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們對死亡含糊其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所有人都在粉飾死亡。直到死亡來臨時,手忙腳亂。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我們有著很深的死亡禁忌,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逃避死亡。

在日常交談中,我們不能提及“死”這個字。有的賓館沒有4樓,車牌不能有4這個數字,因為它與“死”同音。


魯迅描述過一個故事,一家人生了一個孩子,在孩子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別人看。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另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但是有一個傻子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只有這個傻子說了一句真話,但是他得到的,是一頓合力的痛打。


人們害怕死亡,人們總麻痺自己認為死亡會很久到來。就算是老人,有時也不願討論這個問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的終極恐懼。因為“自我”會隨著死亡而毀滅,心理世界進而崩塌。為了讓自己“不死”,我們說“好死不如賴活”。其實中國人最開始不是這種想法,

《道德經》第五十章說:“出生入死”。指人一出生就奔著死亡去了。簡單明瞭,毫不避諱。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兩種死亡:一種是肉體上的死亡。古人都有追求肉體永生的夢想,在這方面,晉哀帝可謂是個“模範標兵”。晉哀帝對當皇帝根本沒興趣,他只有一項愛好:吃仙丹。因為晉哀帝一直喜歡長生不老之術,所以他按照道士的長生法服用丹藥,並且他是大口大口地吞。大臣勸他,他不聽。最後晉哀帝身體萎縮,瘦骨嶙峋,已經不能下床了。結果他年僅25歲就“羽化成仙”了。因為對肉體死亡的恐懼,從而追求肉體不死,只是痴心妄想。一種是精神上的死亡。2017年,皮克斯製作了一部感人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在這部影片中,只要生者對死者還有記憶,死者的靈魂就會存在於亡靈世界中,永不消逝。我們要用愛來記住我們所愛的人,這樣他們就不會真正地消失。精神上的死亡就是指死去的人被活著的人永久遺忘。死亡不是告別,忘卻才是。但問題是,我們所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最終都會死去。

我們最終會被人遺忘。比如說你知道你父親是什麼名字,知道你爺爺是什麼名字,但是不知道爺爺的爸爸是什麼名字。反過來說,我的孩子知道我的名字,我孩子的孩子知道我叫什麼名字,但是再往後,他們就會將我遺忘。所以,我們終究會被這個世界遺忘,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人生毫無疑問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每個人都是主動和被動的向死而生,每天都面對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要面向可能性籌劃選擇自己的人生,“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提前到死中去”不是叫你去自殺,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你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之後才想我這一輩子過得真不值,如果讓我再重新來一遍……,你不要想。

為了不要在那個時候才說這樣的後悔話,我們現在就應該想:為什麼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哎呀,前怕狼後怕虎,庸庸碌碌。毛主席有句話叫做“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其實你想一想,人都要面臨終有一死,有什麼事情你不能去做呢?有什麼事情你不能去嘗試,去努力實現呢?

向死而生:懂得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正因為我們真切地認識到了死,我們才會更好地把握當下,為明天的一切可能性有所作為,不再選擇庸庸碌碌,也不會迷失在那些看似重要實則次要的事情中無法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