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各派系之來龍去脈

前幾天發文《精良?窳劣?川軍的裝備到底怎麼樣》,把川軍的話題引了出來,今天就再拋個磚,炒一炒冷飯,討論一下川軍派系。

民國時期的川軍,其歷史應上溯自清末新軍第十七鎮,而最最活躍的則是1916~1927年這十多年間,但礙於篇幅和本人能力水平,本文討論的上限僅自川軍易幟歸順國民革命軍開始。

川軍存在於國民革命軍中幾十年,要想完整而又準確的釐清各派系的脈絡,實在是一個很難的事。第一難,難在它是潛藏在表面的編制序列之內的,往往組成同一個軍的幾個師卻有可能並非一個軍系。第二難,難在它是動態的,有些小股川軍被大股川軍或中央軍滲透改造直至吞併消化,有一個慢長的過程,什麼時候算羅家軍,什麼時候算劉家軍,什麼時候算中央軍,也不好找到一個明顯的轉折點,似是而非。

下面羅列的,只是存在時間較長,獨立性很強、有一定影響的川軍。更多小股的、獨立性不強的、存在時間不長的川軍未列。

川軍各派系之來龍去脈

1、楊森川軍。易幟前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楊森曾任四川督辦和北京政府參謀總長(未到任),後又任吳佩孚的“十四省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易幟前兵力最盛時達六十多個團,七萬之眾,地盤囊括整個下川東。大革命時編成國民革命軍第20軍。參謀團入川整編時仍保留第20軍番號未變,下轄第133、134、135師。出川參加淞滬會戰後,第135師番號撤銷。楊森雖升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但該系川軍後來一直沒有發展,僅有第133、134兩個師。因為兵單勢小,又沒了地盤,抗戰時的楊森川軍其實已經算是半中央軍了。渡江戰役中,該軍被殲,後在川重建,又增編第79師。不久向解放軍投誠,楊森川軍結束。其主要將領有楊漢域、楊漢忠、楊漢烈、夏炯等。

2、郭汝棟川軍。郭原系楊森部將,曾任楊軍第1混成旅旅長、第9師師長、第3師師長。楊森歸順國民革命軍後任楊部20軍第一路司令、第一縱隊司令。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免楊20軍軍長職,郭起而代之。後楊復職,重整舊部,仍稱第20軍,此時郭率部獨立,與楊為敵,其20軍番號依舊,故一度川軍有兩個20軍。四川內戰中,郭與楊戰,互有勝負。後郭奉中央令出川參加剿共。1934年,大概國府才終於考慮到國軍序列中有兩個20軍的問題,從而改郭部番號為43軍,但所轄僅第26師1個師,於抗戰中的南昌戰役後被改造成中央軍,郭汝棟系川軍不復存在。

3、劉湘川軍。劉湘在易幟前曾任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督辦、川康防務督辦,四川陸軍總司令、四川省長和北洋政府參謀總長等高職,是北洋65員上將之一,也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川軍僅有的兩員上將之一。易幟後編成國民革命軍第21軍。後不斷混戰兼併,吃掉眾多小股川軍,實力得以加強。到出川抗戰時,劉部川軍編為第21、23、45等三個軍。轄第145、162、164、146、147、148、149、150、163、144、161師和7個獨立旅。抗戰開始後,新擴成第50、56、67、72、78軍,裁第23軍。新擴成新編第7、新編第13、新編第14(後改番號為第34師)、新編第15、新編第16、新編第18、新編第21、新編第25師。並編成第23、28、29、30等四個集團軍。抗戰中部隊消耗較大,有減無增,且經過不斷滲透,黃埔勢力逐漸染指,其內部成份已不單純。到抗戰結束,解放戰爭開始時,曾經龐大的劉湘系川軍僅餘整21、44、56、72等4個整編師了。內戰中,先是整72師被殲於泰蒙,繼之整56師被殲於襄樊,大決戰中第44軍(整44師改稱)被殲於淮海,上海戰役中第21軍(整21師改稱)投誠,劉湘系川軍至此結束。該部主要將領有唐式遵、潘文華、王纘緒、王陵基、郭勳祺、夏首勳、王澤俊等。

4、賴心輝川軍。賴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任四川陸軍第1師師長、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央陸軍第22師師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四川省省長等。投身大革命後編成國民革命軍第22軍,轉戰川黔鄂諸省邊區時,一度膨脹到9個師之多,但該軍成分複雜,內部勾心鬥角,因之潰敗也快,到1930年鄂西剿共時就只縮編成一個新編第11師,次年升編成第59師,於1932年為中央軍陳誠徹底吞併,賴心輝系川軍滅亡。

川軍各派系之來龍去脈

5、劉成勳川軍。該軍最活躍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劉成勳資格較老,在四川僅有三個軍的時候,劉即是四川陸軍第3軍的軍長,也曾任四川督辦、四川陸軍臨時總司令,擁兵曾居全省之冠。到國民政府時期,已成強弩之末。大革命時編成第23軍。因內部成份混雜而又腐朽,於四川內戰中的1927年為劉文輝吞併,劉成勳系川軍從此不復存在。

6、劉文輝川軍。劉文輝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資歷較淺,保定軍校畢業後,先分別在陳洪範、劉湘部任旅長、師長,後脫離劉湘獨樹一幟。大革命時編成第24軍,多次參與四川內部混戰。二劉大戰失敗後割據川西。1939年西康建省後成為西康土皇帝。川軍整編時轄第136、137、138師。抗戰開始後,第138師撤銷。1940年,第137師投蔣,被改造成中央軍。劉文輝另行組建第137師。直到大陸解放,所用第24軍番號一直不變,劉也長期擔任該軍軍長一直到解放前夕,成為民國曆史上任同一職務最久的軍長。劉部川軍雖無大的發展,卻一直獨立存在,未能讓蔣軍染指,保持了幹部隊伍的絕對純粹,是名實完全相符的劉家軍。直到成都解放時起義,劉文輝川軍歷史才告結束。其主要將領有劉元瑭、劉元琮、劉元瑄、劉元璋等。

7、鄧錫侯川軍。鄧錫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任中央陸軍第30師師長、四川省長、四川清鄉督辦等,是川軍中保定系首領之一。大革命時編成國軍第28軍。川軍整編時改番號為第45軍,轄125、126、127、128、131師。出川抗戰後,又分出一部組建第95軍,轄第126師和新組建之新編第9師。抗戰開始後不久,與田頌堯第41軍合編成第22集團軍。戰後第45軍番號撤銷,所部改用李家鈺留下的第47軍番號。解放戰爭中,第47軍被殲於淮海戰場,第95軍於1949年底起義,鄧系川軍的歷史結束。其主要將領有陳鼎勳、黃隱、陳離、王士俊等

8、田頌堯、孫震川軍。該系川軍由田頌堯掌軍,孫震打仗,很像湘軍中譚延闓、魯滌平的模式,也像我華野陳粟的組合。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田曾任中央陸軍第21師師長、四川軍務幫辦、川西北屯墾使等。是川軍中保定系首領之一。大革命時編成國軍第29軍(與宋哲元第29軍同時並存),川軍整編時改番號為第41軍,轄第122、123、124師。後所部與鄧錫侯部合編組成第22集團軍,由鄧、孫先後任總司令。抗戰中,該部一直無增無減。解放戰爭中,就殲於淮海。其主要將領孫震、曾甦元、楊俊清等。

川軍各派系之來龍去脈

9、劉存厚川軍。劉出身日本士官第六期,是辛亥革命武裝起義元勳,雲南起義成功後曾任雲南軍政府參謀部第一部長,護國戰爭時任四川護國軍總司令,北洋政府時期先後任中央陸軍第21師師長、四川督軍、川陝邊防督辦兼四川陸軍檢閱使等要職。是北洋政府65員上將之一,川軍兩員上將之一。鄧錫侯、田頌堯、賴心輝等均曾是其部將,在川軍中輩份遠在楊森劉湘等之上。但該劉太擁護北洋政府,直到1933年,才易幟投誠國民革命軍,大概是北洋旗幟打到最後的一個。輸城革命後得番號為23軍。其時所部侷促川北,兵力和地盤都極有限,在川軍中屬於歷史最久而實力最小的一個獨立王國。六路圍攻時遭紅軍重創,部隊縮編為新編第15師,後為劉湘吞併。

10、範紹增川軍。範部系袍哥隊伍,屢聚屢散,其部隊沿革往往沒有連續性。在這一點上和北方的孫殿英極其類似。護國戰爭期間範第一次拉桿,先後依附顏德基、餘際唐、楊春芳、楊森。川軍易幟時先屬楊森第20軍,後投劉湘,所部為劉改造消化,範第一支軍隊不復存在。抗戰開始後,又另起爐灶,重招舊部袍哥組成軍隊出川抗戰,得新編第21師和88軍兩級番號,但實際就只有一個師,範任軍長兼師長。抗戰中該軍就被黃埔系滲透,經過不斷換血,最終被逐漸改造成為中央軍,範第二支軍隊不復存在。解放戰爭中範第三次招袍哥編組軍隊,得番號第361師,西南解放前夕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範哈兒拉隊伍的歷史結束。

11、李家鈺川軍。李家鈺最初乃鄧錫侯部將,因畢業於四川軍官學校,屬川軍學系中的軍官系。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任四川陸軍第1師師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等職。大革命時易幟,任鄧錫侯部28軍第1師師長。李雖隸鄧錫侯,但非鄧嫡系,與鄧始終保持著半部屬半獨立的狀態。後羽毛漸豐,便脫離鄧部獨樹一幟,改番號為國軍新編第6師。參謀團入川時升編為第104師。1936年擴編為第47軍。抗戰開始後由第104師克隆而出第178師。李家鈺升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並在任上抗日殉國。抗戰勝利後,第178師裁撤。解放戰爭之滑縣戰役,第104師被全殲,李家鈺川軍歷史結束。

12、羅澤洲川軍。羅澤洲最初也是鄧錫侯的部將,川軍易幟時隸屬鄧錫侯第28軍,為第3師師長。後脫鄧獨立,改番號為新編第23師。六路圍攻時遭紅軍重創,羅軍內訌,所部分別為二劉收編,羅澤洲川軍歷史結束。沒了軍隊的羅澤洲曾任由四川軍官學校同學李家鈺任軍長的47軍副軍長,那不過是個就食的角色而已。

大致說來,國民政府時期的川軍就這麼多。很粗略,也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準確,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