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世界名畫《聖母子與聖安妮》?

影影圈圈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全才畫家,不僅僅擅長繪畫創作,還涉獵科學,數學,工程,機械,建築領域。

曠世奇才達芬奇,為西方美術史做出了卓越非凡的貢獻。

提起畫家達芬奇的經典傳世繪畫作品,我們第一時間會想起作品《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抱銀鼠的女子》《巖間聖母》

今天,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達芬奇的另一幅畫作《聖母子與聖安妮》


達芬奇的畫作《聖母子與聖安妮》,取材於宗教神話的聖家族素材

對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盛行宗教神話故事油畫的時代,許多畫家創作油畫,以古希臘神話故事,或者神話人物,或是聖經故事為素材創作

但是,許多畫家也以聖家族為題材創作繪畫作品

米開朗基羅,佩魯其諾,彼得布魯格爾等畫家,都創作過《聖家族》的繪畫作品

聖家族,是耶穌,耶穌的父母聖母瑪利亞,約瑟

對於畫家達芬奇的作品《聖母子與聖安妮》,畫面描繪聖母瑪利亞坐在母親聖安妮膝蓋上,外祖母看著外孫想要掙脫母親瑪利亞的懷抱而露出微笑。

1 就構圖而言

這幅畫面以金字塔構圖,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創作,注重的嚴謹,規範的秩序感。

在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創作多以宗教神話故事,或者人物為素材創作

所以,為了表現宗教神話故事的嚴謹,崇高,神聖,畫家們創作一般多用穩定嚴謹的構圖,如金字塔構圖,垂直線構圖,對稱構圖,表現宗教的神聖和嚴謹。

2 就畫面營造的風格和氣氛而言,體現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創作的理想美風格

個人粗淺的理解,對於達芬奇畫筆下的聖母瑪利亞,聖安妮臉上的微笑,含有達芬奇畫筆下蒙娜麗莎的永恆完美微笑的影子,是畫家達芬奇追求崇高,完美的理想美的風格。

3就繪畫表現技法而言

對於畫作《聖母子與聖安妮》,畫中的人物充分體現了畫家創立的明暗法,塑造人物的體積

如同畫作《巖間聖母》,畫中的環境也是一片岩洞

同時,畫家如同創作作品《聖母子與聖安妮》,如同創作《蒙娜麗莎》一樣,畫中的背景,畫家同時也採用了自己發明的空氣透視法,薄霧法,營造畫面遠近空間感,層次感,為畫面營造深邃,神秘的氛圍

4對於畫作《聖母子與聖安妮》,如同《蒙娜麗莎》,給後世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傳世名畫《聖蒙娜麗莎》,不僅僅畫中的技法,造型,意境,文化底蘊,至今無人能及,同時,還留下許多未解之謎供後世研究

對於作品《聖母子與聖安妮》,畫家同樣留下了許多秘密,畫家達芬奇在畫的背面隱藏了三幅素描,或是壁畫草稿,聖嬰的草圖形象,頭骨素描

看來曠世奇才達芬奇,喜歡在繪畫創作中留下許多未解之謎,供後人研究探索。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1.此畫描繪聖母瑪利亞的母親聖安妮,她膝上坐著懷抱基督的聖母。基督正抓著一頭小羊羔並試圖騎上它,一邊 還調皮地望著母親,而外祖母正微笑地注視著可愛的小外孫。整個畫面洋溢著聖家族天倫之樂的歡快情緒。畫面構 圖的嚴密和人物神態的和諧都是前所未見,被譽為藝術奇蹟。他的這種構圖原理和輕柔如煙的筆法對佛羅倫薩藝術界影響極大,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深受其惠。

2.達芬奇擅長於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像被蒙上一層薄霧,聖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一般的環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一種月光下的大氣感。

3.《聖母子與聖安妮》繪畫的傳神,如果仔細觀察,達芬奇的聖安妮與聖母子,三個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聖安妮是慈祥,聖母是摒棄感情的聖潔,而聖子則是超越年齡和活動的慈愛和堅毅。這種細緻的刻畫,將這一幅與其他家庭場景區分開來,看到他的人會第一時間感到它的與眾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聖和光輝充滿畫面。

4.畫風內容詳解

畫中不知是晨曦還是暮光,它用自己陰暗的外袍、溫柔的輪廓、模糊的邊界籠罩了一切。它有足夠的時間。它彷彿一個活的生物,被我們滋養和安撫,從而幫助我們從一種狀態過度到另一種狀態。從白晝到夜晚,從夜晚到白晝,從童年到成年,從老年到純真。光線的變化解放了我們的限制。風景的線條在搖曳。一切都未完全定型。輪廓的線條承認,它們還不足以建立起真正的存在感。它們會消解。不過這些生命還是會存在。實際上,是她們的不穩定感讓她們得以存活。萊昂納多觀察到自然的現象,觀察到它恆定的脈動,它存在的證明的變化與不變。有一名女子,另一名年輕些的,伏在她膝上,然後是一個孩子在後者懷抱中。還有孩子抱著的羊。人物一個接一個,按著輩分和季節,身體都微微彎屈,彼此有著類似的微笑;從時間開始的時候,這些表情就在一個特別的家庭裡傳遞。

母親,聖安妮,在看著自己的女兒;瑪利亞,看著自己的兒子,耶穌。她將來必須讓他長大,離開家。但是他現在在這裡,與這隻羊羔一起玩,抓著它的耳朵。他的動作很自然,就像隨便一個剛發現新玩具或是玩伴的小孩子一樣,是自發的。他抓住它,然後轉頭給自己的母親看。但是這孩子與眾不同。他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他象徵“上帝之道”。身邊的世界正是聖經的直觀表示,不多也不少。他對這些的理解如同一本打開的書。他的同伴,是一個熟悉的動物,同時也是純真的象徵,是按慣例要獻給上帝的犧牲品。我們這裡看到的,是一個犧牲的圖像,是描繪著正在準備的儀式的圖畫。

達芬奇強調照在嬰孩和他母親身上的光,而不僅僅是他們的臉。他還點出她們的意識程度,以及天界在她們的思緒上投射的光所能到達的境界。在畫面正中央,是她們交換的目光。在任何日常生活場景中,孩子總是會尋求母親的贊同,或者就是她的關注。在這裡,他平靜地展現給她一幅圖像,他將來必須面對的事情。他這麼做,其實告訴母親的都是她已經知道的事情。但是,他邀請賞畫者理解:這幅畫不僅僅是描繪天倫之樂的場景。他用上帝的羔羊表現基督之死,並以這樣的形式,宣告歷史的必然發展。

這是緊密聯結的幾個人,但她們即將分離。從不同人物之間不穩定的聯繫,可以猜測出即將到來的分離,雖然她們的身體構成了金字塔。一束陽光照耀、溫暖著大地。這場景是一個平靜、鎮定的三角形,保護著知道如何構造它的人。但它無法持久,至少不是在凡間。時間會佔上風,以溫柔而執拗的方式來拆散這些看似將永遠維持下去的情形。時間到了:光線變暗,夜的生靈開始騷動,畫家享受這一時刻,因為它讓一切時隱時現。我們必須把白晝拋在後面,放棄黑夜。我們總在移動,總是處於兩種真實之間,處於天堂與塵世之間。一個故事結束了,另一個故事開始。

遠處,群山高聳入雲,呈淡青色。似乎那裡的空氣正在變得沉重,慢慢有了真實的形狀,最終物化成那些巨大的岩石,寸草不生。畫作似乎回到了時間的黎明。這裡的三代人象徵某種遠為偉大的東西。我們幾乎可以看到這些雄偉的山峰變為石頭,然後顏色變淺,產生海河湖泊。風景中暗處的水開始自由流淌,灌溉平原。石頭已經向它們屈服。褐色土地被水軟化,開始發芽。肥沃的土地帶來了生命。這些神聖人物的近處,一棵黑色的樹開始生長,表現出她們身邊的土地是多麼豐饒。她們的呼吸就像是從樹葉間吹過的微風。光與影籠罩畫面,描繪出人和物之間沒有截然之別,而是不斷示意出萬物的共同實質。

達芬奇向世界提出問題,尋找世界在本質上統一的法則。宗教的教條沒有為他提供真正的答案。他堅持在陰影中發掘,那裡沒有看到惡魔,沒有魔鬼的蹤跡,只有他自己的無知和短視。對他來說,黑暗不是罪惡的避難所,而這是他同代人畏懼的東西。實際上,那是為了尋求對世界更深刻理解的戰役的發生地。他要繼續自己的探索之旅。

有太多問題要問,太多技術要完善和想象,太多挫折、死衚衕和沒有結果的計劃。一粒沙子中能發現一個世界。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微妙平衡,統治了自然世界,就像它統治了人類理性的最精妙所在。

在聖安妮和聖母腳下,大地開裂,這讓圖像變得更遙遠,在我們和這些人物之間形成無法跨越的距離。我們在山腰上,被召喚到這裡,來看慢慢構建起來的一層層歷史,回想它們的形成過程。各種形狀分解,然後重生。彷彿有一種神妙的運動推動著某個複雜的機器,其中誕生的紐帶逐步聯結起母親和她的女兒,女兒和她的兒子,兒子和羔羊,還有人類和遠近的大地。賞畫者會靠近,然後再離遠些。我們還沒完全弄清楚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在別處從未見過這種表現方法,在萊昂納多之後,一切都不再照舊如常。

對未來的思緒,穿過這些人的心目,變成一個微笑。某種私語讓他們的面容充滿生氣,然後消失在暮光之中。





擊壤老人


世界名畫《聖母子與聖安妮》

對聖母之母聖安妮的禮讚,最早由來自穆斯林佔領區的基督教難民傳入西方,羅馬的老聖母堂中便有一幅描繪她與聖母在一起的古老繪畫(約650年),而到14世紀時,其形象已頗受歡迎,部分是因為其高齡人母的身份有力證明了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的教理,


她在藝術作品中常與女兒一同出現,根據傳說記載,她曾經歷三段婚姻並育有三女,因而在中世紀晚期,人們開始在有關她的繪畫中加入其他家庭成員;《聖母子與聖安妮》這幅畫是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選取當時頗為流行的主題,描繪了聖母子與聖母之母聖安妮在一起的情景,

其風格則與早期那些構圖呆板而直白的聖家族繪畫大相徑庭,達芬奇在16世紀初繪製了一系列該主題的繪畫,這些畫在構圖上稍有不同,其中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中的一幅便有聖施洗者約翰的嬰孩形象,而某幅現已遺失的草圖,在1501年於佛羅倫薩的聖母領報修道院展出時更是引起轟動。



達芬奇筆下的這幅《聖母子與聖安妮》雖採用了一貫佈局,將聖安妮置於聖母身後,但三人的形象卻十分生動,達芬奇一改聖安妮傳統的老朽形象,將她描繪得年輕貌美,而被聖嬰緊抓的可憐的羔羊則象徵前者將來要變成為人類之罪而犧牲的上帝羔羊,不過,三人在夢幻背景下的親密玩樂卻削弱了這一象徵意義。

達芬奇作品《聖母子與聖安妮》


詩夜城主


在這裡,畫家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妮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妮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儘管處理得緊湊,卻並不顯得自然生動。

聖家族這一類聖經題材,在宗教壁畫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異,畫家們各有自己的表現特色。達·芬奇在這一幅油畫上的重點是放在聖安妮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繪她的臉部表情。儘管這裡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為達·芬奇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最高理想,他幾乎象對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謎一樣地去追求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