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百家論道·經歷過人性蹉跎,才知修行事等不得


農曆二月十五日,正值道教尊神太上老君聖誕之期。在道教之中,太上老君又被尊為玄元皇帝,是所有道教信徒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靈。老君傳世之《道德真經》,可看作是中華文明的萬古之源。因此,老君聖誕不僅是道教徒們為之慶賀祈福的節日,更是全球華人共同追奉文化祖先的一個大日子。

太上慈悲,為我們後世留下了諸多教化之語,哪怕歷盡了千年的風霜,祖師的諄諄教化仍然具有很實際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舉國人民全心全力抗擊疫情的當下,我們其實可以從道祖留下的諸多言論中反思出更多的修行道理。

道祖告訴世人,為人處事的首要原則,便是斂收個人的慾望。只有不被慾望奴役,人們才能保持身心的潔淨和頭腦的清醒,才不會做出背道而行的事情。

人們在讀《道德經》的時候,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極為熟悉,並且常把其運用到對環境保護的理解中,認為人是天地自然之間的一份子,唯有與大自然各個物種和諧相處,才能實現與天地共生的宏偉願景。所謂講“天人合一”,是因為人天本不離,只不過人們常常過於放縱小聰小智,由此才使自己的一些行為與天道相悖離。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經歷過人性蹉跎,才知修行事等不得

道祖在提出“自然”理念時,其實並不離人與道這兩個基本要素,而天與地也只是老君借來彰顯人之所效與道之所顯的具體形象。道祖慈悲,在見到當時人們為欲所縱而導致天下皆亂的場景後,便口出箴言直指“法自然”,告誡世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合於大道,才能夠使彼此之間互不相欺,天下之內互不相伐。此時之“自然”,是在指人們內心深處的本真,是不會因貪圖口欲的享受而殘殺其他物種,是不會因貪圖聲色的縱情而欺霸其他百姓。“聖人為腹不為目”,這樣一份本真是在規誡人們返歸己身,去關注並實現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不要因為貪婪而導致自己深陷在對慾望的追逐中無法自拔。所以“自然”,本是“自我之本然”,是在教會我們把一向只懂得向外張揚的目光回收到自己的身上,問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需要,什麼才是過度的妄求。

合道與非道之間,重要的本是一個“度”字。適度則行,過度則止。此時,又會衍生出兩個問題:如何判斷是適度還是過度?假如出現了過度,該當怎麼辦?

針對“度”之界定,道祖以天地為比喻,將大地之生長收藏與蒼天之陰晴雨雪作為對人生之生老病死的比擬,這是在告訴我們,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是因為它們不會脫離自己運行的規律而生出諸多不切實際的妄想。如春天之花朵只需要按照時節綻放,待到秋收時自然有果實可收,這是自然運化的結果,也是天地萬物共同遵從的道理。人之生存與生活也不會例外。如果人人都可以安分於當下的事務,盡心去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而不去貪求未曾得到的事物,由此才能真正靜下心來去做好此時的修行。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經歷過人性蹉跎,才知修行事等不得

“度”,並不是一種可以為所有人制定出統一標準的刻度,而是建立在你當下生活基礎上的真實感受。究竟是因為欲求過多導致心中惴惴,還是可以從時下的安穩中獲得心靈的寧靜,此問題也只有你的本心感知最是為真。避開人間浮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問本心,你的“自然”在何處?這個答案,無人能替你回答。

那麼,如果已經出現了過度且背道的行為時,我們又該怎麼辦?道祖僅用一個字作了回答,即“嗇”也。嗇,為收斂之意。須要認清一點的是,此時使你惴惴不安之事,恰恰正是你要息心斂欲之處。

道教以清靜無為為基本教旨,但若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尚需要用些功夫的,所以才有了道祖“為無為”的訓誡。《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中有句話,曰“勤修學無為,悟真道自成”,是指無為合道之功是通過勤修才能學到的。在全真教修煉法門中,尤其主張“降心”之法,認為此法不但能修真悟道、證果成真,其在為人處事中亦有實際功效。我們所要降服的“心”,便是那顆令自己坐臥不安的欲求之心。日常中能在降心之事上多用些功夫,便會更加懂得《太上感應篇》中提及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深刻寓意。心即已降,才能更加明白我之自然本初是什麼。

道祖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指能剋制自心之人,方為“明”者、“強”者。生活中的強者並非是勇武有力之人,而是能扼制心魔且能寂寂不動的修行人。又如在面對當下這場疫情時,若能因大難而知正道,此當是諸等修行人最該精進的好時候。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經歷過人性蹉跎,才知修行事等不得

以上,是為恭叩玄元降聖之虔誠感悟。並於此,誠請諸位大德一起恭誦《太清寶誥》,感恩天尊慈悲,教化人間眾生:

太清寶誥

志心皈命禮: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