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01.

早上接到父親電話,他說自己發燒了,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

父親今年65歲,母親去世後,他就獨自一人在老家生活,好幾次,想要接他到我身邊來,他都說:“在家習慣了,哪兒都不想去。”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本來過年時,想一家三口都回家陪父親過年的,回家的前一天接到不要外出的消息,同時我父親也打電話,讓我們不要回老家了。

前幾天跟他聯繫,父親還說自己可忙了,在村口值班,讓經過的車輛登記,我叮囑“你要把口罩戴好啊”,父親點點頭,說身體很好。

得知父親生病,我想回去看他,他卻跟我說:“不要回來,我生病有人照顧,醫生已經幫我檢查過了,也許就是感冒。”

我心裡很難過,一種無力感灌透全身,在父親最需要自己的時候,我不能陪伴在身邊,只能等待,希望他身體能夠趕快好起來。

其實,身處漩渦的人又何止我一個,有人比我更無助。

有個姑娘父母生病,她也無法陪伴左右,眼睜睜看著自己父母離去,哭得蹲在地上站不起來。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誰不希望可以陪伴在父母身旁,握緊他們的手給予溫暖的力量,可是,有的時候就是無法做到,她寫道“這是我這輩子最卑微最低賤的樣子”,這句話讓我一下子淚崩了,心被扎得很痛很痛。

再多的語言都是蒼白,唯有等待,讓未來變得好起來。

02.

昨天,我好友玲子給我打電話,問我:“你能不能幫我去出租屋看看兩個孩子?”

玲子是一位單親媽媽,父親患癌,年前的時候已經做了4次化療,身體很虛弱,出院時玲子不放心,直接陪父親回了老家。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原本想在老家呆兩天,幫父親辦一下年貨就回家,兩個孩子就別來回跑了,讓他們在家安心寫作業。

誰知,到家後,村子就被封了,特別是他們從外地回家的人,村長還要求每天測體溫,不要輕易出門。

可是玲子心裡很急,擔心9歲的兒子會不會照顧好6歲的妹妹,不得已,才給我打電話求助。

掛了電話我就下樓,跑到她家一看,兩個孩子正在看電視,方便麵已經快吃完了。

我強忍著眼淚,給孩子們把屋裡收拾一下,又做了一頓飯給他們吃,看著他們狼吞虎嚥的樣子,我淚水在眼眶直打轉,跟孩子們商量:“你們跟我回家吧?”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不行,我們不能出去,要聽話在家裡待著。”哥哥搖頭,妹妹也跟著說不行。

我給他們留下足夠的食物,答應每天都會去看他們,臨出門前,哥哥叮囑我:“阿姨,要帶口罩哦。”

一句話讓我再也控制不住,淚流滿面,在困難面前,孩子們都在長大,他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堅強和隱忍。

雖然,我不知道玲子什麼時候能回來,但我相信,這次的離別已經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了承擔。

03.

重壓之下,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父親生病後,我一度不敢看朋友圈,因為朋友圈裡,讓我們見識到,什麼是“眾生皆不易”。

大過年的,有位老大爺騎著自行車出來賣糖葫蘆,已經便宜到一元一串,可惜街上沒有人。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有位出租車司機,每天給公司上繳的費用都跑不出來,都是貼老本往外掏,家裡還有生病的孩子。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有位小飯館的老闆,愁得每天睡不著覺,冰箱裡壓著15萬的貨,天天賠房租。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有位打工的夫妻,帶著孩子來深圳,已經連續一個多星期沒有出門,每頓的菜都要省著吃。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

那些不工作,就交不起房貸的人;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那些不開店,就還不上貸款的人;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那些為了工作,夫妻分離的人。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有這樣一句臺詞。

生活總是這麼艱難嗎?還是隻有小時候這樣?”

“總是如此。”

有的人,活著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有的人,活著只是為了活著。

04.

這段時間,聽過太多的悲傷和感動,每每讓我淚流滿面。

我最難過的,是面對生活的一種無力感,想要全力以赴,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起。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可是難過,對於現實來說無濟於事,我們可以悲傷,但更需要振作起來,認真思考,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多地幫助到身邊的人。

羅素·羅蘭說: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那麼,現在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1、多一點耐心

聽話在家裡待著,儘量避免出門,有的人已經開始遠程辦公,孩子也已經開始上網課。

雖然我們出不來門,但可以不停止學習,多看看書和資料,等恢復正常工作後,就可以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2、多一點愛心

我們社區沒有一個疑似病例,就因為社區工作做的好。

有人專門組織了愛心團隊,挨家挨戶打電話,瞭解各家的實際情況,有生活用品需求就登記下來,會有超市的人來對接,物品送到小區門口,由愛心人士送到需要的人家門口。

這樣就避免了很多人的外出,也解決了大家的實際需求。

這樣的愛心行動,讓我們社區的凝聚力空前增強,我們知道,自己不再孤單,有一群人在你身旁。

“父親生病後,我不敢再看朋友圈”:我此生從未如此卑微

3、多一點正能量

精神,決定一個人的狀態。

這幾天,跟孩子談的最多的話題,是通過這件事我們學到了什麼。

孩子說:“等長大了,要去學醫,也要像那些叔叔阿姨一樣,有能力可以去治病救人。”

在鍾南山醫生、李蘭娟醫生,以及千千萬萬個醫生身上,孩子看到了榜樣的力量,這難道不是一種正能量嗎?

身處困境,更能看到人性的美好。

在困難面前,正是父母給孩子引導樹立價值觀的最好時候,因為積極向上的精神,才是我們不斷成長的力量。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好好善待自己和他人,努力地生活下去。

春天已經來了,我們出門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