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納粹德國出動200萬大軍為何卻最終兵敗蘇聯的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前為了實現“藍色行動”計劃,納粹德國對南線兵力進行了重組,撤消了原南方集團軍群番號,新組建了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由空軍第4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佔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由空軍頓河地區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佔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在A、B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又有第二線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組成。

在A、B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又有第二線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組成。此外,在克里米亞地區,還有曼施泰因上將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總兵力計60個德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還有有43個師的附庸國部隊,共有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7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640架作戰飛機。

從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納粹德軍與蘇軍為了爭奪斯大林格勒,進行了6個月的大戰,德國方面參戰兵力達200萬,蘇聯方面則高達300萬人。最終納粹德國大敗,損失150萬大軍。蘇軍則大獲全勝,改變了蘇德戰場上此前雙方力量對比中蘇聯處於弱勢的局面,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不過此戰蘇聯也付出了200萬人傷亡的代價。

那二戰納粹德國出動200萬大軍為何最終兵敗蘇聯的斯大林格勒?

第一,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獨斷專行,臨陣換將,犯了兵家大忌。臨陣換將就是戰場上指揮戰鬥的指揮官被撤舊換新,這樣的弊端就是由於彼此不熟悉會 導致新的高級指揮官與下層之間的配合短期內會缺乏默契,另外戰術思想也會隨著領導的更換而改變,但開戰之際,彼此又沒有時間來熟悉,這將導致跟不上將領的戰術打法。希特勒頻繁的臨陣換將,對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戰役中,當霍特第4裝甲軍的前鋒逼近沃羅涅日時,希特勒突然改變了計劃,決定不佔領該城,而博克元帥卻與希特勒發生了分歧,他力主佔領該城,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蘇聯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銷了博克元帥的B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由第2集團軍司令魏克斯上將來接任。

在高加索方向,李斯特元帥的A集團軍群快速前進。8月9日,隸屬於A集團軍群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佔領了邁柯普油田。此時德軍距格羅茲尼周邊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裡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團軍群司令李斯特元帥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儘快拿下油田。但德軍進展緩慢,原因是缺少燃油。

二戰納粹德國出動200萬大軍為何卻最終兵敗蘇聯的斯大林格勒?


李斯特

當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元帥拿下油田進展緩慢時,急不可耐的希特勒免去李斯特元帥的A集團軍群司令職務,由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元帥接任。

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過:“如果我拿不到邁柯普和格羅尼茲的油田,那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克萊斯特接任後,雖然竭盡全力,卻也還是無法再前進一步,因為納粹德軍衝擊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燃油缺乏,希特勒換將除了擾亂軍心、製造指揮混亂外沒起到任何用處。

二戰納粹德國出動200萬大軍為何卻最終兵敗蘇聯的斯大林格勒?


李斯特

當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對德軍大舉進攻斯大林格勒表示憂慮和異議,認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棄這個作戰計劃向西撤退時,希特勒免去了哈爾德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任命原駐法國的德軍總司令庫爾特·蔡茨勒上將為新一任陸軍總參謀長。

第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納粹德軍兩次不合時宜的分兵,也是其敗因之一。

在這次戰役中,起初德軍進攻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很難進行有效的抵抗,蘇軍後撤二三百公里,把頓河和頓巴斯盆地最富饒的地區拱手送給了德軍。這時希特勒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分兵。

二戰納粹德國出動200萬大軍為何卻最終兵敗蘇聯的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德軍士兵

由於德第6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滿意的戰果,使希特勒改變了計劃。他認為攻佔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到了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相反的決定。他宣佈:“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將要在斯大林格勒決定,所以由於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於是霍特的第4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

這次朝令夕改,耽誤了德軍的部署,給斯大林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參考資料《二戰德軍為何敗在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陸上霸主終易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