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我推薦一本對你影響最大的書籍嗎?

低調有內涵的紳士


第一,喜歡歷史就選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專業學者、客觀視角、通俗易懂。



第二,喜歡文學就選張煒《你在高原》,改革開放幾代人的悲歡離合!厚重而嚴肅!



第三,喜歡散文就選賈平凹《自在獨行》,字字琢心!

第四,喜歡科幻就選大劉《三體》,雨果獎獲得獎作品。

第五,喜歡經典就選《資治通鑑》和《史記》,不過個人建議選白話版,起碼能看懂,能用心看完!



第六,喜歡武俠就選金庸作品集!


大劉小說


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對我的影響最大。我讀的是在2013年版本上更新迭代的2018年版,這個版本根據近幾年的時代發展變化又增加了很多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第六章《構建屬於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先來說說自己的閱讀史吧。我今年32歲,初中畢業後去了父親所在行業系統的內部學校讀中專,第三年是實習期,也就是說,當我的同學們還在讀高三時,我已經開始領實習工資了。那個時候,我經常在“榕樹下”的網站上看散文、情感類的文章;

雖然有份不錯的工作,但是沒有讀高中、上大學,對我而言始終是個陰影,像根刺一樣紮在心裡,覺得自己特別沒文化,雖然有需求,但那時候是青春期,對愛情比較渴望,看得都是張小嫻的散文、席慕蓉的詩歌、情感類小說。

2015年開始寫新聞稿,上稿後有點成就感和喜悅感,也開始寫起了散文,2017年開始在網上報課學寫作,接觸了公眾號文、親子文、講書稿。我個人偏愛講書稿,因為你想闡述這本書的精華,首先你得自己讀完,並理解透徹,再用自己的語言,寫七千字左右的文章,講給大眾聽。整個過程下來,我收穫的價值比稿費多得多。而且,我也有了動力去看更多的書,但寫的過程其實也有些煎熬。因為散文可以我手寫我心,新聞稿講述清楚事件即可,可拆解一本書這類的稿件需要很強的思維邏輯能力,這對於本身底子薄的我,真得是很痛苦的事。

直到去年,我接觸了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有了轉機。書中說的拆書法,簡直就是市面上流行的各類聽書稿、講書稿、拆書稿的祖宗呀。它教會了我兩種學習方法,一種是個人學習的RIA便籤法,另一種是由三級拆書家帶領的RIA現場學習法。

RIA是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它們分別是:

R代表Reading,簡單說就是你所閱讀的書籍的原文片段;

I代表Interpretation,簡單說就是通過你的理解,用你自己的原話來重新表達這個片段的含義;

A代表Appropriation,簡單說就是演練應用。

其中A部分又分為A1和A2。A1指向過去,這部分需要寫出你以往的經歷是否有與片段相關聯的事件。A2指向未來,這部分需要寫出應用片段的方法來對最近的一次應用進行規劃。

但是這個拆書法僅限於學以致用類書籍,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工具書,像繪本、散文、小說是不適用的。但是當你學會了這個拆書法,把知識拆為己用,其實也可以融會貫通的。



拆書幫一諾


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也是我經常會反覆讀的書是《紅樓夢》。

從小父母不喜歡我看任何學習無關的書,所以在小學五年級,無意中從鄰居家發現幾本厚厚的《紅樓夢》時,真的心跳加速了。那是我看見的第一本非學習的書,五年級,一個連書裡字都認不全,寫的內容也讀不太懂的年級,依舊看的無比激動。

第一次看,真的很多內容看不懂,但是書中給我呈現了龐大的世界,幾本書,一個陌生的世界,對一個孩子來說,那就是傳奇!

直到今天,我依舊沒事時候會翻翻紅樓夢,驚豔裡面的詩詞,也嘆息裡面的故事。每當讀書時,除了對書中內容的感悟,品味頗多,更多的是想起當初那個去鄰居家陪熊孩子玩,只為了能多看幾眼紅樓夢的自己,好像是這樣違背父母的意願,偷看“閒書”的自己,無比帥氣!


九思品文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想要安安靜靜地讀幾本書談何容易,想想我當年讀書的時光真是挺充實的,但是自從離開學校之後的確就沒有怎麼好好讀書了。我大學的時候因為專業關係讀了一些英文原著,後來發現讀了英文書再回頭讀中文,真是酣暢淋漓,於是開啟了讀書模式,因為實在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無價值的書上,所以當年給自己設立了幾項標準,文學類只讀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同時兼顧了錢鍾書,林語堂,張愛玲,郁達夫,之後接觸文學史,又按照文學史按圖索驥讀了一些書,再然後接觸國外文學史。讀了德國,芬蘭,奧地利的部分作家作品,再然後追求刺激開始按門類讀書,很不好意思地說,那段時間極其喜歡懸疑推理,於是史蒂芬金,阿加莎克里斯蒂,東野圭吾,再推到松本清張,橫溝正史,一路讀下來,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幾乎都是在讀書中度過的,待到研究生快畢業的時候覺得的儲備點和社會接軌的知識,所以按照自己的標準找了大學課程裡最權威的教材通讀了一遍,比如經濟學就讀的是姜波克的大學教材,所以說讀書還是在個人,如果推薦因為沒有一個標準,所以不好權衡,因為我是八零後,如果在有限的時間裡讀書,我肯定首推王小波和凱魯亞克,因為這兩個作家的對八零後形象最大。


鹽豆雞蛋


我是那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那種,所以談不上影響很大!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體》,刷新了對宇宙和世界,人性的認識!

小時候家裡只有一間一樓的小平房,夏天熱,全家都拿著席子睡平頂,滿天繁星,聽著爸爸給我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看著把星空一分為二銀河,還有因為一部《北斗神拳》而所知的北斗七星....每次看完三體,小時候的印象就浮現出來了。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


虎賁軍指揮使


《木偶奇遇記》

大概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看到一本既沒有封面也沒有封底的書,書脊也撕爛了。內容也撕了十幾頁了,可我還是很快被書裡的內容吸引了,裡面的木偶叫匹諾曹,後來看到的動畫片翻譯成比諾丘。我很喜歡看,我瞬間覺得世界一下子開擴了,在這之前,除了小人書、課本,我沒有看過一本書,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書,還這麼厚。我突然之間還有一種懵了的感覺,原來課文除了王二小、巴特、秋生,還能這麼寫,還能寫這麼多,不過就是這個姓比較怪,村子裡姓王姓李的都有,哪有姓匹的。因為只看到內容,不知道書名,一直到了初三,做英語翻譯練習時,從突然感覺到我現在翻譯的內容很熟悉,驀地想到了幾年前我讀的那本書,也知道了書名叫《木偶奇遇記》。遺憾的是一直記不住作者是哪個國家的哪個作家。


賣山灰翁


的確,一本好書可以幫助讀書人選定人生方向,激發創造精神,掌握學習方法,克服人生困難。對我來說,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這樣的書。

我接觸《資本論》已經23歲了,大學二年級,因為我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資本論》是專業必修課,所以不管喜不喜歡都要閱讀。

恢復高考之前,作為知識青年我已經在農村呆了四年,看到了農村的落後,體會到農民的辛苦,積累了改變貧困的心願。《資本論》讓我深刻認同馬克思為他的時代對工人階級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決心抗爭;也讓我看到馬克思筆下資本的力量和它的血腥殘忍;更讓我感悟了《資本論》的邏輯力量。這些東西影響了我此後的人生,包括主持、創辦了多所大學(獨立學院)讓更多人獲得學習機會,改變命運;掌握並運用思辨邏輯客觀看待國家、歷史、社會、人群;也包括自己淡定人生。

一本好書不會只讀一遍。且不說大學裡多次閱讀依據德文版翻譯的《資本論》,畢業以後,又閱讀了當年剛剛出版的法文版譯本,甚至在北京東四舊書店裡淘到了英文版原著《資本論》。可以這麼說:一輩子讀過也喜歡過很多書目,但是如果讓我選擇一本最喜歡、對我影響最大的書,只能是《資本論》,雖然它有幾千頁,而且對很多人來說艱澀難懂。對於學習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的人,如果下定決心通讀《資本論》,一定終生受益!


亦莊長老


《財務自由之路》

上週,我讀完了這本書,一天讀1/7。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呢?因為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脫貧,我想要的生活是財務自由。為什麼選擇讀書這種方式呢,因為窮。我也知道名師指路更直接。可是沒有學費。在我看來,讀書的經濟成本是最低的。

上週讀了一遍以後,我解決問題了呢?肯定沒有,我想要的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一種過程。脫貧就是脫離貧窮,走向富裕的過程。需要時間。上週讀了一遍以後,對於解決問題,我有了那些新的啟發呢?

富人是夢想,目標,價值觀,策略一致。我最大的問題是夢想不明確,目標和價值觀不一致。策略不具體。這樣的一週過去了,看似,我完成了一本書的閱讀量,其實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今天聽了其他的課程,我重新思考了學以致用的意義,追求多長時間讀完一本書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要一週讀完一本書?為什麼要讀書?追溯到源頭,是為了解決問題。我想解決的問題是脫貧。問題沒解決,讀書就不能停止。

聽說這本書的作者是成就最為卓越的非虛構作家之一。他幫助了很多人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他的方法論在我看來是可信的。唯一的疑慮是他是國外的作家,他的方法是否適合國內的環境,這個需要驗證。

所以今天我沒有繼續去讀下一本書。因為我最緊急重要問題還沒有解決,那麼我要通過這本書去找到我的答案。按照微習慣的做法,一天只讀一頁。花20%的時間用來讀書,80%的時間用來實踐。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7年賺到你的的第1個1000萬。這個理想狀態是我想要的。那我就把這個標題當做我的目標。這篇回答,保存7年,看7年以後能否實現?

對我影響最大的書就是這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不一定適合你,所以要根據你最緊急重要的問題來選擇適合你的書。

我是讀書教練耿吉超,對答案有疑問可私信。


耿吉超


周易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部書。

我推薦周易這部書,但不一定適合你。

也不一定能影響你。

這裡只是給你提個醒。

為什麼一定要這樣說呢?

因為,周易是成就多災多難,一事無成,最後才能大器晚成的學者,甚至可以說得誇張一點,但很實際,就是成就長壽之人的一部書。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老農說,吃他的小米能活八十八;茶商說,喝茶聊天保你活到一百零八歲;老子說,人生大限百二十;周易幻方怎麼說呢?米字卦壽一百三。

心無掛礙,不願意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粗茶淡飯,順其自然,看著日起日落,品著周易幻方,自在。

人往低處走,水往高處流。這話說的好像有點不順心,但不要計較,慢慢就習慣了。

周易乾卦用九說,群龍無首,吉。

周易我們只能慢慢悟。那怕只是其中一點點而已,就足夠了。

一句話,周易的真理之道在於幾千年的實踐而驗證。


周易幻方家


枝頭刺入湛藍澄明的天空,那生命的力量,不懼風雨,耐得住驕陽。需要多少寒冷與焦熱,需要多少白日和黑夜,才能使那片片枝葉保持青翠碧綠的狀態,讓歡愉的青鳥終日歡唱在無聊孤寂的生活裡。此刻坐在林間樹下的我,感受著早年見過的景象,心裡升起的,卻是別樣的感覺。

那個時候,以為一部《紅樓夢》便是自己終生的幸福,躺在床上,坐在林間小道旁,思緒裡縈繞徘徊的,始終逃不脫曹雪芹筆下描寫的情景,讀著讀著,那淡淡充斥在心裡的哀怨開始蔓延,向著叢叢青草,向著葳蕤鮮花,更向著鳥兒的棲息地,不停的釋放書裡的絲絲憂傷······或許,我這是在自我禁錮,自我束縛,我將自己從平淡的日子脫離出來,拋開所有的關係與苦樂,自顧自的,讓自己的心深陷在一幅幅困境中——一個片段,一句話,一個意象,都是曹雪芹為我繪製的。

昨天的黎明與今日的曙光有何區別,自破碎的窗前,我伸出右手,像是童話世界中的光,從一道看不見的縫隙裡流淌出來,也像是在它的父母沉睡之際,偷偷逃出屋子,像探險一般,離家外出,照在我的手心。溫暖,輕盈,正在你沉思的時候,一隻松鼠,沿著樹幹在光輝中爬上枝頭。

都說時間是撕裂人心的罪魁禍首,漸漸的,我逃出了《紅樓夢》的深宅大院,一個現代人,需要多少經歷,才可以融入那賈家的庭院,走入林黛玉的心。至此,我開始新的旅途,“到新的國土走我的舊路”,《李爾王》中被放逐的肯特如是說。

溫著曹雪芹給我留下的餘夢,迎著看不見的虛妄光芒,我在莎士比亞、加繆、伍爾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世界裡遊蕩······直到,直到殘陽鋪滿山坡,黃昏的鳥啼催我入眠。

其實,我們都在不同的世界裡活著,靠著別人的呼吸,那些我們以為找到的自己,不過是一塊石頭,一片樹葉······

出走的困境裡,會走過荒原、沼澤、密林、草原······每一片我們置身其中的風景,都有一股主導我們向前的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讀《紅樓夢》、《活著》、《霍亂時期的愛情》······可究竟哪一部書對你來說影響深遠呢?我們一生都在尋找,一生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今夜的星光,不一定會顯示出明天你內心的哀愁,可你腳下的這條路,一定記錄著些什麼——歡樂,沉思,愛恨······我們的書就是這樣被串在一起被銘記而影響別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