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關係,往往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最好的關係,往往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刺蝟效應

眼睛離物體近了,看得很模糊;離得遠了,又看不周全。伴侶間走得近了,互相埋怨沒有私人空間和獨處時間;走得遠了,又指責對方既不關心也不陪伴。朋友間玩得近了,互生厭倦;玩得遠了,友情也漸行漸遠。工作時間長了,效率驟減疲憊不堪;時間短了,起不到效果事情做不完。

凡此種種,離得遠了或近了,時間長了或短了,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直觀感受和判斷。

要想找到最佳關係的平衡點,就要遵從刺蝟效應。

什麼是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

是指刺蝟在天冷時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相互刺傷的現象。

在寒冷的冬季,刺蝟飢寒難耐,便靠在一起取暖。

因為渾身長滿了刺,離得太遠,取不到暖;離得太近,又會被扎傷,只好不斷地調整距離。

最終它們找到了互相取暖,又不被扎傷的合適距離。

刺蝟效應又被稱為人際關係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好的長久的關係,要做到親密有間。

既要在空間距離上給對方留有一席之地,還要在時間距離上給對方騰出時間。

最好的關係,保持適當的距離尤為關鍵

1.距離是一種保護措施

剛到六月份,浮躁的溫度已高攀到30多度,很多女生出門前會塗防曬霜、打防曬傘,目的就是讓炙熱的陽光和嬌嫩的皮膚保留一定的距離,從而不被曬傷。

“機不離手”的高速智能時代,基本上我們的手機上都貼了一層鋼化膜,將手機屏幕和手及外界的物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保護屏幕。

有車的朋友,也會在新買的轎車上貼上一層保護膜,讓外界和車體之間留有一定的距離,用來隔熱和防紫外線。

同樣,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距離。

和誰走得過近了,接觸的時間過久了,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和連累。

我們不妨回想下以前和自己如膠似漆的伴侶,三天兩頭聚在一起吃喝玩樂的好友,現在是否還有聯繫,感情變深了還是變淡了?

答案不言而喻,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把握好分寸和相應的距離。

走得近了,接觸的時間長了,就會發現彼此身上更多的缺點和矛盾。加上再頻繁的接觸,就會不自覺地放大這些缺點。

如果隔一段時間不見,慢慢這些缺點就會被自己想通或內化,矛盾自然化解。

即使不見,還十分想念。

我還想舉出另外一個例子,它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感悟和啟發,相信看完後你也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我把它定義為:

2.距離是一種美

幾年前我額頭上長了一個痘,出於愛美,每次我照鏡子時,總想去摳它。

雖然痘好了沒有留下痘印,但是這一點“糙皮”卻比額頭上的其他皮膚要粗糙和堅硬。於是我就想把它揭掉,我以為這樣就能長出好的皮膚來。

結果長出來後卻令我大失所望,還是和之前一樣,似乎比之前更加堅硬了,我像得了強迫症一樣又去揭它,它又長出來,有時還會揭出血來。

一連好幾個月,我徹底放棄了,心情糟糕到了極點,再也不想去管它了。因為我已有心無力,無論我怎麼做,還是不見轉好的跡象。

我不知過了多久,直到某一天我無意中發現,額頭上的這一小點“糟皮”竟然消失不見了。

我喜出望外,當你刻意管它時,它反而不好;當你不去關注它,並和它保留一定“距離”時,它反而讓我變美了。

後來我明白了,當一件事情你暫時無法解決時,不妨留出“空白”和“距離”,不要再去想它。

等過一段時間回頭看時,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好的關係,往往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3.距離是一種責任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小A,性格活潑開朗,還是個“戲精”。

朋友小B有男朋友,小A把小B當普通朋友對待,然而卻經常單獨約小B去看電影、吃飯。

有一次說唱歌手那吾克熱要在酒吧舉辦演出表演,小A便買了票約小B去看。

小B的男朋友得知後不同意她去,為此兩個人大動幹火,鬧得差點要分手。

在這事之後,剛好小B有個閨蜜正為找對象結婚發愁,她男朋友就想到讓她把閨蜜介紹給小A認識。

後來小A、小B和閨蜜三人約了電影和飯局。

有一天我們幾個朋友正在家中吃飯,小A不聲不響把小B叫來了,不知不覺就聊到了她的閨蜜,她還告訴小A其實是她男朋友要求介紹給他認識的。

小A不假思索、大言不慚地炫耀說,“我跟你男朋友就見過三回,就想著給我介紹女朋友,這感情好!”

聽完後我們幾個朋友默不作聲,難道他不明白小B的男朋友因為介意他倆走得太近,才想到給他介紹女朋友的嗎?

言外之意就是讓他識相點,離他女朋友遠點,他卻反而當成了炫耀的資本,不管不問繼續保持著親密關係,最後只會傷人傷己。

單身者無論什麼原因,都應該和非單身人士保持距離,這是修養;

有了對象或者已婚人士無論什麼原因,都應該對異性“不近人情”,這是尊重伴侶。

4.距離是一種期待

好的、長久的關係,彼此雙方一定是感覺到輕鬆、沒有壓力的。

在人際交往中,讓彼此舒服大於一切,其他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對這句話的註解。

一旦距離過近,或接觸時間過長,就會變成一種累贅和負擔。

況且,距離感會讓彼此更加期待下一次的約會、見面。

因為在這段“距離”中,雙方都有很多的“空白”,就會有更多的話題,而不是有一句沒一句的胡亂搭話。

現實中,我們很多的溝通和對話都是無意義的,甚至是沒話找話。

一件事情反反覆覆地說來說去,就像嚼甘蔗一樣。

總嚼來嚼去就會枯淡無味,甚至還會劃傷嘴唇。

好的關係,充滿了一種期待。

距離是一種期待

5.距離是一種神秘感

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兩性、宗教,和大自然都吸引了無數的人為之痴迷,並想方設法的一探究竟,就是因為它給人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而這層面紗的一部分原因,是由距離感產生的。

人們對它還有所陌生,還有很多地方不瞭解,這就更加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征服欲。

由此可見,讓別人對自己知根知底,凡事都有所交待,沒有任何的秘密可言,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

對方把你看穿了、摸透了,就會覺得了無生趣,沒有任何意思可言。

好比我們小時候做的數學題,同樣難度係數的題目已經會做了,就不想再做下去了,而是要做有點難度的。

同樣,我們平時玩的遊戲也是一樣。簡單的已經不想再玩下去了,接下來就要挑戰更難的。

如果一款遊戲很容易且很輕鬆的就被打通關,這款遊戲就很難暢銷,玩它的人也會越來越少,因為沒有挑戰性,打贏了也沒有成就感。

我們平時的工作,登過的山,遊過的水,挑戰的項目和極限運動通通如此,無一例外。

距離能產生神秘感,我們要善於利用這段時間和空間不斷提升自己。

持續保持神秘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不一樣。

只有這樣,才能為感情注入新鮮的血液。

生活雖平淡,但有味、有趣、有意思,和有意義。

最好的關係,往往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既然距離感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與他人保持距離呢?

1.延遲滿足

一直以來,看到很多人都在大談自律。

一說起自律,大家脫口而出的便是彭于晏了。

彭于晏做到了自律,因為他掌握了自律的方法。

而我們做不到自律,是因為我們忽視了自律很重要的細節——延遲滿足,優先做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要減肥保持身材,不是不能吃油膩的食物,而是把晚上或夜裡想吃的想法延遲到第二天中午或以後的某一時刻,因為晚上吃了會長胖。

有朋友約我們出去玩或聚餐,如果你的工作、學習計劃、健身計劃等沒有完成,那不妨將聚會延遲到第二天、下週,或下個月。

只要沒有受到外界的誘惑和影響,而把原先的計劃打亂,這就是自律的表現。

延遲的同時,也讓我們和他人之間保留了一定的距離感,對下次的聚會充滿了期待。

2.見面不要太頻繁,見面時間儘量短

一段好的,長久的關係,就看我們是否懂得及時止損,點到為止。

比如,兩個人見面時,如果沒有更有意思的話題,不妨及時打住早點結束,或是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

再閒聊下去,對彼此都是折磨和傷害。也許對方接下來還有別的事情要做,不要干擾到對方的工作和生活。

另外,見面不要太頻繁,否則缺少了神秘感和新鮮感。

及時結束

3.保持新鮮感,做到意猶未盡

對於夫妻、情侶來說,保鮮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定的新鮮感,新鮮感從哪裡來?

新鮮感從神秘感和意猶未盡中來,每天不斷的學習讓自己進步,每天都不一樣,把話往有趣和有意思裡說。

所謂意猶未盡,就是一件事情結束後,還沒有盡興。

夫妻情侶間遇到好吃的,不要一下子吃到位,要點到為止,下次還有一起想去吃的衝動和情調。

去一個地方旅行,也不要一下子玩到位,為下次的旅行埋下伏筆做下鋪墊。

很多人的旅行不是玩過頭,就是玩太累了,導致下次再也不想去那個地方了,除了留下一堆照片外,沒有過多留戀的感受。

朋友間的聚會上,酒最多喝個五六分醉意即可,沒盡興留到下回再喝。

一旦喝多,短期內都沒有想見到對方的想法了。

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同樣如此,點到為止,不要玩得太過於盡興,要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否則玩到最後只能是對身體的消耗和摧殘,從而給彼此的家庭和生活帶來麻煩。

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總結一下,好的、長久的關係,要做到親密有間。就像渾身長滿刺的刺蝟一樣,為了抵禦嚴寒,和彼此保留一定的距離。既能起到取暖的效果,又能防止不被扎傷。距離感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一種美,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期待,是一種神秘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