼那麼多的農村人這麼嚮往城市的生活,除了互相攀比的心理外,還有城市的交通發達,生活環境便利、還有各種社會福利。比如城市的教育會比較好,離醫院也近。而且生活會過得多姿多彩。晚上可以出去逛逛街,這在農村裡只能窩在家裡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大家下班後可以去夜宵攤上聚聚,喝酒,暢談人生。在城市裡生活好處就是工資高,資源多,生活便利,學習機會多。

四、農村人嚮往城市美好的生活

出去打過的年輕人多多少少對這個世界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也有眼界。覺得自己不想像上輩子那些人那樣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當自己有能力可以跳出那個自己從小生活地方,融進自己父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生活,內心會有一種自豪的感覺。在農村裡生活的人,整天接觸的就是自己村裡的事或者人,沒接觸過不同地方的人。當溫飽問題解決後,大家都想得到更高層次的精神娛樂。在農村是沒有城市這麼多花樣的。大家都渴望自己的生活層次得到提高,可以像城市人一樣生活在城市裡。

有夢想,有慾望,而且懂得去實現,對自己人生來說是一個負責任的表現。不管你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憑藉自己的力量爭取得到自己渴望的生活,我覺得這是勇氣可嘉的人,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用自己的行動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鄉村甜蜜


春節返鄉,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少了、房空了、沒人氣了”。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深度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安家,造成了農村房屋大量空置,土地資源低效利用,這個現象令人擔憂、應當重視。

 農村空置房成為農村的另類風景

  我的家鄉是裡下河地區的一個普通村莊。我家居住的村西頭,共有4排34戶人家。按照連續半年無人居住的空置房標準,34戶人家中有空置房18戶,佔比超過了一半。即便是嚴格意義上的無人居住空置房,也有5戶,空置率達到14.7%。父親跟我閒聊說,平時走在村子裡,看到的都是緊閉的大門,搖晃的窗子,這樣的“風景”真是“無處話風涼”。父親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我們該如何對待和處置這些空置的農房?如何有效盤活農村的資源資產,並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這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

空置房的成因分析

  農村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的空置房?通過與鄰居的閒談交流,找到了一些原因,雖然還不夠系統深入,但也基本上說明了問題。

  一是農民對舒適生活環境的追求。我們居住的地方,繫上世紀70、80年代人口快速增長而形成的新居民點,當時為了節約耕地,每戶宅基地僅有2分多地,鄰里間隔很小,為了不影響房屋陽光,只能砌成“五架樑”式的平房,一般只有兩間臥室和一間堂屋,居住環境不好,生活也不方便,已經不能滿足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他們普遍有搬遷置業的想法。

  二是轉移農民對“故土”的眷念。我們這個地方比較重視教育,大部分年輕人都通過讀書,到城裡工作和生活了。父輩們又擔負起到城裡照看孫輩的責任,跟隨子女在城市定居生活。也有人在縣城買了房子,接子女進城讀書。農村人講求落葉歸根,一般都會在村裡留套房,即便這些房屋長年空置甚至荒廢。

  三是生活方式轉變產生新的需求。受城市生活方式影響,農村人逐步擺脫“世代同堂”的觀念,開始追求自己的“私人空間”,已婚子女不再跟父母一起居住,分家後年輕夫婦一般居住在新砌的婚房裡,老人們大多生活在老宅裡,或在附近搭建一間簡易的房屋。

  四是產權流轉不暢造成的空置。房屋流轉不暢,造成了農房的空置。現行法律規定,農村房屋只能在本集體組織內部買賣,近年來農村人口加快向城市流動,留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需要買房的本村人更少,農村房屋既不好賣也賣不出好價錢。

空置房引發的問題

  農村大量空置房的存在,給農民個人和整個村莊都帶來了不同層面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影響了村容村貌。年久失修的空置房,有的屋面破損,有的門窗壞損,有的僅存斷牆殘壁,使得村容村貌十分凌亂,煞是難看、有礙觀瞻。而且,農村空置房大多存在安全隱患,對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二是浪費了土地資源。農村空置房侵佔大量耕地,以我們居住的地方為例,即便宅基地再小,戶均也在150m2左右,4戶空置房就佔了1畝耕地,嚴重浪費土地資源。舊的空置房退不出來,有建房需求的又要佔用新的耕地,致使耕地資源越來越少,土地資源利用率越來越低。

  三是造成了資產損失。前些年,農民普遍對房屋進行了修葺,有錢的人家重新翻蓋了房子,經濟不太好的也會簡單裝修下,我的左鄰右居的房子投入都在10多萬元。這些年,磚瓦、木頭、鋼筋、人工等費用上漲得厲害,房子的成本還要大許多。這些房屋的空置,對農民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四是攤薄了公共資源。相較於城市而言,財政對農村的公共設施投入明顯不足,加上大多數村集體經濟實力較弱,農村建設發展的資金更是捉襟見肘。大量的農村空置房,加大了農村垃圾收集、道路交通、用水管道、自來水供給、有線電視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佔有了農村本就有限的公共資源。

  五是阻礙了鄉村振興。目前,基層政府對待農村空置房,存在左右為難的情況,要拆又拆不起,沒有能力支付房屋拆遷、土地歸整所需要的大量補償資金;不拆的話,又給村莊的統一規劃治理及新農村建設帶來極大的困難

 空置房問題解決的政策建議

  針對農村空置房的現狀,需要從規劃管理、退出機制、產權規制等多方面入手,著力優化農房充分利用的市場機制。

  一是緊緊抓住鄉村振興重大戰略。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戰略機遇期,積極調整農村政策,重塑鄉村形態。更加重視農村功能區佈局規劃,在保護好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的基礎上,加快形成一產在農村,二三產業集中在小城鎮,農民生活居住在鎮區的村鎮功能佈局,通過農民生活居住的集中化,解決好農房空置和公共服務分散不足等問題。

  二是充分利用土地指標重大紅利。居住環境差是引發農房空置的重要原因,但問題的關鍵是農村建設發展缺乏資金。要充分用好耕地佔補平衡政策,積極開展村莊整治、土地整理,將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上市拍賣調劑,獲得較高土地出讓收益。一方面,為打造農村優越居住環境籌集資金,讓居住在農村的人留得下來,讓想到農村居住的人願意過來;另一方面,為農戶退出空置房給予合理的補償,讓離開農村的農民轉得出去。

  三是探索開展農房確權重大改革。完善農村閒置宅基地和空置農房政策,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聯營、入股等方式,發展農村旅遊、養老等產業,盤活利用空置農房。引導農民讓渡房屋使用權,將空置農房轉讓給有需求的城市居民、返鄉鄉賢等人群,提高農房利用率、資產收益率。

  四是逐步實行有償使用重大制度。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下,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對農民還不富裕的地區,允許本集體組織成員繼續無償使用宅基地,但對超面積和空閒的宅基地,要增收一定的費用;對經濟發達、人地關係緊張的地區,可以考慮推進宅基地有償使用,通過加大用地成本約束,促使農民將閒置的農村房屋及時退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