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了?

对这个问题,估计大部分人都只能给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回答,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拿出一堆记录表,告诉我们TA的时间都是怎么过去的。而这一小部分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记录的人,往往都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想法的人。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而且一定还在不断分析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时间利用率。而不同的时间利用率,最终往往就产生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咱们不谈人之间的差别,事业的大小,光看看普遍情况就行。

实际上,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岗位,不管我们是否胸怀大志,不管我们要处理的是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不管我们用没用“要事第一”策略,我们每天都会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那就有一个是否能高效、游刃有余、气定神闲地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的选择项。

想选中这个选项,首先是做好规划。没有规划,就不会有时间概念。哪怕是秦皇汉武,每天的时间也只有那么多。规划得好,执行得好,就能气定神闲。否则,就一定是作息不规律,精神疲惫,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伟大的金三胖事业,也可能后继无人。

所以,原理上说,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要从做规划开始,其次必须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记录。最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找出改进措施,不断提升。

下图是我在实践中构建,之后反复改进的任务计划时间表,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识别那些存在偏差的任务计划,从而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提升个人的时间利用率。

时间都去哪了?

红线左边是计划任务,包括任务名称和内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计划耗时和序号。红线右边是实际执行情况,包括实际执行中的顺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实际耗时以及备注、完成与否。

我在表格中加载了一些公式,任务耗时、完成与否是自动计算的,而那些红色加重斜体显示的项目,也是自动呈现的。这些红色加重斜体所在的项目就是与计划的顺序和耗时偏离的任务,也就是我们进行分析总结改进的重点内容。

在表格下方,有一个计划时间比,在这里是红色突出显示的87.78%,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各项任务计划所用的时间之和如果超过了你可以利用的总时间的70%,那么你就有很大可能完不成这些计划,或者你的时间节奏会过于紧张。赶时间的结果,往往是计划完成了,而任务的质量下降了。

在用这张表管理任务时,还有一些小的使用技巧:

1、做计划的时候,先不要写序号

,先列出要做的事情,最后再排序号(此时就可以运用要事第一法则以及重要紧急法则)。

2、总会有计划不到的事情,比如外来的电话、突然出现的朋友、没想到的事情等等。所以,整个计划一定要留有机动时间。我在这个表中就自动检查每天的计划时间和总时间的比例,长期积累,你就会发现合适你的比例是多少。

3、事先规划好机动任务。 就像机动乘客一样。这样,既为意外事件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又不至于出现大片的空白时间浪费。机动任务可以不排序号。

4、任务和任务之间要留出转换时间。包括洗漱、喝水、运动、闲杂小事、任务之后的反思总结回顾啊等等,防止衔接过于紧凑。太紧凑就容易心急。有足够的休息、转换时间才能做到从容镇定、心定气闲,才能够更加理性思考。也就说,注意保持自己的状态。保持在一个休息充分、高效、平和的状态。这个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就应该作为单独的任务列入计划。

5、所计划的任务类型要和执行任务的环境匹配。合适的环境,对外界因素的提前控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家里、出差路上、找领导汇报工作等等,大概率的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事情。在具体使用中,随着时间积累,我们会快速地提高我们对不同场景的预见性。比如,家里,就要考虑留给家庭的时间;在工作岗位,就要考虑各种计划外的拜访、意外任务和指令等等。这些就需要灵活性与计划性的良好结合。

6、在计划任务下方留一些空白行,然后把计划之外发生的任务列到空白行下方,不要追求过于详细,避免把计划变成复杂而耗时的任务。

7、被打断的任务怎么记录短的中断没必要记录。长时间的中断就相当于把任务截成了几段,那就分别记录开始和结束时间。可以把中断的时间和任务记录在下方的空白行里。

福利:感兴趣的可以到公号免费下载哦。

(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成长。在成长中疗愈自我。越成长越美好。微信公众号:越活越公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