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煩惱和困境,其實都是生命的“自保護機制”

一切煩惱和困境,其實都是生命的“自保護機制”

易學中有句話:“天道無吉凶。”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也有句名言:“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這共同告訴我們的是:天地世間從沒有好與不好的事物,而只有人不理解的事物。

比如人的一切煩惱和困境,其實都是源於生命的“自保護機制”。你首先要坦然接納、感恩善待,然後才談得上解脫和突破。

這是什麼意思呢?人的一切煩惱,都對應著對自己的某種不滿,這是一定的,比如不夠聰明、不夠智慧、不夠淡定、不夠坦然等等,陷於其中便叫困境。對這些煩惱困境,人只有排斥,只想擺脫,只要自己馬上變得更好。卻沒有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你之所以落在這一層,之所以不得深刻和昇華,是因為你能承受的就在這一層。更高和更深的層次的東西,不是你得不到,甚至不是你沒有天賦能力,而是你承受不住,你還不具備條件。

心理學上即有心理自我保護機制的內容,只是偏現象總結,沒有上升到整體和究竟心理機制的高度。比如人遇事總是本能地想推卸責任,這便是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其中原理正是因為你難以承受,所以要推卸出去。再比如人做了讓自己良心不安的事,常常不是直面、承認和改正,而是進行種種合理化解釋,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不僅身體有自保護機制——免疫系統便是,精神也同樣如是——這正是精神的免疫系統。老子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且體悟天道的慈悲。

而不推卸責任的,我們稱為有德性;不逃避缺陷的,我們稱為有道行。這又告訴我們另一個重要的、關於突破生命自保護機制的道理:常人以為更高更深的層次只是好,是錯的。這裡伴隨的,是更大的承受力。其好處及受用,不是因為擺脫了什麼,而正是具備了更大的承接的力量,以及更大的駕馭能力。不是不再需要你承受什麼,而是不僅需要你承受的一點都不會少,而且要承受的會更多更大。所以你看,世人對世事有著多少的不理解,存在著多少妄想。還有多少人在幻想,我如果有錢等等怎樣,就不會怎麼樣了?

沒有什麼比“禪病”,更能說明這一問題了。所謂禪病,就是修行中特別是修禪定過程中,會出現的種種“病”。比如身體本來沒病,卻很多病都來了;比如精神本來沒那麼嚴重的問題,卻雜念心魔噴湧。這是一種實打實的危險,自古以來修行人瘋掉甚至死掉的並不在少數。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問題呢?按照佛教的解釋,身體問題是源於“四大不調”,也就是你身體本來就有病,只是以前潛伏著,而現在隨著你的深入它們顯現出來了。精神問題也類似,那都是你的業障,方便理解可以看作潛意識裡的精神病,以往同樣是潛伏著的,如今也都被放出來了。所以平常人通常只有夢裡可以打開潛意識,因為不會牽涉行為而帶來現實的危險,潛意識裡的內容有多麼亂七八糟,這誰都知道。何況佛法所指向的精神深度,還要遠比潛意識深得多。

所謂精神的自保護機制,正是把這些東西暫時封印了,讓你還能保持正常,雖然只能因此而居於意識的表層。你如果不理解這點,只以為眼下是壞,只以為深入是好,就會急於求成,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把這些病魔全部放出牢籠,自然危險之極。禪病之所以在禪定中出現得最多,就是因為這是一條深入心識的捷徑,所以同時才更危險。就是在“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的禪宗,開悟時落下病根的也不少,跟坐月子是一樣一樣的,當然只能算輕的。比如明代的憨山大師,在修學時就曾於山中遇到一個開悟的老僧,作詩不止,問他原因便是開悟時文字習氣魔湧現而不自知,沒有及時對治而落下毛病。待到憨山大師自己開悟時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想起老僧的告誡才算平安渡過。禪宗有很多瘋癲高僧的形象,像普化、寒山與拾得、濟公等,我很懷疑也是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所以民間傳說裡,動物修煉千年之後,要成正果是要“渡劫”的,這個觀念很可能出自道教的修行人。修行千年,這是必須打好的基礎、具足的條件,既是為了具備資格,更是為了保證安全。但無論如何,渡劫都是免不了的。

那麼再問你,明白了生命的自保護機制,你還會對你的煩惱困境的現狀,只有排斥和厭惡嗎?這裡首先要有一份感激和安分。明白了更高更深的層次,同時意味著更多更大的承受和風險,你還會那麼執著和期待嗎?這裡首先要有一份敬畏和謹慎。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開篇就說:“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張拙秀才悟道偈也講:“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其中說到的兩大根本虛妄,通過這個道理也更容易真正理解和解開。

而人畢竟是要成長和提升的,不能自甘愚痴沉淪,那麼怎麼辦才好呢?答案其實上面也已說到了:生命有自保護機制,所以要安守自己的本分,這裡對於眼下的你,其實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生命層次的跨越是需要條件的、具有風險的,所以不能急,要一步步打好基礎,慢才是好的,慢就是穩,越急越快便越危險。合起來就是八個字:做好本分,循序漸進。

道家講“道法自然”,儒家講“素位而行”,禪宗講“平常心是道”,道理便是在這裡,儒釋道的根本全都指向這裡。懂得了上面這些,你才能真正明白。

不僅出世法如此,世間法也同樣如此;不僅精神的成長如此,現實的成長也還是如此;只需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比如你目前事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可能還沒多少起色,而這可能同樣是一個自保護機制——你未必勝任和駕馭得了更高的位置,那裡也是有著更大的承受和風險的。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太多人藉著風口崛起,卻守不住基業,高樓起得快也塌得快,這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真諦。也不必有懷才不遇的念頭,因為就算你真有才也真的做好了準備但還是沒遇到機會,心性修為的修煉也是無止盡的,這裡永遠沒有做好準備一說,接著修煉便是了,總會有產生作用的時候,這又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真諦。

最近看了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講的是一個商人改革開放以來的奮鬥史,還是比較有質量和深度的,建議大家特別是搞商業的去看看。男主角陳江河在劇中反覆說到一句話:“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毛澤東的一句詩。我以前對這句話沒太多體會,或者說沒特別注意,藉著這部劇才算真正明白了:如上面說到的,正道本就是滄桑的,天地世間,從來是滄桑成就著正道,正道承載著滄桑。天地世間巨大的滄海桑田,成就的就是天道;就是天道,在承載著天地間的大滄桑。一般人遇到,不是瘋了,就是廢了。所以真正的智者,所有的聖人,都是滿身滄桑,他們的深度、高度和厚度,也正由此而來。那句完整的詩也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而世人都是拒絕滄桑、渴求繁華,實質卻正如不安於生命的自保護機制,而爭先恐後進入險境,多麼愚蠢。此時腦中閃現的情景,是一群殭屍在爭先恐後地跳河。

如果說這是戰略,劇中還有一句話,正是最好的戰術:“一分錢撐死人,一毛錢餓死人。”這裡的一分和一毛,是改革開放前的概念,是那時傳下的老話。它的意思是,有的人只願踏踏實實、心安理得地去掙一分錢——真正合於義的錢往往也是如此,卻能積少成多、做大做強、屹立不倒。有的人就不行,他看不上一分錢,只願掙一毛錢,所以最終不僅做不大,得到的也都會全部失去,還會落個身敗名裂。這句話,不要太形象,前者就是老老實實做事業的人,後者正是那些投機取巧的鑽營之徒。我們這個時代,前者恐怕是少數,後者才是多數。這從風氣中就已一覽無餘——太多財富神話的推崇,太多風口機會的討論,太多炒作……那些所謂光鮮的聰明人,在我看來都是蠢死。如此下去,危矣。

前兩天看到一個對基辛格的最新採訪,連一個外國的老人,都知道當下的中國風氣壞了。這的確是一個老朋友的善意提醒,不要跟當下的兩國之爭糾纏一起,基辛格所謂各為其主。孟子講“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個時代難道不正是太多往牆根站,還一起推牆而不自知的人嗎?君子的反面是小人,到處是小人,風氣不是壞了又是什麼?

醒醒吧。時間選定的代言人,註定是滄桑者。他的手心裡,只有一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