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怪我太認真。”


“是了,怪我太認真。”


“是了,怪我太認真。”

“重來一次的話,你想活成什麼樣呢?”

有天散步時和朋友閒聊,她突然這樣問我。

原本是小孩子才有的假設。

卻讓我們突然陷入了一陣低氣壓。


“是了,怪我太認真。”

“如果重來一次,我不想活得那麼認真了。”

大概是那段時間過得不順,我腦中一直浮現這樣的答案。

當時和朋友正走在租屋附近的校園裡。

周圍是熙熙攘攘的年輕人群。

偶爾路過幾個揹著沉甸甸的書包,懷中抱著書,步履匆匆的學生。

看著他們,突然想到幾年前的我,同樣為了學業拼盡全力。

所有的時間幾乎都遊走於圖書館、教室、宿舍三點一線。

沒有太多所謂的課餘生活。

為了傳統意義上“好學生”的名號,把自己整個人搞得很緊繃。

只是沒想到世事無常。

最後是靠自己看小說的喜好,謀了一份與專業完全不相關的工作。

我無法否定當時拼盡全力的意義。

只是如今回頭去看,更多的是遺憾。

那段生命中無法重來的美好時光,我似乎並沒有留下什麼歡愉的記憶。

反而因為太過認真,活得越來越不快樂。


“是了,怪我太認真。”


“是了,怪我太認真。”

後來發生的太多事,這樣的遺憾仍一以貫之。

初入職場那會,由於過度在意大家的每句話,放大了自己的情緒感官。

有段時間一度被同事認為“她真的有點開不起玩笑”。

雖強迫自己儘可能妥善地回應那些玩笑話,卻因此對“別人如何看我”這件事,變得更加敏感。

後來遇到喜歡的人,患得患失,愛得太滿。

最後反而弄丟了自己原有的本性。

也弄丟了那個人。

甚至在考駕照的前一天,我因為緊張而整整失眠了一整夜。

第二天精神恍惚,完美落敗。

生命中這些大大小小的時刻,好像正是因為——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

也太過想要完美的結果,太過想要肯定與認可。

反而不自覺地陷入了焦慮的困境,無法感受到簡單的快樂。

長此以往,期期艾艾,惡性循環。

後來看到一句話,讓我頓悟:

“凡事太過認真,就像上吊自殺,是慢慢窒息的。”


“是了,怪我太認真。”


“是了,怪我太認真。”

每次看《請回答1988》的時候,我總會感嘆德善的性格。

她是天生的樂天派,大大咧咧,沒心沒肺。


“是了,怪我太認真。”

所以在面對家人的忽視、懷疑及暗戀失敗時,大哭一場之後,馬上就可以調整過來。

而我經常在想,假使面對那些事情的,是凡事用力過度的我呢?

作為家中的二女兒,需要尊敬姐姐,愛護弟弟,自己卻連個獨屬的生日蛋糕都沒有;


“是了,怪我太認真。”

在家中煤氣洩漏,往外逃生時,爸爸忙著抗弟弟,媽媽忙著背姐姐,唯獨自己被落在房中;


“是了,怪我太認真。”

當家中的錢包丟了錢,第一個被懷疑的,也是自己;


“是了,怪我太認真。”

就連一場轟轟烈烈的暗戀,到最後男生喜歡的都是自己的姐姐。


“是了,怪我太認真。”

如果是我,也許早就因為自己不被重視,不被肯定和愛護,而開始焦慮,鬱鬱寡歡。

甚至在以後的很長時間,都要揹負“原生家庭”這個陰影了吧。

這個時候,就真的好羨慕德善的“沒心沒肺”。

在傳統的中國教育裡,一直有一個“好學生”的標杆。

也正是因為大家一開始,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的認可與稱讚。

才會滋生出太多需要不斷在意別人的評價、需要不斷依靠好的結果,來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年人吧。

只是,如果對“稱讚”太過認真,就肯定會被“批評”傷害更深。

這樣的內耗,真的太累了。


“是了,怪我太認真。”


“是了,怪我太認真。”

這段時間,自稱佛系青年的李誕一直活躍在大家的視野中。

人們喜歡他,是因為他的“慫包樣”,因為他的“不正經”和“很好笑”。

也因為他好像活出了一種大家渴求卻無法做到的,對人生“灑脫隨性”的態度。

但這些“喜歡”,讓我突然想起之前在《十三邀》裡,李誕所暴露出來的真自我。

他對許知遠說:

“我天天嬉皮笑臉的背後,其實是虛無主義,而你天天皺著眉頭反而是樂天派。”

“沒勁,我覺得什麼都沒勁。”

“我覺得所有時代都一個德性,都得死。所以都不重要,我內心覺得一切都不重要。”

從這幾句話裡折射出來的,似乎更多是一個因為太過認真而變得很喪,最後被迫迎合世界的“無力”青年。

當時曾有一篇心理學文章中解釋說:

“李誕的這種戲謔也是一種防禦,它戴上了一副嘲弄生活的面具,彷彿找到了另一個自己,獲得了一種對生活的解釋權、主動權。”

而這也算是“太過認真”的人,一種悲傷的人生走向吧。

只是,像這樣“戴上面具”的人生,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隱藏自己的所有感知去獲得短暫“肆意人生”的權利,和過度認真去追求理想化的人生價值。

前者,未必比後者更好過一點。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在“認真”和“不認真”裡,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平衡點。

但在人生這座搖搖晃晃的獨木橋上,真正認真過的人——

總有一天,也會獲得生活所回饋的那份快樂吧。


愛得太滿

總好過愛得敷衍


文 案 喬 木

編 輯 緊 緊

圖片來源 網 絡

人間觀察 vol.OO6

探索 人與人 的相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