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第二次大戰大勝後,張作霖為何不給最大的功臣郭鬆齡升官?

木沐_Y



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徹底打敗了吳佩孚,正式入主關內。戰後,張作霖冊封群臣,就連張宗昌這種大老粗都被封山東,但是唯獨少了立下最大戰功的郭松齡。郭松齡何許人也?北洋時代的韓信也不為過。很多人說這是張作霖的帝王之術,效仿李世民貶謫徐茂公,為的是更好地讓郭松齡輔佐張學良。本人並不認同這個觀點。

李世民貶謫徐茂公時年事已高,並且預計到自己年數不多了,而當時李治懦弱,也並沒有與所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有太多交集,,李世民下此決定。但是張作霖還非常健壯,並且郭松齡是張學良的老師,關係那是相當好。所以此舉並沒有必要。

我認為,之所以張作霖不冊封郭松齡就像當年宋高宗殺岳飛一樣。你岳飛想的是收復失地,迎回徽宗。我高宗想的是偏安一隅,做我的江南皇帝,你岳飛想革我的皇位,我先把你的命革了。

同樣,你郭松齡理想遠大,什麼共產主義,三民主義樣樣精通,你想讓東北變個樣,甚至你還想讓中國變個樣,我老張是個大老粗,啥文化也沒有,我就想當我的皇帝,享受我的榮華富貴,誰敢動我的地盤,我就打誰,我把槍桿子拿在手裡,在軍閥混戰的民國我稱霸一方,我要啥有啥。你郭鬼子想借我的兵實現你的理想,你也不打聽打聽東北姓啥。

總之,郭松齡軍事才能無敵,但是總體上政治理想和老張不一樣,本質上不是一路人,郭松齡替老張打下北京已經夠了,老張已經把能給他的都給他了,但是你郭松齡想改造東北,對不起,不可能。

對於為什麼張作霖把老郭安排為少帥的老師,可能就是張作霖預感到郭的政治理想會在以後變成現實,但是老張可能覺得自己活不到那個時候了,所以讓郭好好輔佐少帥,可能期望少帥在以後有一番大的作為,不是像他一樣,打了一輩子,不過最後是個土皇帝,中國早晚要統一。統一後真正的大人物正是郭這樣的人。老張也是在期望小張能成為蔣毛那樣的人吧。可能有點誇張了..

個人愚見。


小寧說古今


官還是給升了的,張學良是京榆駐軍司令,郭松齡作為張學良副手,也升任副司令,這沒毛病。藉此說張作霖一碗水沒端平,給後來郭松齡反奉找藉口不合適。每個人在團隊裡的角色要有清醒認知,說起來大家都是奉軍五虎,但張宗昌、楊宇霆他們是獨立帶兵的諸侯,郭松齡一直是張學良的副手,是張學良這一系的人,分地盤張學良分到的是北京直隸,沒道理再給郭松齡單獨分一塊地盤。


正職張學良的能力怎麼樣,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就是少帥少東家。郭松齡是軍校教官,因為被張學良看中,才獲得帶兵機會,張作霖也知道老兄弟帶的部隊有問題,才建軍校,準備把部隊朝正規化靠攏,這一部分任務,是交由兒子張學良負責的,也就是新組建交給郭松齡的八旅,和自己帶的三旅。正因為知道練兵非自己所長,又信任郭松齡,才把新建部隊都交由郭松齡編練,郭松齡也確實把部隊練的比奉軍老部隊要強,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被吳佩孚打的很慘,也就是張學良、郭松齡帶的這支新部隊能雖敗不亂有所抵擋,致使玉帥吳佩孚突破山海關後也沒能有什麼拓展,算是幫奉軍保住了底線。第二次直奉大戰,也是以這支部隊為班底組建的第三軍的一點突破,加上馮玉祥在背後給吳佩孚捅刀子,形成全面開花,直系北方部隊完全崩潰,奉系不但奪得京畿重地,還一直把勢力擴大到長三角地區。這裡面作為日常主管負責第三軍部隊的郭松齡功勞大不大?

當然很大,可問題在於他功勞再大,他也是張學良這山頭的二把手,論功行賞,張作霖已經把京畿重地的駐軍權都交給兒子的山頭了,老頭自己也在京城參與核心決策層,周邊當然就是心腹部隊,張家父子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張學良手底這支部隊肯定不能像外放去山東、江蘇督軍的部隊那樣成半割據半獨立狀態,軍頭本人更是如同節度使一樣,握一省軍政大權。因為這整幅家當,將來都是小六子的,人家起點層次更高,不在乎、不眼紅這一省一地的權力。可是這就苦了這山頭上老二郭松齡了,老子立那麼大功,屁也沒撈到,就升個副司令?!從這一點看,這人本來也是心懷異志,本來他安安心心繼續張學良副手職位,到頭他可就是奉軍老二,多半還是專門提小六子主管負責軍權的,他那麼急著要地盤幹嗎?!很簡單,他顯然一直打著借張家的窩,孵自己的蛋的主意,奉軍二梯隊新軍編練,他確實花費心血不少,功勞很大,但是正職的張學良,不插手、不干涉,給他提供一個沒有制肘的舞臺,難道不是他成功的基本條件?
張學良這個人,我也覺得德不配位,但在當時這些二代裡面,小六子已經是知道好歹輕重,有相當氣量的一個人了。張學良本身的少帥身份,在二梯隊新軍建設上,雖然他沒插手具體事物,可是隱性的資源傾斜,軍資糧餉不愁,沒人刁難沒人剋扣,這些難道是郭松齡可以靠個人努力能得到的?張宗昌獨立帶軍,最後督軍山東,仗打得怎麼這麼先別說,他的人馬可是他自己一手拉扯出來的,郭松齡借張家東風,編練的部隊,可是張家自己組建起來的,沒郭松齡什麼事,打天下時跟著打工,分果子時,想跟合夥人一樣分錢?


李三萬的三萬裡


瞭解張作霖,瞭解奉系的人都知道張作霖的拜把子以及他手下的五虎將,這裡面就要說到郭松齡的資歷問題了,郭松齡是在1921年才在奉軍有點名聲,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嶄露頭角,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建功立業,整體來說,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一個將領僅僅三四年的時間就可能成為奉系的五虎將,要麼說郭松齡不夠格,要麼就是奉系這個五虎上將整體都是水貨。

郭松齡灰暗的前半段人生

郭松齡是遼寧瀋陽人,據說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真假就不知道了,反正到了郭松齡這輩,妥妥的三代貧農,年少時候的郭松齡還需要幫工種地,直到他父親找到一份工作,郭松齡才有了學習知識的機會。

從學歷上來說,郭松齡也算是清末一代較為有軍事儲備的人才,1905年清政府在奉天大北關設立奉天小學堂,郭松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隨後被選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郭松齡畢業之後擔任盛京將軍衙門衛隊哨長,得到朱慶瀾賞識,後來朱慶瀾到四川駐防,也將郭松齡帶在身邊,武昌起義後,非四川籍將領被迫離開四川,郭松齡只得返回奉天。

由於早先已經參加同盟會,回到奉天之後郭松齡參加了反清起義,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逮捕,據說當時是韓淑秀冒死攔截刑車,聲稱郭松齡是其未婚夫,並未參加革命,總而言之,郭松齡神奇的撿了一條命,還撿了一個媳婦。

1913年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這個學歷在當時中國已經是能夠排的上數的,但是畢業之後郭松齡沒有死心塌地的給北洋政府賣命,在北京講武堂擔任一段教官後,得知孫中山組建了護法軍政府,1917年郭松齡就到廣州投奔孫中山,支持護法運動,郭松齡能夠有這樣的思想,也跟郭松齡早年參加同盟會有關,可以說,郭松齡一直是一個擁有革命思想的新式將領。

然而護法運動失敗,郭松齡只得再次返回奉天,當時郭松齡在東北逐漸站穩腳跟,郭松齡本身是瀋陽人,又有很多同學,經人介紹最後投入奉軍陣營,以郭松齡的“黑歷史”,張作霖能夠留下,還是看重郭松齡的學歷。

當然以郭松齡這樣的人才,張作霖一直都是即想要,要不想重用,當時張作霖正在發展軍備,十分缺乏優秀的中下級軍官,1919年3月,張作霖開辦東三省陸軍講武堂,

對於郭松齡這個從中國陸大畢業的“人才”,就讓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

郭松齡作為奉系五虎上將夠不夠格?

郭松齡在東三省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期間,脾氣極為暴戾,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的,作為一名高材生,在當時的成就應該不僅僅於此,如果僅僅當一個戰術教官何苦要等到1919年,郭松齡在陸大畢業的時候就是了啊!

這麼多年兜兜轉轉,為的是什麼?

如果不是遇到少帥,估計這輩子都很難出人頭地,少帥作為東北講武堂第一期的學生,能夠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這裡面少不了郭松齡的“幫忙”。

正因為如此,兩個人的歡喜好到了一定程度,少帥逢人邊說: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用張作霖的東北話說,兩個人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張作霖當時也有意培養少帥,因此將郭松齡當作託付之人,讓郭松齡擔任少帥的副手,將奉系精銳交給少帥的三八旅。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奉系一敗塗地,三八旅在山海關阻擊直系的追擊戰績中,算是露了臉,但是並沒有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

後來奉軍“整軍經武”,在軍備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於1924年再次發動直奉大戰,此時的郭松齡竟然成為奉系五個軍中的一個副軍長,這種升遷的速度,簡直令人咋舌。

在這次戰爭中,郭松齡雖然立功,但是個人表現也不突出,在戰場上還違抗軍令,差點帶兵撤退,還是少帥前去追回,所謂的軍事指揮能力也並沒有表現出多少。

郭松齡再一次帶兵打仗,就是率領奉系七萬精銳進行倒戈,除了倒戈前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奉系進行偷襲取得勝利外,僅僅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就完犢子了,郭松齡反奉失敗的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是這絕對掩蓋不了郭松齡在軍事領導上無能的表現。

不行的人,永遠都是不行!

當然,郭松齡不行還能擔任五虎將,總體上來說,還是奉系五虎將太渣,五虎將除了郭松齡外,還有姜登選、韓麟春、張宗昌、李景林,姜和韓是日本陸士畢業,軍事教育方面應該是比郭松齡要好一點,在奉系內部是與楊宇霆交好,憑藉實力得到重視的,他們向來瞧不起郭松齡以太子洗馬的方式上位。

而張宗昌和李景林則是以草根的方式在奉系逐漸站穩腳跟的,以軍事才能來說自然是不如郭松齡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松齡能夠成為奉系五虎將,本身自己能力一般,而整個五虎將也比較水。

我們可以看出,郭松齡儘管有一定的學歷,在當時已經是炙手可熱的人才,但是仕途卻屢屢碰壁,最終能夠在奉天出人頭地,還是因為當時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郭松齡在結識了張學良後,才在奉系內得到重用,但是就資歷和戰績來說,稱其為五虎上將,還是表明奉系人才匱乏。


史論縱橫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因第二次直奉大戰而引發的一件事情,不過在說之前,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這一時期派系的說法。所謂派系其實就是當時袁大總統下臺,自己的北洋軍閥被三人分割,從而自立門戶的叫法。其中,段祺瑞的部隊稱為皖系,而吳佩孚的隊伍則為直系,奉系自然就是張作霖的隊伍了。而直奉大戰,就是吳佩孚與張作霖的對抗。

郭松齡與第二次直奉大戰,不只見戰功也能看人品

有第二次直奉大戰,那必然就有第一次直奉大戰。其實這還是老吳、老張結盟引起的內部戰爭,1920年他們一致對皖系。皖系一落魄,直奉便對上了。在第一戰中,奉系軍沒佔到便宜,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第二次直奉大戰。

時隔四年,直奉第二次大戰再度展開。這一戰張學良親自出戰,他的副手便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郭松齡。當時張學良為第三軍的軍長,老郭則為副軍長,另外,第一軍正副軍長分別為姜登選、韓麟春。

老郭雖然作為奉系的著名大將,又深得張學良厚待,但與老張大帥關係一般。特別是老張大帥的愛將楊宇霆,就與老郭更為不睦。

戰爭開始後,第一軍很快便攻入了九門口與石門寨,小張少帥便認為由老郭帶五團精銳悄悄增援石門寨,從而奪取側背戰場。眼看著自己到嘴的肥肉要被人吃走,姜登選與韓麟春當然不樂意,但礙於小張少帥的面子,他們也不好說什麼。

於是韓麟春便擠兌老郭了,說:“這個計策真好,你剛好可以露露臉,又能立個功。”老郭一聽就急了:我可不佔你們的便宜,我就從山海關正面攻進去。老郭竟真的帶著隊伍走了。

姜登選此時發作了,說原本就計劃好的了,他這樣就是將我們的計劃打亂了,這是大罪。然後他就派了韓麟春去老張大帥那裡告了老郭一狀,可想而知,他們的關係非常緊張。

但當時小張少帥將老郭給追回來了,據說當時場面十分感人,大有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勁頭。老郭對小張少帥非常感激,甚至流下了懺悔的淚水。

後來便是老郭奮發圖強,帶著那五團精銳以及一腔激憤,置於死地而後生,一鼓作氣就打到了秦皇島。就此,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勝利大告終,老郭堪稱出生入死,功不可沒。

可是,老張大帥對此事的處理相對雲淡風輕,只給了老郭一個京榆駐軍司令部副司令的官職。而姜登選卻成了安徽督軍,有了自己的一隅之地。

這件事本來就讓老郭窩氣不已,沒想到姜登選後來竟然將安徽給丟了。這不是更讓人生氣了嗎?所以在姜登選逃回奉天途中時,老郭居然把姜登選給扣了下來,直接槍斃。

先不說這件事老郭做的對不對,反正作為奉系的高級將領,姜登選是死是活那應該是有老張大帥定奪的。當然,老郭此時已經不受老張大帥支配了,人家有了新靠山,已經拉夥單過了。

但對於老郭這一行為,還是深為他人詬病,說其心胸狹窄,不夠大將之風。反正就此,老郭的人品就被這樣定格了:不局氣。

分析郭松齡叛變內因:私心與公憤混於一體,是對是錯難區分

人品不局氣就不局氣吧,人們萬萬沒想到,老郭竟然還是個叛徒!原來,後來老郭攜夫人去日本進行軍事考察時,得知老張大帥向日本買了不少武器,要與國民政府開戰。

當下老郭就大義凜然,直接與馮玉祥合作。其實老郭那時是深受小張少帥重視的,隊伍的事都由他說了算。但老郭就利用這樣的便利,直接把手下七萬大軍都帶走了。這件事發生之後,惹得老張大帥直接罵小張少帥:混蛋!

不過老郭的下場也不併不怎麼樣,他本以為馮玉祥會是個合作伙伴,可卻不知道自己被馮玉祥給算計了一把。所以,老郭叛變沒多久,便被奉系給抓住了。不但被槍斃了,兩口子還被曝屍三日,這算是夠慘的了。

很多人認為,老郭之所以叛變,那都是因為當年直奉第二次大戰沒給他合適的封賞。要說這一點,可能還真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引子,老郭眼皮子再淺,也不至於就這麼急吼吼地拉隊伍單幹。

之所以要叛變,說起來還是蠻複雜的。就說老張大帥吧,他本來對於老郭就不怎麼友好,他一直認為老郭動機、個性等方面都不夠可靠。而且,老張大帥不止一次告訴小張少帥:用人就要各方面人才都用,而不能單靠老郭這樣一種人。

大概因為不夠受老張大帥的重視吧,老郭內心還是很失落的。與此同時呢,楊宇霆作為老張大帥的親信,那又是一丁點都瞧不上老郭,兩個人可謂針尖對麥芒。可是人家楊宇霆有人撐腰,不管他們兩個有什麼事,老張大帥那肯定是站楊宇霆一隊的。

為此,老郭都要憋出內傷來了。可偏這麼個時候,老張大帥又與日本人不清不楚,一副媚日樣子,這就讓老郭非常看不下去了。當時在日本他就和國民政府的代表韓復榘溝通過這件事:張作霖如果真對國民軍動手,我肯定打他。

其次,老郭當時叛變時與馮玉祥簽了一份秘密協議,協議裡是什麼內容呢?那就是等到他將老張大帥辦掉之後,西北的領土歸馮玉祥所有,而直隸、熱河則由李景林主持,他自己就要大東北。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來,老郭要叛變,受老張大帥的不公待遇、被同僚擠兌確有其事,但想要單幹握一方兵權也是事實。他自己在叛變時有一條口號是要聽從小張少帥的,東三省以少帥為首。可這明顯與那協議不符嘛,這就足以可以看出野心的老郭也非籠中之物。

有人說所有打著大旗號而鬥爭的人,要麼是聖人,要麼就是私心。老郭顯然不是聖人,而私心在某種程度上可見一些。所以,他叛變不只是為國為民為少帥,更是為了自己。如果將此看作私心與公憤混合而生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不是就更加能讓人理解一些了呢?

參考資料:《試析馮玉祥與郭松齡反奉的失敗》


汗青正浩


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郭松齡立下汗馬功勞。可是戰後,張作霖並沒有獎賞郭松齡,這也造成了郭松齡後來的“反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郭松齡劇照)

郭松齡是正規軍校出身,不論治軍還是打仗,都有很強的能力。不過,由於他籍籍無名,出身綠林的張作霖認為他書生氣重,起先對他並不感冒。

好在,郭松齡在東北陸軍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時,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抱負得到了張學良的欽佩,兩人在校期間便亦師亦友,很談得來。

張學良畢業後,擔任東北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郭松齡也在他的極力舉薦下,被張作霖委任為衛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

走馬上任後,郭松齡對軍紀散漫的衛隊旅進行了軍事整治。經過一年的時間,衛隊旅軍紀作風煥然一新,戰鬥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讓張作霖對郭松齡有了初步的認識。

隨後,郭松齡奉張作霖的命令,協同張學良到吉林剿匪。他身先士卒,又很有謀略,在他的指揮下,很快就肅清了吉林一帶的土匪。自此後,他便開始得到張作霖器重。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當時,直軍火力強大,奉軍潰敗而逃。唯有郭松齡指揮的三八旅,不僅撤退有序完整,還以少勝多。憑著頑強的戰鬥力,將直係軍閥的兵力攔在了山海關內,最終讓他們攻取奉天的計劃泡湯,同時還護衛張作霖全身而退。

戰爭失敗後,郭松齡幫助張作霖訓練新軍,針對奉軍的弊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三八旅,經過他的訓練,很快成為奉軍中的威武之師。

他因治軍有方,獲得了“大公無私、量才使用、信賞必罰、甘苦與共”這樣的美譽。

(張作霖劇照)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再次打響。

郭松齡被張作霖任命為第三軍的副軍長,和張學良互相配合,與第一軍將領姜登選和韓麟春成為奉軍主力。

在這次征戰中,郭松齡依然沒有辜負張作霖父子的厚望,浴血奮戰,屢獲戰功。特別是山海關大捷,讓他更是名聲大振。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志在奪取天下的張作霖,對參與戰爭的部下,自然要論功行賞。

本來,張作霖打算讓姜登選接管江蘇,郭松齡接管安徽,張宗昌接管山東。

誰知道楊宇霆橫刀奪愛,非要做江蘇督辦。

楊宇霆可是奉軍中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是張作霖的智多星,還為擴大奉軍實力作出了許多貢獻,比如建立海軍、修建鐵路、搞土地改革,鼓勵農民墾荒,發展東北經濟等等。最重要的是,他督辦東北軍工廠,製造了大量槍支彈藥,為奉軍做大做強,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保障。

所以,當楊宇霆向張作霖提出要做江蘇督軍後,張作霖經過權衡答應了他。

這樣,楊宇霆接管了江蘇,姜登選改為接管安徽。

可這樣一來,立有大功的郭松齡,則啥好處也沒得到。

(楊宇霆劇照)

那麼,張作霖為什麼什麼也不給郭松齡呢?是因為分封的不夠嗎?顯然不是。張作霖不獎賞郭松齡,其實另有原因。

其一,目無軍紀。

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學良和郭松齡分別擔任第三軍的軍長和副軍長,他們負責從正面進攻山海關。

當時,姜登選和韓麟春負責的第一軍則從山海關側面進攻。

誰知直係軍閥在山海關的正面增派了巨大的兵力,所以激戰了很久,第三軍都無法突破。

此時,九門口和石門寨一帶眼看就要攻下來,張學良為了早日攻下這兩個地方,把幾個將領召集起來開會。會上他說,想讓郭松齡從第三軍中抽出五個團,增援第一軍。

儘管姜登選和韓麟春都認為此舉有搶功之嫌,可這個決策也是取勝的良策,所以他們只得同意。

會議結束後,韓麟春對郭松齡說,這個計策不錯,你又可以露臉又能立功。

郭松齡一向驕傲自負,根本瞧不上韓麟春等人。聽他這樣一說,臉色一沉,表示他絕不會沾別人的光,還是按原計劃進攻。

說完,他未經張學良同意,便衝動地把精銳部隊撤走了。

姜登選見此,連忙說,這樣不服從上級指令,完全打亂了原定計劃,實在太膽大妄為了。於是到張學良那裡告了郭松齡一狀。

最後,還是張學良將郭松齡給追了回來,才沒有節外生枝。

(張學良劇照)

張作霖得知此事後,對郭松齡這種目無軍紀的行為非常不滿。所以,他覺得有必要打壓一下郭松齡。這樣,等張學良接班後,才有可能駕馭得了他。

其二,政見不同。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郭松齡見張作霖雄心勃勃,準備繼續攻打其他各省。他非常不贊同張作霖這種軍閥行為,因此一再請求張作霖“退回關內,保境安民”。

這和張作霖的想法相背,自然讓張作霖不高興。再加上郭松齡和其他將領關係處得不是很融洽,因此有人趁機對他大加構陷,張作霖愈發認為他不忠。

正是出於這種種考慮,張作霖最終沒有封賞郭松齡。

然而,讓張作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竟讓郭松齡大為不滿,最終對他倒戈相向,從而造成奉軍內部一次最大的分裂。

(參考史料:《張作霖傳將軍》《張作霖傳奇》)


張生全精彩歷史


提起“東北王”張作霖,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農民出身的草莽英雄,軍閥混戰時,盤踞東北地區,在當時是一個舉重若輕的大人物。但是,每個人都有過去,張大帥也不是出生就是東北王的。

郭松齡是張作霖手下的一員虎將,是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極為倚重的心腹。不過雖然張氏父子對郭松齡寵愛有加,把他從一介白丁提拔為東北軍高級將領。但在1925年,郭松齡卻突然反水起兵反奉,差一點要了張作霖的老命。郭松齡反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率領奉軍主力浴血奮戰,立下大功,但戰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張作霖卻讓郭松齡坐了冷板凳,連個督軍的位置都沒給他,讓郭松齡懷恨在心。那麼張作霖一向大公無私,為何論功行賞卻沒有郭松齡的份?

第一,奉系集團雖然是張作霖當家,但實際上是張作霖和一群結拜兄弟組成的聯盟,張作霖論功行賞不得不考慮其中的利害關係,用地盤和利益來籠絡那些結拜兄弟。說白了,大家都是原始股東,公司有利潤了股東們自然要分紅。郭松齡雖然是經理級別,職位很高,做出的貢獻也很大,但畢竟只是個打工的,沒有分紅也很正常,只是郭松齡一直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第二,郭松齡是個難得的人才,是張作霖給張學良安排的首輔之臣。但張作霖知道兒子不爭氣,根本駕馭不了郭松齡,郭松齡也不是那種甘為人下的角色,所以張作霖故意壓一壓郭松齡,也借其他幾方勢力牽制一下郭松齡。只是張作霖沒有想到,郭松齡心量狹小,竟然公然起兵反奉奪權。

第三,張作霖把督軍之位給了楊宇霆、姜登選等人,有為張學良清除異己、幫兒子鋪路的想法。就像任命結束後,張作霖對郭松齡說的一樣:我把他們都打發到南邊去了。張作霖把最有威脅的幾個大佬都趕到了南方,為張學良和輔助他的郭松齡大展手腳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否則這些大佬留在身邊,張學良根本駕馭不了他們,必然寸步難行,可以說張作霖用心良苦。只是郭松齡心太急,也沒有看透老帥的心思。其實等到不成器的小六子接班,還不是任由他折騰。

郭松齡反奉,在近代東北是一個重大的事件,是清朝滅亡辛亥革命以來,東北波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戰亂,影響極其深遠,對張作霖和奉系集團是個沉重的打擊,勢力也大為衰落。

在奉系所有人的眼中,郭松齡就等同於張學良。現在最恩寵、最信任的人反了,也為後來奉系埋下重重危機,等於在張作霖心中剜了狠狠的一刀,也讓他在所在人面前都覺得抬不起頭。

在處理郭松齡反奉的善後會議上,也難怪張作霖氣得破口大罵:“我姓張的用人,向來一秉大公,賞罰分明,並不是我自己養出來的都是好的。小六子(張學良)這個損種上了郭鬼子的賊船……郭鬼子這個鱉羔子,到瀋陽來,打個行李捲,只有兩個茶碗還有一個沒把的。小六子說他是個人才,能吃苦耐勞,我一次就給他兩千塊大洋,給他安家。那時候他感激的把他媽給我當老婆他都願意。他自以為有功,在座的誰不比他資格老?湯二哥和我穿一條褲子,出生入死,現在和郭鬼子拉平輩。小六子上了賊船,郭鬼子教他學李世民……”

張作霖一生崇信關羽,講究忠義,對所謂的離經叛道、忘恩負義深惡痛絕。

沒想到郭松齡這一刀子,來的如此突然,捅得如此之太狠,即使這樣一向氣度大量都東北王,也疼徹心扉,事後將郭松齡不僅處決,還在小河沿曝屍三日,並將其慘象拍成照片分發東三省全境。

當年很多人為郭松齡反奉大唱讚歌,罵張作霖這行為太過殘忍。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聲音,似乎更多地代表普通民眾對郭松齡為人的認識,在《盛京時報》則登有一副對聯:“論權、論勢、論名、論利,老張家哪點負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爾夫妻佔得完全。”


鐵桿軍迷


首先要說一下,張作霖還是給郭松齡升官了,只是沒給他地盤。之所以這樣,一是因為楊宇霆的阻撓,二也有故意壓制郭松齡,好讓張學良以後更好的掌控他。

楊宇霆因為個人恩怨,故意壓制郭松齡的發展

郭松齡是張學良的心腹,早年張學良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讀書時,郭松齡就是他的教官。張學良因為賞識郭松齡的才氣,在踏入軍界以後,就把他從講武堂調到自己手下當副手。此後隨著張學良在奉軍中的地位日益增高,郭松齡也是步步高昇。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戰敗以後,張作霖發現自己原來那幫老兄弟打仗實在差了點,於是大力提拔軍校出身的軍官,以提高奉軍實力。郭松齡因為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表現出色,加上張學良的提攜,也得到了張作霖的重用。

但是這些軍校出身的軍官又分兩派,一派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學生,以楊宇霆、姜登選等人為代表,稱為洋派。而另一派是國內軍校畢業的土派,以郭松齡、李景林等人為代表。這兩派之間矛盾不少,尤其是楊宇霆和郭松齡之間勢如水火。不過楊宇霆是張作霖的心腹,所以郭松齡對他也無可奈何。

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郭松齡指揮奉系主力攻打山海關,為擊敗直系立下了汗馬功勞。奉系獲勝以後大舉入關,搶奪了不少地盤,郭松齡原本有意出任江蘇督軍。然而楊宇霆捷足先得,在張作霖面前搶先要了這個位子。郭松齡又退而求其次,想去安徽,楊宇霆卻在張作霖面前推薦了姜登選。

就這麼一來,郭松齡什麼也沒得到,自然是心存不滿。這也為後來叛變張作霖埋下了伏筆。

張作霖壓制郭松齡,除了楊宇霆的進言,還有自己的考慮

張作霖之所以壓制郭松齡,當然不僅僅是因為楊宇霆的進言。確實,他對楊宇霆很信任,楊宇霆的話對他的影響也很大,但是他也絕非偏聽偏信之人,之所以壓制郭松齡,還有為張學良考慮的因素。

張學良的軍事上水平一般,在第一次、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郭松齡雖然只是他的副手,但是實際上指揮工作全部是郭松齡負責,因此張學良在軍中的功勞,實際上全部是郭松齡的。

張作霖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擔心郭松齡如果自己有了地盤,能自己籌餉自己練兵的話,那麼張學良未必壓制的了他。軍閥時代這樣的例子可不算少,所以張作霖故意不給郭松齡任何地盤,還是讓他當張學良的副手。這樣可以避免郭松齡獨立性太強,可以讓張學良以後更好的掌控他。

所以張作霖雖然把郭松齡提升為奉軍京榆駐軍副司令,大大提升了他的職權,但是卻沒有給他地盤。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最終會逼反郭松齡,只能說世事難料了。


不沉的經遠


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獲得了大勝,也讓張作霖距離中國一哥的位置近了一步。在這次戰役中,郭松齡功不可沒,但是張作霖為啥沒有給郭松齡升官呢?

後來,郭松齡反奉,就是對張作霖不封官而耿耿於懷,最後下定決心,起兵反奉。

這次奉系內部爭鬥,損失巨大,傷了東北軍的元氣。

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都幹了些什麼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不甘心失敗的張作霖積極整軍經武,並總結失敗教訓,重用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郭松齡等新派軍人,整肅軍紀,訓練新軍。幸運通道(零三零九九七點抗)張作霖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張學良任參謀長,實際由郭松齡代理。張作霖將奉、吉、黑三省軍隊統一以“東北軍”的番號,取消師制,改為旅制。張學良的第三旅改為第二旅,郭松齡的第八旅改為第六旅,仍合署辦公。郭松齡憑藉張學良的支持,對二、六旅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二、六旅成為東北軍的精銳。

1924年10月中旬,第二次直奉戰爭打得異常激烈。郭松齡率第3軍從正面的平地仰攻山海關,韓麟春、姜登選率第1軍從側面在山海關西南方的山地向長城各個隘口進攻。第1軍先傳捷報,攻入了九門口和石門寨。在軍事會議上,張學良提議暗中從山海關正面戰場調出5團精銳,由郭松齡親自指揮,增援石門寨側背戰場。姜、韓不願郭松齡來“搶功”,無奈這一決策既是正確的,又是張學良提出的,只好表示贊同。

會議結束時,韓麟春對郭松齡說:“這計謀好啊,你也好露露臉,也可以立功嘛。”郭松齡脾氣倔強,自尊心又極強,聽了韓麟春這句風涼話,臉色陡然大變,忿忿地說:“我郭某從來不沾別人的光,我還是從山海關正面打過去!”說完掉頭就走,衝動之下,他將帶來的5個團也撤走了。

張學良得知郭擅離職守後,連夜策馬加鞭追趕郭松齡。在九門口的一個小旅店,張學良追上了郭松齡。張學良來不及喘口氣,便對郭松齡說:“茂宸,咱倆到後院,我跟你說幾句話。”到了後院,張讓郭坐在一個板凳上,說:“茂宸,你要幹什麼?從前,我是你的學生,可今天不同啊,我現在是你的長官,沒有我的命令,你擅自率領部隊撤離石門寨,破壞了整個軍事部署,這怎麼行?現在,我身上什麼也沒帶,你要抗命,就開槍把我打死!不然,就得服從我的命令!”

郭松齡看著張學良,眼中慢慢流出了眼淚:“我違犯了軍法,現在只求一死!”

張學良提高了聲音:“你真願意死?你要給我爭臉面?這很簡單!那你上前線去死,何必讓我處死你!你率部跟敵人去拼,戰死不是比處死你好嘛!”張學良說著,自己也淚流滿面,拉著郭松齡的手,說不下去了。就這樣,在戰局緊要關頭,張學良重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總算把固執的郭松齡追了回來。

郭松齡在憤激之下,置生死於不顧,督率所部,勇猛攻擊 一口氣打到了秦皇島。

張作霖為啥不給郭松齡當官

張作霖原先預定由姜登選去接江蘇,郭松齡去接安徽。不料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結果楊去了江蘇,把姜登選擠到了安徽,郭松齡則落了空。郭松齡在此次直奉戰爭中功高而未獲賞,心中極為不滿 。

張作霖是一個很精明的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的功勞 又那麼大,他為啥不給郭松齡當官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直奉戰爭中,郭松齡違背張學良的命令,竟然把部隊私自帶走,這對於軍人來說是最大的失職。雖然,通過張學良的工作,郭松齡已經取得了勝利,但是此事已經在頗於研究人際關係的張作霖所不齒,所以張一定要教訓下郭松齡,打擊其囂張氣焰,讓其知道軍人就是以服從為天職。

2、直奉戰爭結束後,郭松齡建議張作霖雄踞東北,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虎視中原。作為部下,一直讓公眾感覺才氣很高的郭松齡給張作霖提這樣的建議,張作霖聽著非常不順耳。對於這樣的部下,張作霖絕對不能讓其遠離自己的身邊,所以不給其升官。

3、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奉軍內部逐漸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軍中的實力派,絕大多數都是和張作霖一起出道的結拜兄弟,成員有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這些人在奉軍中都擔任軍政要職。新派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都是軍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以楊宇霆為首腦,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於珍、常陰槐、王樹常、於國翰、邢士廉等人,這些人對楊宇霆甚為依賴,視楊為“智囊”、“精神領袖”。“陸大”派大多畢業於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以郭松齡為首。

郭松齡作為張學良的老師,從學堂到帶兵,兩人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而郭松齡和楊宇霆、姜登遠關係十分不睦,這樣把楊、姜調走,郭松齡帶隊伍可能會減少很多麻煩。

4、最主要的是,楊宇霆主動要官。少帥張學良器重郭松齡,老帥器重楊宇霆,當楊提出要到地方練習的時候,老帥肯定是首選楊宇霆。

郭松齡反水誘因

1925年10月初,郭松齡作為奉軍的代表去日本觀操。日本參謀本部一位重要職員去拜訪他,問他到日本是否還有代表張作霖與日本簽訂密約的任務。郭松齡才知道張作霖擬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商由日方供給奉軍軍火,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此事激起郭松齡的強烈義憤,郭便將此事告訴了當時同在日本觀操的國民軍代表韓復榘。郭對韓表示:“國家殆危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為個人權力,出賣國家。他的這種幹法,我無論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張作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並請韓向馮玉祥轉達自己的合作意向。

1925年10月24日,郭松齡應張作霖的電召回到奉天,隨後被派到天津去部署進攻國民軍。郭到天津後,代表張學良組織第三方面軍司令部,他緊緊抓住這一時機,安置親信,與馮玉祥頻繁聯繫,為武裝反奉作準備。

1925年 11月13日,張學良在天津召集郭松齡、李景林等將領開會,傳達向國民軍進攻的密令。郭在會上公然抗命,痛切陳述不可再戰。此時,張作霖也察覺出郭有異心,遂發急電令郭調所部集中在灤州,回奉聽候命令。郭於是立即派人攜帶一份密約去包頭與馮玉祥接洽,雙方議定由馮玉祥據西北,直隸、熱河歸李景林,郭管轄東三省,馮、李共同支持郭軍反奉。

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齡發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這場戰爭以郭松齡失敗告終,但是傷害了奉軍的元氣。


蘇昂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瞭解張作霖,瞭解奉系的人都知道張作霖的拜把子以及他手下的五虎將,這裡面就要說到郭松齡的資歷問題了,郭松齡是在1921年才在奉軍有點名聲,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嶄露頭角,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建功立業,整體來說,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一個將領僅僅三四年的時間就可能成為奉系的五虎將,要麼說郭松齡不夠格,要麼就是奉系這個五虎上將整體都是水貨。

郭松齡灰暗的前半段人生

郭松齡是遼寧瀋陽人,據說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真假就不知道了,反正到了郭松齡這輩,妥妥的三代貧農,年少時候的郭松齡還需要幫工種地,直到他父親找到一份工作,郭松齡才有了學習知識的機會。從學歷上來說,郭松齡也算是清末一代較為有軍事儲備的人才,1905年清政府在奉天大北關設立奉天小學堂,郭松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隨後被選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郭松齡畢業之後擔任盛京將軍衙門衛隊哨長,得到朱慶瀾賞識,後來朱慶瀾到四川駐防,也將郭松齡帶在身邊,武昌起義後,非四川籍將領被迫離開四川,郭松齡只得返回奉天。

由於早先已經參加同盟會,回到奉天之後郭松齡參加了反清起義,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逮捕,據說當時是韓淑秀冒死攔截刑車,聲稱郭松齡是其未婚夫,並未參加革命,總而言之,郭松齡神奇的撿了一條命,還撿了一個媳婦。

1913年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這個學歷在當時中國已經是能夠排的上數的,但是畢業之後郭松齡沒有死心塌地的給北洋政府賣命,在北京講武堂擔任一段教官後,得知孫中山組建了護法軍政府,1917年郭松齡就到廣州投奔孫中山,支持護法運動,郭松齡能夠有這樣的思想,也跟郭松齡早年參加同盟會有關,可以說,郭松齡一直是一個擁有革命思想的新式將領。

然而護法運動失敗,郭松齡只得再次返回奉天,當時郭松齡在東北逐漸站穩腳跟,郭松齡本身是瀋陽人,又有很多同學,經人介紹最後投入奉軍陣營,以郭松齡的“黑歷史”,張作霖能夠留下,還是看重郭松齡的學歷。

當然以郭松齡這樣的人才,張作霖一直都是即想要,要不想重用,當時張作霖正在發展軍備,十分缺乏優秀的中下級軍官,1919年3月,張作霖開辦東三省陸軍講武堂,

對於郭松齡這個從中國陸大畢業的“人才”,就讓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

郭松齡作為奉系五虎上將夠不夠格?

郭松齡在東三省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期間,脾氣極為暴戾,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的,作為一名高材生,在當時的成就應該不僅僅於此,如果僅僅當一個戰術教官何苦要等到1919年,郭松齡在陸大畢業的時候就是了啊!

這麼多年兜兜轉轉,為的是什麼?

如果不是遇到少帥,估計這輩子都很難出人頭地,少帥作為東北講武堂第一期的學生,能夠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這裡面少不了郭松齡的“幫忙”。

正因為如此,兩個人的歡喜好到了一定程度,少帥逢人邊說: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用張作霖的東北話說,兩個人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張作霖當時也有意培養少帥,因此將郭松齡當作託付之人,讓郭松齡擔任少帥的副手,將奉系精銳交給少帥的三八旅。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奉系一敗塗地,三八旅在山海關阻擊直系的追擊戰績中,算是露了臉,但是並沒有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後來奉軍“整軍經武”,在軍備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於1924年再次發動直奉大戰,此時的郭松齡竟然成為奉系五個軍中的一個副軍長,這種升遷的速度,簡直令人咋舌。

在這次戰爭中,郭松齡雖然立功,但是個人表現也不突出,在戰場上還違抗軍令,差點帶兵撤退,還是少帥前去追回,所謂的軍事指揮能力也並沒有表現出多少。

郭松齡再一次帶兵打仗,就是率領奉系七萬精銳進行倒戈,除了倒戈前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奉系進行偷襲取得勝利外,僅僅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就完犢子了,郭松齡反奉失敗的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是這絕對掩蓋不了郭松齡在軍事領導上無能的表現。

不行的人,永遠都是不行!

當然,郭松齡不行還能擔任五虎將,總體上來說,還是奉系五虎將太渣,五虎將除了郭松齡外,還有姜登選、韓麟春、張宗昌、李景林,姜和韓是日本陸士畢業,軍事教育方面應該是比郭松齡要好一點,在奉系內部是與楊宇霆交好,憑藉實力得到重視的,他們向來瞧不起郭松齡以太子洗馬的方式上位。而張宗昌和李景林則是以草根的方式在奉系逐漸站穩腳跟的,以軍事才能來說自然是不如郭松齡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松齡能夠成為奉系五虎將,本身自己能力一般,而整個五虎將也比較水。

我們可以看出,郭松齡儘管有一定的學歷,在當時已經是炙手可熱的人才,但是仕途卻屢屢碰壁,最終能夠在奉天出人頭地,還是因為當時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郭松齡在結識了張學良後,才在奉系內得到重用,但是就資歷和戰績來說,稱其為五虎上將,還是表明奉系人才匱乏。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奉軍中,誰不知道“郭松齡即張學良、張學良即郭松齡”,自己的親兒子打了個勝戰不給封賞,不也正常不過麼?


好啦,開個玩笑,仔細一想,問題便出在這裡,張作霖為何不給大功臣封賞是有自己的考慮的,如果此時便讓郭松齡飛的那麼高了,等到小六子接管東北的時候,怕是“郭松齡即代表張學良”要成為現實了,豈不亂了套。

但,張作霖畢竟是軍閥,能做到這個位置的也一定不是普通人。他有著自己的一套思維和方法。所以在當時選擇提拔楊宇霆,這樣子的目的也很清楚,在防止郭松齡“功高震主”的同時培養新的力量與之相互制約。


再說了,郭松齡與張學良兩人關係太好了,雖說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當張學良的手下。但,張學良不管事啊,軍隊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那件不是郭松齡說了算,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郭松齡即張學良”,顯然這樣太危險了,必要的打壓不能免。

當然,這不是說張作霖不認可郭松齡軍事才能,相反還是相當欣賞郭松齡的,只是不喜歡郭松齡的性格與政治主張。

首先,張作霖是一個致力於擴張地盤的舊軍閥,而郭松齡則是一個充滿革命主義的愛國軍人。也就是說,就張作霖而言,郭松齡與他本質上就不是一路人,郭松齡替自己打下北京已經夠了,而自己也已經把能給郭松齡的都給了,但,你郭松齡想改造東北,只能說對不起,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張作霖更不想讓郭松齡的思想影響到張學良。



其次,郭松齡這個人太過於孤傲,在面對軍中各方關係網處理的都很不融洽。張作霖作為當權者,選擇性對郭松齡不提拔,也無可厚非。更何況,僧多肉少,種種原因結合起來,如果換成像素,最終選擇提拔的人,依舊會是楊宇霆。

只是張作霖沒有想到的是,最終卻導致了郭松齡與老張家“背道而馳”,最終反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