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對於八零後來說,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每次我和小勳一起躺床上讀故事時,腦海中總會不自覺的浮現出這句歌詞。

我也總是會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我媽媽給我讀故事的場景,炎熱的夏天午後,老式電風扇呼啦呼啦慢悠悠的轉著。我媽媽用那不標準的家鄉普通話,給我讀《故事會》裡的或搞笑、或鬼怪、或懸疑的小故事,還有那些她們家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傳說。然後,在我意猶未盡的時候,她去睡午覺,我一個人躺在躺椅上想著剛剛故事的真假,也許我也會睡一個午覺,然後夢到故事裡的那些傳奇人物。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那些故事裡有失敗了很多次,但仍要努力參考的落魄窮書生;有經不住狐妖誘惑變成壞人的縣官;也有不管遇到多糟糕的事都可以自我安慰的阿Q……我想我大概就是從那些簡單又粗糙的故事裡,知道了善惡終有報,明白了要與人為善,要永遠心向太陽。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們開始認為,自己沒有時間給孩子講故事,也不知道要選什麼故事書,講的故事也沒有各種APP專業,於是“講故事”的任務就全部交給了電子產品。這樣做,表面上是解放了媽媽,又滿足了孩子想聽故事的需求。但我想,那些現成的屏幕圖像不能取代孩子的想象力,以及他們對世界的創造性反應。孩子們需要的,只是坐在父母的膝蓋上,或者他們腳下的地板上,聽他們講那些好聽的故事。然後,等他們長大了,再回想起和父母一起讀故事的時光,是那麼溫馨又值得回憶。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我們要堅信,故事是有神奇的力量的。未來主義者、和平研究員伊麗斯·博爾丁說過:我們越是能夠生動地想象未來,我們就越有可能去創造那樣的未來。所以,故事越是激發出孩子的想象力,他們就越會更多地去發展自己的能力,描述他們對自己和時間的期望,並積極地實現這個目標。

蘇珊·佩羅正在做這樣一件事,她出版的書《故事知道怎麼辦·給孩子的101個治療故事》,用非常簡練的語言來傳遞美好又有效的信息。通過講述孩子們真實生活中面臨的困難,來培養和發展孩子的人格。蘇珊·佩羅是住在澳大利亞的一位資深育兒教師,同時也是三個男孩的媽媽,是澳大利亞有名的“故事醫生”。並且她在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專門開設了講故事課程,還參與了“兒童故事治療”的研究項目,在世界各地為孩子們講治療故事。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看到這裡,我們看到一個新詞——治療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有療愈或治療的作用。如果故事能夠讓人們笑或哭,或者又哭又笑,那麼大笑或者流淚的人就已經被療愈了。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就是利用那些普遍性的主題和品質,產生了療愈的作用。它們給予人希望和勇氣來面對人生的考驗,確定自己有能力改變和成長。

所以,無論故事的內容是怎樣的,聽故事時所產生的真實體驗都具有“療愈”的作用。經常講故事能夠培養和強化孩子們的注意力,並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作者寫《故事怎麼辦·給孩子的101個治療故事》目的就是希望家長們運用故事的力量和想象力,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在書中,作者告訴了我們編治療性故事的結構框架,還將自己寫的101個故事劃分為不同的行為類型,我們可以直接將故事進行運用以及改編。

在編故事之前,我們要清楚自己的目的。用來療愈挑戰性行為的故事,不是為了將“壞”行為變為“好”行為,也並不是要“淘氣”的孩子變成“好”孩子。相反,故事的目的是盡力讓孩子本人重新體驗到完整或平衡。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創作治療性故事的三個結果框架:隱喻、情節、解決方案。

1、隱喻。隱喻在表達人類文化和溝通時扮演著重要而多變的角色。隱喻與想象力直接對話,通過感受而非理論或抽象推理來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

比如,故事《小蝸牛一家》就用隱喻的方式告訴了小朋友怎麼來面對“分離”。小蝸牛一家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花盆裡,可是有一天蝸牛媽媽發現了另一個美麗又潮溼的洞,要帶著小蝸牛離開大花盆去獨自生活了。小蝸牛開始不願意,後來他發現那個地方跟原來的家一樣,又溫暖又美麗,於是帶著其他家人一起去參觀新家。雖然要離開大家,小蝸牛有點傷心,但是隻要他願意,他就可以穿過花床,翻過樹樁,走上那條通往花盆舊家的路。從此以後他就擁有了兩個家。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在創作治療性故事時,隱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它有助於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吸引聽眾的心靈。

選擇隱喻的小竅門:

·選擇與特定行為直接相關的隱喻

·從孩子們喜歡的事物中選擇主要的隱喻

·選擇誇張或者幽默的隱喻

不過在我們選擇隱喻時,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可能會嚇到孩子的故事是絕對不合格的。我們長輩在哄孩子時,最喜歡說“還不睡覺,外面的怪物要把你抓走了”、“你在不聽話,馬上警察來把你抓起來”……

故事應該幫助孩子變得強大有力,讓他們具有面對未來的勇氣和認識能力,而不是讓他們感到害怕。

2、情節。所謂情節就是製造張力,就像在射箭之前會往後拉弦那樣,故事越具有張力,箭就越會直接射入聽者心中。

比如,在故事《長翅膀的馬》中,故事的曲折起伏讓聽眾深深地沉浸於故事的場景之中。如果這個男孩在森林中最先見到的老奶奶幫助他實現了夢想,那麼,這個故事就很難有情節了。這樣,故事結束的太快,太簡單,也就不能稱其為故事(這也反映了當下社會的現狀,孩子的願望太容易被馬上滿足)。相反,老奶奶給了這個男孩三件東西:一把鋒利的刀、一隻木笛,以及她的一縷銀髮。於是,這個男孩開始探險,在這三件禮物的幫助下,她翻過陡峭的懸崖,馴服巨龍,最後抓住韁繩,騎上了飛馬。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為了讓孩子的性格具有彈性和力量,需要讓他們去感受和聆聽這些複雜的故事情節,否則人生就會顯得過於順利,就無法培養出他們的忍耐力。

編造情節的小方法:

·線性運動的故事:首先是失衡的行為,然後形成了平衡。例如,在《玫瑰鸚鵡和草莓國》這個故事中,玫瑰鸚鵡缺乏自信和獨立,然後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它獲得可自信和獨立。

·迂迴運動的故事:首先是平衡的行為,然後陷入失衡的狀態之中,接著又恢復了平衡。例如,在故事《唱歌的小蛇和跳舞的熊》中,小蛇開始能唱出美妙的歌聲,後來,它開始對馬戲團觀眾講髒話,再後來,通過系列的轉變性事件,它又重新唱出了美妙的歌聲。

在我們編造情節的時候同樣要注意,不能讓故事具有操控性的行為。比如,為兩歲的孩子尿床編寫故事,這樣的故事通常是不會起作用的,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階段。

所以,我們在構思情節之前先問問自己:“這個故事是否在弘揚核心價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知道這個故事不是操控性的,它能夠指引孩子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3、解決方案。

治療性故事的解決方案就是,讓遭到破壞或者失衡的狀況和行為恢復和諧或平衡。

不同的行為和狀況需要不同的方法,有時候需要非常直接的方式,比如,如果孩子講髒話,此時,故事中的解決方案就是用得體的“話”來代替髒話。

也有複雜的事情就得用複雜的方法。比如這個反歧視的故事《彩虹馬》,這個故事引導觀眾感受偏激和驕傲所帶來的衝突。慢慢地,衝突產生的烏雲遮蔽住了整個天空,雨開始下起來,最後爆發洪水。由於這些馬都需要找避難所,他們就聚集在高高的山洞裡。最後他們放棄了自己彩虹色的鬢毛,來幫助金馬編織翅膀,這樣它就可以飛過天空,帶來明媚的陽光。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這個解決方案的轉變性力量就是:通過個人選擇而非外在懲罰或強制措施,將偏激的行為轉變為接納或者寬容的行為。

在提供解決方案時,需要注意:

·不要給孩子不可能的希望。比如,如果孩子的朋友或家人因為患病而即將離開人世時,不適合編造患者慢慢康復,從此幸福生活的故事。

·結局殘酷的真實故事等孩子長大了慢慢說。比如,探險家因為飢餓而悲慘死去的無情現實,令人絕望的戰爭故事等等。

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是所有兒童故事中非常深刻的主旋律,治療性故事也是如此。不止孩子、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需要不時傾聽具有“快樂結局”的故事,並從中獲得滿足和養分。

故事知道怎麼辦:“故事醫生”教你怎麼用故事療愈孩子


作者在《故事知道怎麼辦·給 孩子的101個治療故事》中,說出了故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父母講故事是任何電子產品都替代不了的溫馨時刻。也教給我們怎麼給孩子編造治療性故事。不過,在編寫自己的故事時,正確的出發點就是不要期望太高。我們應該始終懷著“幫助”的意圖,偶爾幸運的時候,某個故事也許當真有“療愈”的作用,

總之,不管故事是否真的可以“治療”孩子的“壞”毛病。但是,我相信,當你在對孩子做“講故事”這件事的時候,已經治癒了孩子的孤獨和不開心。這些你付出的時光,一定會讓他在很多個午後細細回味,讓他充滿了勇氣和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